了解一個孩子,需要的就是沒有那么多冷靜思考的天馬行空式的#65380;添加了想象力的#65380;不受限制的思維#65377;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話直接反映出孩子潛意識的認知,是對事物的一種原發性的體察,與夢的活動機制非常相似#65377;一個男孩和媽媽說:“我有兩個媽媽,一個媽媽是好媽媽,已經死了,在天上;另一個媽媽就是現在的媽媽,是壞媽媽#65377;”他為什么會這樣說?在小孩子看來,媽媽就是母愛的象征#65377;好媽媽是自己心目中完美的母親,有充足的母愛,所以好;而現在的媽媽是不完美的,不能滿足他對母愛的需求,所以壞#65377;一方面,是要表達自己對母愛的需求;另一方面,給媽媽施加了壓力,婉轉地向媽媽表達了不滿并給媽媽制定了標準#65377;
還有一次,他當著爸爸媽媽的面說:“在很遠的地方,有很多死人,上面插著旗子,旗子上面寫著‘我的愿望’#65377;”爸爸就問他:“你的愿望是什么?”他說:“就是鑰匙機器人#65377;”家長感到莫名其妙#65377;其實,這句話也是有心理象征含義的#65377;我問他父母為什么他會提到鑰匙機器人,他的爸爸告訴我:“前一段時間,他總纏著我們給他買一個鑰匙機器人#65377;去了商場兩次,售貨員都說賣完了,很快就會進貨#65377;另外,我們給他訂了一條規矩,就是說臟話要受懲罰,比如,說一次臟話,一個月不準買玩具#65377;恰好,他最近說了兩次臟話,我們就兩個月不給他買玩具#65377;我聽了,就給他父母解釋道:“其實,他的話就是在說,買鑰匙機器人遙遙無期了#65377;這里的死人和愿望是指代愿望像死人一樣不能復活,也就是說愿望實現不了了,所以就拿死人來象征#65377;另外,當小孩子在四五歲時,已經朦朦朧朧地知道了死,死與小孩子生機勃勃的生命力是相互矛盾的,這也說明小孩子對生的渴望和對死的排斥的心理狀態#65377;”
有一次,我的孩子(5歲)在睡覺前對我說:“爸爸,我不舒服(實際上,他的身體很健康)#65377;”我問他:“是哪里不舒服?頭?胃?肚子?”他說:“是我心里不舒服#65377;”我又問:“你的心里是怎樣的不舒服?像什么一樣不舒服#65377;”他說:“是被刀劃了一個小口子#65377;”我說:“如果有一個拿刀的人在你心上劃了一個小口子,這個人是什么樣的呢?”他說:“我不認識,是陌生人#65377;”我又問:“那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呢?”他說:“不知道#65377;”我又問:“那傷口該怎么辦呢?”他說:“該去醫院#65377;”我說:“你能想象自己像醫生一樣,給傷口抹些藥#65380;包扎一下嗎?”他說:“能#65377;”過了一會兒,他說:“我現在感覺好多了#65377;”這就是我和孩子對話的一個過程#65377;
這個過程其實就是順著他的話去說,并且多問幾個為什么#65377;你也許不知道孩子的話的心理含義是什么,但你可以說一些適中的#65380;不帶自己主觀判斷的話來引導他,給孩子的話做一個比較健康和有意義的結尾#6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