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天價CEO的批量產生,默默無聞的高價CIO也開始在中國上市公司中悄然浮現。就個別而言, CIO的薪酬的確已經進入了頂級之列; 但就整體而言,中國CIO還是廉價的。因為,與那些叱咤風云、雄心勃勃的強勢CEO們相比,CIO群體還是顯得十分單薄和孱弱。
誰是2007年的天價CEO?
平安保險公司董事長馬明哲。年薪6600萬元人民幣。
誰是2007年的天價CIO?
平安保險公司副總經理、首席信息執行官(CIO)羅世禮,年薪640萬元人民幣。

當記者向熟悉的CIO們曝出這一數字時,他們無一不是一臉的驚愕。連國內知名薪酬專家、太和顧問研發中心副經理侯劍峰也向記者表示: “這個數字確實讓人感到驚訝。”
在隨后展開的一系列調查中,記者還發現,伴隨著天價CEO的批量產生,高價CIO在中國上市公司中也悄然浮現: 交通銀行CIO侯維棟年薪136萬元人民幣; 招商銀行CIO徐連峰年薪160萬元人民幣; 中國人壽CIO劉安林年薪46萬元人民幣。
單從這幾位CIO的報酬來看,中國CIO的薪酬似乎進入了頂級之列,這與美國的情況完全一致。根據管理咨詢公司Janco Associates最新的研究數據,有22位企業的CIO和高級IT主管的薪酬和獎金已經超過了200萬美元。其中,美國電子產品零售巨頭百思買的CIO(同時也是CEO)年薪為859萬美元。
記者注意到,22位頂級CIO中,有9個來自金融服務業,比如北方信托、萬事達、Capital One、西部聯盟等公司; 其中有8位年薪都在400萬美元之上。而中國的情況也是如此,上述4位高薪CIO悉數來自上市的金融服務機構。而且,記者還發現,在美國這22名頂級CIO中,竟然有18人都擁有副總裁以上的頭銜,有的甚至是由CEO來兼任,純粹的CIO只有3名。中國平安的羅世禮也是如此,副總經理兼任CIO。
但是,中國平安羅世禮的天價只是極個別的現象,并不能反映出當前CIO群體的薪酬現狀。
就整體而言,中國CIO還是廉價的。
根據太和顧問提供的數據,即使是在薪酬水平最高的金融行業,較高等次的IT經理的年薪在36.4萬元人民幣,較低等次的只有19.5萬元; 其次是電信行業,較高等次的IT經理年薪為27.6萬元,較低等次的只有17萬元; 較高等次的制造業IT經理年薪為24.1萬元,較低等次的只有15.2萬元; 醫藥行業較高等次的IT經理的年薪為20.6萬元,較低等次的為12.7萬元; 物流行業較低等次的IT經理僅為9.2萬元。
從現象上看,CEO和CIO之間的薪酬差距是巨大的,即使是數百萬元年薪的CIO,與數千萬元薪酬的CEO相比,也僅僅是其1/10。太和顧問研發中心副經理侯劍峰還介紹說,即使是在同一企業的經理層, IT經理的平均薪酬都要比財務經理、市場經理低,更不能與財務總監和市場總監的薪酬相比。比如在房地產業,市場經理平均薪酬為18.7萬元、財務經理的平均薪酬為17萬元,而IT經理大約為16.8萬元。
采訪中,紅杉樹公司副總裁成杰的話讓記者印象深刻。“企業的CIO或者IT主管如果不能創造出業績,那么他肯定是廉價的。”記者也了解到,即使是一些擁有CIO頭銜的人,實際在做的仍然是技術經理的工作,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價值。他可能暫時拿到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的高薪,但鮮有能長久者。要么是企業覺得不值而解聘,要么是CIO如坐針氈而最終逃離。
為何廉價?
如果讓你隨便說出幾個知名CEO,你很可能脫口而出,招商銀行馬蔚華、平安保險馬明哲、民生銀行董文標等等; 如果記者向你提到羅世禮、劉安林、侯維棟、徐連峰等人的名字,你知道他們是誰嗎?肯定不知道。
CIO群體寂寂無名,而且勢單力薄,難以形成群體效應,其影響力也相當弱。而且,就現實而言,CIO在推動商業變革中的力量和作用還是微弱的。在現階段,IT主管還是被定位為“高級藍領”的角色,做著輔助性的工作。即使那些擁有CIO頭銜的人,也難以在企業中發揮主導作用,這就是CIO們廉價的主要原因。
勢單力薄
記者細細查看了分別入選2006年和2007年度中國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排行榜前10名的20家企業,包括深圳發展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誕生了2006年的天價CEO)、中集集團、平安保險、中國人壽、中國銀行、萬科等,發現在這20家業績顯赫的企業中,明確設置了CIO職位,并且CIO進入決策層(其薪酬在公司財報上有體現)的僅有平安保險、招商銀行和中國人壽,可謂鳳毛麟角。
這些實力強勁的上市公司尚且如此,更何況民營企業和大型國企。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朱巖最近主持了一項關于中國CIO領導力的研究,當他向一些民營企業的老總們(也是他的學生)要求與其企業的CIO面談時,很多老總都不知道什么是CIO。
CIO仍然是一個相當模糊的群體。“CIO整個群體的邊界很模糊,不能怪這個群體,也不能怪CEO們。這是企業發展的一個必然。”朱巖向記者強調。而申銀萬國證券公司的信息部總經理郭怡峰認為,CIO還是很“虛”。為何很“虛”?因為信息的價值難以被評估和計算,所以管理信息的CIO的職能就會相當模糊。
沒有群體,就沒有力量,這是顯而易見的。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企業家階層的地位和影響力分外顯眼。他們以敏銳的眼光、尖銳的鋒芒、精銳的力量、開闊的視野、競逐全球市場的雄心,塑造出一個強悍的群體形象。正因為如此,才會出現天價CEO批量產生的現象。
而與這些野心勃勃、運籌帷幄的CEO們相比,中國的CIO們是單薄的和孱弱的。所以我們才會因為出現了幾個百萬元年薪的CIO而驚訝不已。但是,天價CIO的浮現,對于CIO群體的薪酬水平的影響是正面的。在這樣的一個急劇變動期,估值不均衡造成了CIO群體之間巨大的薪酬差異,這是正常的現象。但是根據勢能均衡的原理,人才總是往薪酬高的地方流動,經過3~5年的流動,群體的薪酬水平肯定就會上升一個臺階,而整體的估值和評價就會合理得多。
朱巖認為,未來10年將是CIO們的天下。“未來10年,是信息技術和企業發展結合得最快的10年,那些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推動商業變革的企業,就會取得領先地位; 而那些還意識不到信息技術重要性的企業,可能會慢慢地被淘汰掉。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CIO將對企業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他一定是這個時代的主宰。”
所以,朱巖常常對那些來清華經濟管理學院培訓的CIO們說: “這是一個發展的黃金期,你錯過了,再想進去可能就難了。因為薪酬達到百萬元這個量級后,CIO職位的競爭就變得激烈了。”
沒有業績
高薪何來?
采訪中聽到的一個案例很有意思。一個做“陰宅”生意的老板在南方某省幾乎形成壟斷,靠著這“很損很暴利”的生意可謂富甲一方,他不知道信息化為何物。在參加一次老板培訓班的時候,有人給他支招,說你現在做的生意是靠壟斷獲得暴利,而且你是在別人最傷心、最脆弱的時候猛勁兒地掏別人的錢,實在讓大家瞧不起。你可以把生意變成一種文化,用文化和服務來賣錢。比如以已有的龐大的客戶群體為基礎,做成一個線上線下互動的祭祀服務的公司。一番話讓這位老板茅塞頓開,高薪聘請了這位“明白人”做CIO。
CIO們必須學會用新的工具去創造價值。一位制造行業的老板明確地對記者表示: “在現階段,如果只是去呼吁如何重視CIO,給CIO漲工資,都是沒有道理的。你要有價值,你要有業績,企業才會給予考慮。”采訪中,一位能源行業的老板對記者說,“不就是管管電腦嗎?干嗎要設CIO這么高的職位,他值這么多錢嗎?”
大多數的IT主管在企業中仍然人微言輕,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企業對IT不重視,也可能是IT主管自身能力有限。但總的說來,IT部門在推動企業的業績增長方面表現得并不突出,IT主管自然就與高薪無緣,即使他們總是挑燈夜戰,即使他們總是在第一時間出現在問題現場。
在證券IT領域干了10多年的申銀萬國證券公司信息部總經理郭怡峰向記者表示,他所看到的大多數情況是,并非企業高管給IT主管的權力不夠,而是很多IT主管能力不夠,就連他的職位之內應該做好的事情都做得不好。
不過,一個好消息是,IT經理的薪酬已經出現了較快增長的趨勢。根據太和顧問的研究,2007年IT經理薪酬的增幅達到了14%,而2006年只有9%的增長。這一方面是由于經濟形勢的影響和拉動,比如金融行業受到行情的影響,整體薪酬增幅較大; 另一方面是因為IT部門在企業中的地位和價值在逐步地得到認可,在薪酬上自然會有所體現。
候劍峰進一步解釋說,在薪酬市場,中低層次的IT人員是趨于飽和的,其薪酬增幅也較小; 但是能夠對企業的業務發展實施戰略影響的CIO層級的人,還是相對稀缺的,所以就很搶手。企業拋出50萬元以上年薪招聘CIO的事情,也不再新鮮。
沒有野心
如何躍升?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采訪對象對記者說: “所謂的CIO群體,不過是媒體的放大和輿論的夸張而已。他們不僅面目非常模糊,而且最糟糕的是,他們不自知,也不自覺。”這句話讓記者有醍醐灌頂之感。
而在和朱巖教授交流的時候,我也聽到了類似的話: “CIO如果不自救,是不可能得到救贖的。”2007年,朱巖帶領他的團隊與18個行業的120位CIO和CEO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感觸頗深。“企業的IT主管中,有野心做到企業的高層管理者的人是非常少的。”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堅守技術領域,心無旁騖。一位記者所熟知的證券公司的信息技術部總經理就對記者表示: “如果非要說我是CXO的話,我算是CTO而不是CIO。”
沒有野心并沒有錯,但是有野心才有躍升,這是肯定的。因為沒有直接采訪到侯維棟和羅世禮,我不能判斷這兩位頂級的CIO是否有野心。但是看看他們的成長歷程,相信你自己會做出判斷。侯先生1998年起就擔任工商銀行技術保障部副總經理和數據中心總經理; 2002年“跳槽”到交行,擔任交通銀行電腦部副總經理; 2004年擔任首席信息官,主要負責信息技術、電子銀行、總務等相關工作。羅世禮的經歷與侯維棟頗為相似: 2002年任平安保險數據中心總經理; 2003年任信息總監; 2006年2月任首席信息技術官; 2007月任平安保險公司副總經理(兼任CIO)。
記者相信,沒有野心,就沒有堅持。從他們的經歷來看,并沒有多少傳奇,只是步步為營,最終得以進入百萬元薪酬俱樂部。
在訪問中,一位國內知名鋼鐵行業的信息主管給記者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在近兩年鋼鐵行業并購重組、鋼鐵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整合的巨大震蕩中,這位50歲左右的信息主管表現出了這個群體中少有的魄力和沖勁,在信息技術推動商業變革的過程中嶄露頭角。他對記者表示: “我就是要在任的時候,讓信息技術對這個企業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占據重要的位置。”
他的遠見和野心讓人嘆服。但這樣的“他”還是太少。
CIO的三派
以前我們都是強調IT主管要增強自己的領導力,成為真正的CIO; 或者是向業務轉型,進入決策層。但是現在,或許我們應該顛覆這個慣性思維,尋找第三條路。
技術派
“多年以來,你的職位居然沒有任何改變,是因為公司沒有給你提供平臺,還是個人沒有這樣的野心?”記者問申銀萬國的信息部總經理郭怡峰,一個在證券IT行業頗具影響力的IT經理,5年前就曾與易趣的邵亦波和攜程網的梁建章一起當選為上海市十佳IT青年。
“是因為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意義、有價值,而且這些意義和價值也被大家所認可。”郭怡峰說,“除了錢,我還看重其他的東西。比如,公司對我們部門所發揮的作用很認可; 做了很多實際的工作,大家都看到了; 與其他同行相比,工作做得不錯了。這就是工作中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吧。”
可以說,現在中國的絕大多數信息主管都是技術派,他們對技術有著很深的情結,郭怡峰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
在采訪中,一位商業銀行的老總向記者介紹,該公司的信息中心主任是技術出身,工作也做得相當出色,在面向外界的時候,他就是CIO,但是內部并沒有給他這樣的頭銜。在是否設置CIO職位,并將其納入董事會這件事情上,這位老總頗為猶豫。因為他不敢確定,這位技術派的IT主管是否能勝任此職。
他的猶豫和擔心是可以理解的。一般來說,技術出身的人有其固有的思維慣性,在其技術崗位上他可能駕輕就熟、游刃有余,但是去參與制定整個企業的發展戰略,還是很難的。所以信息技術部總經理、信息中心主任這樣的職位幾乎成了很多IT管理人員的職業天花板。
不過,他們往往安之若素,并不覺得憋屈,掙他們認為該掙的錢,沒有非分之想,沒有過高的奢求。
轉型派
杭州紅杉樹公司副總裁成杰,是一個完全不同的類型。他最早是在北京一家做醫療ERP的公司做銷售經理,2001年從“乙方”跳槽到“甲方”,到上海永樂家電做信息技術部副總監,隨后向業務部門拓展,先后擔任商控部門的總監和物流部門的總監。永樂家電與國美合并之后離開,到上海國藥信息技術部門做總監,但因覺得“憋屈”,一年之后離開,并徹底轉身,成為紅杉樹公司副總裁。
成杰的職業生涯就是從IT技術向業務轉型的一個典型例子。他們逐漸地擴大自己騰挪的空間,慢慢褪去身上的技術味,成為一個核心業務領域的管理者和決策者。
這樣的人不在少數。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清華大學曾受經貿委的委托,對各大型企業的信息主管進行培訓,培養他們的領導力。當時參加這個學習班的有100多人,但現在仍堅守信息主管崗位者已是寥寥無幾,絕大多數的學員在清華拿到一個學位后,就順勢轉到業務部門去了。
一位當年的學員劉先生,如今已是一家大型企業的高級副總裁,他坦率地對記者說: “現在的技術部門還是支持性的部門,如果我堅持走技術路線,從底層一點一點往上做,我始終還是在邊緣。所以,我必須轉到業務上去,進入主流。”
成杰認為,IT主管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方向。很多IT主管剛出道的時候都是因為對一兩套信息系統比較熟悉,扮演的是一個純粹的技術角色,這與其經驗有關,也與企業對IT的認識有關。但是當個人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就需要轉型,需要拓展自己的空間,所以他們可能嘗試去做財務總監,可能去做流程管控的總監等。這是因為他們的自省和自覺,給自己帶來了更大的騰挪空間。
薪酬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成杰坦言,30歲之前,一個IT人員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比薪水更重要; 但是40歲是“產糧食”的時候,當然會把薪酬放在第一位(這個薪酬不是單純指工資,包括福利、期權等)。他說: “大家都很現實,不關注薪酬是不可能的。”
“第三者”
“從中國現在的情況來看,懂技術的人我們不缺,我們缺的是能夠把技術和業務很好地結合在一起的人,而這種人到技術隊伍里面去找、去培養,有相當的難度。我們已經嘗試了8年,成功率很低。”朱巖認為,到企業的領導中去尋找CIO也許是更加快捷和合理的選擇。“因為中國企業最大的優勢就是發展速度很快,如果按照以前的方式慢慢培養和塑造CIO,可能會落后,可能會來不及。”
“在以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都是給做技術的人講管理,現在是給做管理的人講技術。”朱巖認為,這種顛覆性的做法更加直接有效。清華大學正在和美國一家知名的調研機構MIT進行合作,就是對企業的管理層進行信息技術方面的培訓,并希望這些受訓者最終轉變為一個合格的CIO,一個能真正消除商業和技術之間整合障礙的人。
“我現在鼓勵企業的CEO從業務部門提拔一些有經驗的人做副總經理,并主管信息技術。他可能對技術一竅不通,沒有關系,他可以去接受培訓。學習技術要比培養管理能力容易得多。一個精通業務、明曉企業發展戰略的人,加上一些基本的技術要點,更有可能成為一名稱職的CIO。你非把那種沒有野心、沒有這方面能力的人扶到CIO的位置上,對于企業的發展并沒有多大的推動作用。”朱巖說。

評論
CIO如何翻身?
我承認,把天價CEO和廉價CIO拿來做對比,多少有些吸引眼球之嫌。但是好在,我最關心的不是CIO和CEO之間的薪酬差距,而是想知道,CIO們(或者叫IT主管們)為什么不值錢?或者說,為什么大多數CIO不值錢?
因為好奇,記者試圖聯系前文所提到過的一家上市公司的CIO做深入的采訪,但是得到的答復卻是: “你所提的問題很好,也很現實。但現在還不具備回答的條件,等條件成熟后再說。”我猜想是因為這些問題很敏感; 另一方面可能是,這位2006年7月才擢升為CIO的信息技術部總經理(至今仍兼任),對于如何做好一個CIO,心里還沒有底。
不只是CIO們自己心里沒底,對于相關監管部門、研究機構、學術界、產業界來說,CIO也顯得相當的“虛”。有一位記者熟知的證券行業IT主管向記者透露,證監會日前曾試圖起草一個規定,要求所有的證券公司必須設置技術總監(相當于CIO)一職,并且將技術總監提升進管理層。但是,連負責起草這個文件的人都覺得“底氣不足”,如何規定CIO的責、權、利?而如果規定不清、不具備可操作性,就以行政力量推行,必然很冒失。“最終發現,這個文件根本寫不下去了”。
這可以從一個側面說明,中國CIO群體的“無能”和“無奈”。這和拿多少錢肯定是掛鉤的。
而如何讓CIO變成實權派,則是我關心的第二個問題。
朱巖提出了打造CIO的公式: “自我超越+溝通能力+時機選擇”。這幾個詞的意義相當含糊。他給我的解釋是,“自我超越”指的是,目前我們企業的IT主管們大多缺乏野心,只是埋頭做事,不會抬頭看路。他們需要主動地釋放能量,爭取進入決策層。“如果他們不自救,如何能獲得救贖?”CIO們首先要有信心、有底氣。
有了信心,有了宏圖之后,CIO們要善于溝通,讓領導知道,你能行。技術專家們最缺乏的能力就是能夠說服別人,溝通能力的提升是擺在CIO面前的第一層障礙。善于溝通往往比技術能力更重要。
第三個就是時機選擇。比如企業上市、轉型、重大的并購重組、甚至在災難發生的時候,對于IT主管來說都是大好時機。(文/凡曉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