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受公眾和輿論關注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已經于5月1日起正式實施。
5月5日,湖南省汝城縣5位市民在遞交政府公開信息申請書未果之后,依據《條例》毫不含糊地將當地縣政府告上法庭,成為國內廣為關注的《條例》公開之后的“第一案”。不論該案最終定論如何,都意味著蘊藏在民間、對于政府信息公開的期待和要求,從此有了訴諸法律的依據;更意味著長期以來習慣了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行政的政府部門和官員,要徹底改變傳統思維和行為方式,自覺接受《條例》的約束,實現向服務型政府的全面轉變。
《條例》誕生的背景,仍然離不開互聯網所驅動的信息革命。《條例》的實施,既是社會信息化積累到相當程度之后的必然產物,又是我國政府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選擇。在當今信息社會條件下,公眾與政府部門之間的信息交互已經形成了一條基本規律:信息傳播手段越發達,公眾對政府信息公開能力的期待就越高;各級政府所面臨的信息公開的挑戰就越大。而從短期來看,各級政府部門所面臨的挑戰將集中體現在三個層面。
第一,對于信息公開的范圍,各級政府與公眾之間存在相互認同與磨合的過程。
雖然《條例》對此做出了界定,甚至針對不同級別的政府部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但是,由于政府所產生和掌握的信息極其豐富,《條例》不可能一一窮盡所有情形,給政府與公眾雙方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留下了相當大的磋商空間。這也是導致“第一案”產生的主要原因。
第二,對于各級政府公開信息的質量和時效,公眾將有更高期待。尤其是對于直接涉及公眾利益的突發事件的信息的精確核準和及時披露與否,將在公眾與政府的信息交互過程中變得至關重要。2003年非典疫情初期,部分地區政府部門反應遲鈍,以及山西大同礦難瞞報事件等教訓,無不印證了這一點。相反,如果政府部門能夠以公眾利益為重,主動及時向公眾披露相關重要信息,不僅會掌握事件處置的主動權,更能贏得公眾的配合和信賴,從而能最大程度地抑制突發事件的不利影響。
第三,對于各級政府的公關意識和信息公開流程建設,公眾將有現實的需求。政府信息公開絕不是單純的信息廣播過程,而必然是公眾廣泛參與的雙向互動過程。在《條例》自2007年4月30日頒布以來的一年中,相當多的政府部門積極籌備,設立了專門的政府信息公開部門和信息咨詢服務場所,以迎接《條例》的實施。這一現象標志著政府部門已經開始構建與公眾互動的溝通渠道。但公眾更期待的是政府意識和觀念的轉變,尤其是對于不少基層政府而言,公關意識和服務意識是其所急需提升的。
臉難看,門難進,一句“無可奉告”憋死人。對于不少習慣了動輒以“無可奉告”做擋箭牌的政府部門和官員來說,恐怕今后再說這四個字的時候,可要仔細掂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