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籌備IT兩會時,我們就提出過這樣的問題: “跨國公司會不會走?”
今年2月19日,信息產業部在《2007年電子信息產業經濟運行公報》中指出,中國作為全球制造工廠的部分投資正向著成本更低廉的越南、菲律賓等國家轉移,這一趨勢在2008年可能有擴大的趨勢。
仁寶電腦是全球第二大筆記本電腦合約制造商,僅次于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目前,仁寶電腦產能幾乎全部來自中國的昆山工廠。2007年10月,仁寶電腦拿到越南政府頒發的投資牌照。據仁寶發言人透露,越南工廠將于今年第四季度小量試產,預計在2009年年初開始量產。第一階段的投資額約為3000萬美元,計劃隨后進一步擴大生產線,最終投資總額為5億美元,計劃在未來5年使越南工廠產能占據公司總產能的50%。如果越南工廠量產,昆山工廠何去何從?
現在仁寶的情況還夠不上“撤離”,最多是做兩手準備,這種情況在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比較普遍。很多企業紛紛在東南亞地區設立了備份工廠。當然,也有一些企業已經開始將工廠向越南、菲律賓轉移。
有資料顯示,2007年廣東省有244家外商或臺商投資企業撤離。同時有調查顯示,目前在珠三角的8萬家港臺企業中,有37.3%計劃搬離。無獨有偶,在北方目前也已經有103家韓資企業撤離山東。
近一個時期,韓資企業撤離最富傳奇性。直到今年1月12日韓資企業煙臺世剛一直在正常運營,沒有任何異象。當天半夜,12名韓國高管連夜攜款逃回韓國。13日是發工資的日子,人們突然發現公司的韓國高管一個都不見了。對于韓企的這種撤離方式,人們發明了一個專業術語“半夜逃逸”。據報道,到目前為止,山東已有200余家韓資撤離,其中“半夜逃逸”的不在少數。
至于制造業撤離的原因,大致不外乎勞動力成本增高、三稅合一、新勞動法實施和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其實,這種情況在國家經濟發展中是必然會出現的。制造業在全球范圍重新配置資源,不斷轉向更具有比較優勢的地區,是規律性的動作。
從南美以及歐美制造業轉移的歷史看,產業轉移一般會依紡織工業、化學工業、鋼鐵工業,再到汽車、電子信息工業這樣的順序不斷發展演進。從這個意義上看,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正在撤離,甚至向規模性撤離發展。
需要指出的是,制造業轉移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所產生的效應有很大的區別。發達國家因為擁有核心技術、知識產權、服務業發達,已經比較多地轉向了知識經濟,制造業轉移后造成的傷害較輕。而發展中國家,因為在知識產權和服務業上不具有優勢,知識經濟不發達,制造業是國家的支柱產業,一但轉移,痛苦不堪。巴西當年深陷經濟危機就是這個原因。針對巴西當年的困境,學術界將其稱之為“依附經濟”,是依附于發達國家的經濟。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信息產業一直在努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自主創新、加快發展服務業。當前,外資撤離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大約還有5年左右的時間。
現在十分突出的問題是,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將如何加快轉型、怎樣控制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