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城市軟件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優惠的稅收政策、實用人才的支撐、法律環境的建造、有序的市場環境等等。對于成都軟件業來說,政府更是成為支持產業發展強有力的角色。3月上旬,記者專程到成都,采訪了推動成都軟件業發展的關鍵人物——成都市信息化辦公室主任劉勇。他從政策和產業發展的高度,對成都軟件業做了深入的分析和展望。
劉勇是成都市信息化辦公室主任,主管整個成都市信息化的推進和信息產業的發展。在出任成都市信息辦主任之前,劉勇是成都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參與制定了一系列推動軟件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被稱為“成都軟件業的推動者”。在訪談過程中,劉勇把各種數據和政策條款隨手拈來。
平衡發展中外企業
記者: 目前,很多跨國公司都已入駐成都,這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在您看來,挑戰具體體現在哪里?
劉勇: 確實,成都正在成為國際知名軟件企業的主流聚集區和世界軟件產品及服務的主要提供地。大量跨國公司入駐成都,對我們來講是很好的機遇,但同時又是嚴峻的挑戰。
第一,跨國公司陸續入駐,對我們的環境承載能力和服務保障水平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第二,大量國際軟件業務向成都梯度轉移,我們的本土企業在研發能力、服務水平、交付時效及團隊規模等方面能否對接?印度有好多上萬人規模的軟件公司,而成都目前的差距較大,我們任重道遠。
第三,就成都發展軟件產業而言,人才高度穩定和人力成本低廉,這是一大優勢。但人力成本低從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不發達,甚至關系人才的長期穩定和高端人才的吸引。
因此,我贊成一些企業家的觀點。一是迅速發展壯大自己;二是找好國際合作伙伴;三是勞動力漲價。
記者: 您認為,外資企業與本土企業的關系如何處理?怎樣才能避免“重外輕內”?
劉勇: 政府的資源是有限的,在招商引資過程中,如何進行資源配置是大問題。不能“女婿招來了,兒子氣跑了”。本土企業和跨國企業之間要做好平衡。
目前成都招商的主體分為兩個:一個是政府為主體;一個是企業為主體,也就是企業從自身的情況出發進行招商。招商的類型分為:第一,根據產業鏈的狀況進行招商,也就是填補產業鏈的缺失;第二,面向龍頭企業招商,圍繞龍頭企業的發展需要,通過定向配置招商資源,為其完善上游和下游的產業配套,形成有機化和生態型發展的產業集群。
成都政府根據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制定了不同的政策。除了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外,還有科技創新和產業扶持政策。比如說,企業提升能力成熟度,通過CMM的認證,其培訓輔導費用的70%可由政府科技創新資金來承擔。再如,規模化的產業發展和重大技術改造,可以得到政府專項產業資金扶持或享受政府提供的融資政策等。

政府負責營造環境
記者: 其他城市如大連發展軟件的初期,都離不了政府強有力的支持,上至市長,下至普通的公務員。政府在推動成都軟件業的發展過程中,扮演的是什么樣的角色?
劉勇: 政府的角色就是營造環境,包括物理環境、人才環境、市場環境和法制環境。
在物理環境方面,成都建成了10余萬平方公里的專業園區,并將高科技產業園、高效率配套園和高品質人文園融為一體,在通信環境、交通物流、文化生活和國際配套等方面提供服務支撐。
目前我們在發展軟件產業上,感到人才問題非常重要。如何優化高、中、低人才資源結構由“橄欖型”向“金字塔型”轉變的問題,是成都軟件產業快速發展必須認真面對的核心問題。
在法制問題上,關鍵是要構建適合軟件產業發展的法制環境,營造保護知識產權社會氛圍。成都是國家首批、西部惟一的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今后,政府還要在全社會,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鼓勵和倡導行業自律,建設誠信社會。同時,充分發揮知識產權法庭的作用,一方面加強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力度;另一方面嚴厲打擊盜版侵權行為。
記者: 那么,成都把哪些行業圈定為IT業的主要發展方向?
劉勇: 成都IT業主要有三大領域:即電子信息制造業、軟件業和信息服務業。特別是軟件業已形成七大體系整體推進的局面,包括IC設計、信息安全、數字娛樂、軟件外包、應用軟件、嵌入式軟件和實用人才培養等。
在IC產業方面,我們認為國內正形成“飛鳥”形產業帶。上海及長三角是“鳥頭”,珠三角和和環渤海為“兩翼”,成都則是“鳥尾”。目前鳥頭很重,“兩冀”尚未豐滿,而“鳥尾”已經翹起來了。
在信息安全領域,成都是第一個國家信息安全產業基地。現在中電集團、第三十研究所、賽門鐵克等信息安全企業都已入駐。
在通信軟件方面,有摩托羅拉、諾基亞、華為、大唐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通信公司的研發中心都落戶成都。
記者: 為什么把“實用人才培養”放在這七大體系中?
劉勇: 目前軟件人才面臨著結構性的矛盾。軟件人才本應該是“金字塔型”結構,但目前呈現的卻是“橄欖型”人才結構,基礎人才缺乏,使很多中端人才被當成低端來用。 在吸引人才方面,成都啟動了“回家”工程。號召成都籍的海外游子,甚至是在沿海工作的成都人都回到成都來。當然政府會提供一定的優惠條件。
同時,成都軟件產業的規模化擴張、集群式發展,給海內外軟件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展示了廣闊的發展前景,成都正在成為軟件人才向往的寶地。
發展外包優勢明顯
記者: 目前,把軟件業當做重點行業來發展的城市不少,比如大連、南京,還有你們的鄰居西安,那么成都發展軟件外包的重點在哪里?有哪些優勢?
劉勇: 成都軟件外包主要以歐、美為主,兼顧日、韓;成都有發達的教育體系和豐富的人才儲備,這是成都發展軟件外包業最主要的原因。此外,在人員流動率、信息安全保護,以及產業集群方面,成都相比其他地區都具有優勢。
記者: 2008年成都的信息產業發展有什么目標?
劉勇: 2008年成都電子信息產業總體目標要力爭突破1000億元,增加值超過400億元,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8%以上。其中,電子信息制造業力爭實現主營收入600億元,增長38%以上; 軟件產業力爭實現經營收入400億元,增長40%以上;軟件外包服務(ITO、BPO)出口3億美元,增長70%以上。
電子信息產業2008年將進一步成為成都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型龍頭產業。區域產業環境明顯改善,產業政策逐步到位。政府投資項目采購本地電子產品和服務配套率在同等優先的原則下,力爭達70%以上。非政府投資項目,我們會通過政策引導提高本地產品及服務配套率。大企業、大集團的培育會取得明顯成效,龍頭企業引領下的產業集群化發展格局將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