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有兩件事令沉悶已久的IT渠道界備感意外:其一,位列亞太三大分銷商之一的佳杰科技以超過13億港元的價格被收購;其二,業內聲名顯赫的直銷“教父”Dell公司宣布啟動渠道銷售。更令IT渠道震撼的是,與這兩件重量級新聞產生緊密關聯的是一個大眾頗為陌生的名字——香港偉仕電腦,就是它,斥巨資收購佳杰,并成為戴爾啟動渠道計劃后在亞太區選定的第一家分銷商。這是一家怎樣的企業?日前,計算機世界傳媒集團副總裁金羽中應偉仕之邀專程趕赴香港,對話偉仕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佳林。


IT分銷好比做銀行
不是現在賺錢難,而是以前賺錢太容易了。賺錢難是產業成熟的標志。整個IT分銷產業的集中度還是太低,利潤空間還是太高,競爭還會更殘酷。就像銀行業一樣,客戶都喜歡跟大銀行打交道,大銀行客戶多,可以降低貸款利率,靠大量的交易和效率賺錢。小銀行只能放高利貸。
金羽中: 偉仕收購佳杰,以及簽約戴爾分銷,都表現出了對渠道模式的堅決擁護。然而,渠道扁平化、渠道差異化的論調自1998年出現以來,一直都占據著比較主流的地位。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李佳林: 在談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想先舉個例子。在股票市場出現之前,企業要籌集發展資金,惟一的方法是向商業銀行借貸。但現在,很多大型企業與有前途的企業往往是通過股市來籌集發展資金,企業集資渠道日趨多元化,商業銀行的業務不斷被壓縮。然而,在全球范圍內,商業銀行的價值并沒有因為部分業務的流失而下降。相反,得益于全球經濟總量的擴張和新型業務的出現,商業銀行一直保持著持續的高增長態勢。IT分銷產業發展與此類似,盡管IT行業上下游的業務邊界還會不斷調整,但是,我相信IT分銷企業的發展空間會越來越大。
金羽中: 您將IT分銷和銀行做比較,以我的理解,分銷和銀行的共同之處在于都是一個公共的交易平臺,都是滿足規模、安全和交易成本最低這三個條件。那么,現在產業競爭如此激烈,留給渠道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少,扁平化的渠道不是更加適合發展的需要嗎?
李佳林: 渠道扁平化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個人認為,到目前為止,整個產業還沒從誤區中走出來。
扁平化的極限就是直銷模式。直銷模式從社會學角度、生理學角度、自然界角度看都不是一個最好的模式。為什么?單細胞動物一定不是最好的動物,它的適應性肯定很差。直銷模式其實質就是對供應鏈進行徹底的垂直整合。垂直整合的優點是擴大了利潤空間,缺點是整合了各環節的運營成本。在產業發展的初期,相對于各營運環節的成本,整個供應鏈的利潤空間比較大,這時整合的利潤遠遠大于成本,垂直整合模式有明顯的競爭力。但隨著產業發展成熟、競爭日趨白熱化,供應鏈的每個環節中,只有非常優秀的企業才能活下來,這時,垂直整合模式就沒有優勢了。本質上,整個社會的總體發展程度就體現在不斷的社會分工、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和效率的提高上。IT行業的供應鏈分工符合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規律。
而很多企業,包括我們在內,都受了戴爾直銷的影響,做了很多不該做的事情——雖然沒有直銷,但仍然在推崇扁平化。其實,扁平化本身就是一種浪費,廠商的人員成本肯定比三四級市場本地企業的人力成本高很多。
金羽中: 從領導一個大型分銷企業的角度,您會如何對待廠商的渠道扁平化政策?我覺得,企業核心價值恰恰是這幾年分銷商們最需要想清楚的問題。因此,我們或許可以反向思考一下,如果偉仕這樣的大型分銷商不存在了,對誰的影響最大?哪些合作伙伴會特別想念你?競爭對手要多久才能出現并替代你?
李佳林: 有時候即使是錯的東西,但是大家都這么做,也就變成一個潮流。潮流很重要,你內心可以不贊同它,但是有時候你也不能反對它,否則你可能會成為與“天主教”對抗的“布魯諾”。分銷企業在供應鏈中不處于主導地位,有些事情我們沒有能力反對。偉仕是個成熟的公司,偶爾會迎合潮流,但是我們不會把一個潮流當成企業的根本去做。
我一直認為,不是店面設得越多越賺錢,不是觸角越深入越賺錢,這是一個誤區。分銷的核心價值是幫廠家多賣貨,市場份額大就是核心價值。實現銷售額的方法基本是通過和下游供應鏈的分工去實現的。除非我認為我的銷售能力比當地公司還要強,那我就去做了,如果我認為當地公司更有價值的話,我們就堅決不去做。
最終,分銷企業,包括國美、沃爾瑪等零售業企業,其實都是一個公共交易平臺。我們為下游客戶提供的不是產品,而是一個銷售方案、一個盈利方案,我們必須拿盈利方案賺錢。如果你的東西沒價值,下游客戶就不會跟你合作了。分銷企業的價值就是以盡可能低的社會交易成本,實現產能與需求的配置,幫助社會節約資源,推動社會進步。
金羽中: 2007年,整個IT分銷產業的銷售額是增長的,但分銷商們卻普遍感覺活得很累,賺錢很難。這令他們十分困惑,也在紛紛探索解決之道。您怎么看待分銷商未來的發展?
李佳林: 不是現在賺錢難,而是以前賺錢太容易了。賺錢難是產業成熟的標志。歷史上這個行業利潤空間太高,太容易創業了,進來的人太多。我個人認為,整個IT分銷產業的集中度還是太低,利潤空間還是太高,競爭還會更殘酷,未來行業的集中度還會提高。就像銀行業一樣,客戶都喜歡跟大銀行打交道,大銀行客戶多,可以降低貸款利率,靠大量的交易和效率賺錢。小銀行只能放高利貸。
同時,行業的管理水平還應該再提高。我們管理的重點是提高人均營業額與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盡可能縮短庫存。提高人均營業額的方法肯定不是把渠道建得越密集越好,我們要做一些比別人更有效率的事。為什么許多人把名貴的首飾、傳家寶、字畫放在銀行呢?這是因為如果自己建一個保險庫,還得雇保安,成本太高了,放在銀行的成本比較便宜。因此,偉仕追求的是低毛利,如果低毛利的情況下還能賺錢,這正說明了我的價值。
偉仕與佳杰是兄弟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偉仕和佳杰會保持獨立發展,合并不一定會帶來疊加效應。真正能夠產生疊加效應的是經營理念上的相互學習與提升。整合規模是為了能讓廠家和客戶對我們產生路徑依賴。如果整合能產生新的規模效應,那才叫有價值。
金羽中: 偉仕和佳杰什么時候正式合并完成?人員方面有什么部署?
李佳林: 偉仕目前已經持有佳杰96%的股份,我已經是上市公司的主席,可以說雙方已經完成了合并。但偉仕幾乎沒有派人去佳杰。這是大家權衡各方面因素之后的一個決定。
雖然在初期,這樣的方案會使得一些管理理念和各種想法實現起來比較慢,但是在后期卻是好處多多:這個企業沒有做過“手術”,感情上不會留下傷疤;企業的員工會有歸屬感,不會覺得被利用了。
當然,我不帶人不等于是放棄了對佳杰的管理。從收購的那天起,我有信心跟佳杰的管理團隊合作好,我相信我可以影響佳杰,它最終會實現我的營銷理念。在這個行業里佳杰很專業,經驗也足夠,我希望我的加入是加入了我的思想,相信他們能夠和我共同進步。信任有時候是最大的生產力。
3個月過去了,事情比預期要好,佳杰第四季度無論營業額還是盈利又創了歷史新高,他們說明年要給我更多的驚喜,要實現歷史上最高的突破。
金羽中: 2008年偉仕準備加大在中國內地的投入,這會是通過佳杰實現還是自己進行?
李佳林: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偉仕和佳杰會保持獨立發展,合并不一定會帶來疊加效應。真正能夠產生疊加效應的是經營理念上的相互學習與提升。
整合規模是為了能讓廠家和客戶對我們產生路徑依賴。如果整合能產生新的規模效應,那才叫有價值。但事實上,偉仕賣配件比較多,佳杰賣整機比較多,整合了,每個產品的規模還是那么大,那干嘛還堅持要整合呢?
金羽中: 這是否表明,偉仕和佳杰還是會維持過去的狀況,耕耘各自的渠道市場?
李佳林: 對。有人曾經提到,我們兩家合并之后,渠道就可以共用了。但我并不認同這一說法。渠道共用是有條件的,嚴重閑置的渠道才有共用問題。過去大家認為市場份額就是渠道的全部價值,所有的資金都由上游企業提供,隨著產業的成熟,上游廠家希望下游企業不但有市場份額也要有錢、有管理,大家對下游企業的看法也變了。市場占有率不再是我們考量下游渠道的重要指標,我們要看企業增長是否快、資金是否充足。
金羽中: 偉仕和戴爾的合作現在處于怎樣的狀況?
李佳林: 這個問題太敏感了。筆記本電腦是增長最快的業務,我們會尋找一切機會進入。目前我們重點是在做聯想的Thinkpad,我們在這個產品上花了很多力氣。
影響力比網絡更重要
如果管理得好,能讓下游渠道有錢可賺,那么,渠道體系就是穩定的。但是,下游渠道的絕對穩定也是不好的,往往流動才更有活力,關鍵是對流動尺度的把握,100%的流動可能會沖垮企業,但5%的流動往往會更有活力。
金羽中: 那么,偉仕在中國內地如何構建自己的渠道網絡呢?
李佳林: 企業的社會影響力是企業最重要的財富。偉仕不會大規模建立下游渠道,但是,我們要把市場影響力深入進去。以希捷的硬盤為例,偉仕2007年銷售量是1000萬片,保守估計,這實現了中國市場30%的覆蓋率。從這點來說,偉仕其實是中國市場覆蓋率最高的一家企業。企業是講影響力的,不能單單追求控制力。
金羽中: 那么,偉仕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來鋪設下游渠道?
李佳林: 總代理的責任是把產品銷售出去,贏得市場占有率。至于是自己建渠道,還是通過合作更好?我認為,選擇最有效率的方式就可以了。自己建渠道的好處是控制力強,不好之處是不夠經濟。適當的時機可以自己去建,也可以去收購,但現在還不是時候。
其實,我們在國內有9個辦事處。但是對于市場網絡,我們是能不鋪設就盡可能不去鋪設。目前現狀是中下游渠道過剩,我們再多建一個渠道和人家競爭,意義不大,只要與一些渠道很好地合作就可以了。
如果管理得好,能讓下游渠道有錢可賺,那么,渠道體系就是穩定的。但是,下游渠道的絕對穩定也是不好的,往往流動才更有活力,關鍵是對流動尺度的把握,100%的流動可能會沖垮企業,但5%的流動往往會更有活力。
人物
印象
“哲人”李佳林
李佳林在清華大學學的是電子工程專業,但是,在上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李佳林最想當的卻是哲學家。
事實上,讀MBA時,李佳林的同學們都不叫他的名字,而是直呼他為“哲學家”。
采訪當中,我們著實領略了李佳林作為“哲學家”的獨特風范,他對于產業、企業、市場的思考已經遠遠超越了一個企業家的層面,而是深入到了人性、社會發展、歷史進步的層面去剖析、解讀。對于產業的種種現象和發展趨勢,李佳林也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和解釋。每個例子雖都是信手拈來的身邊常事,卻樁樁件件切合主題,語言簡樸、道理深刻,令人過耳難忘。(姚永儀)
總裁
感悟
成功是文化和
態度造就的
在一般人,甚至很多企業家眼中,管理是一個很復雜的話題。而在偉仕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佳林看來,管理沒那么復雜,復雜是因為沒找到方法。李佳林的理論是,成功的管理者其實不是智慧最高的人,而是懂得利用社會資源并與社會“共振”的人,而這種能力則更多的是由文化和態度造就的。“溫州人、浙江人、福建人成功者多,原因是他們對生活的態度,第一比較謙卑,沒有覺得自己是個大人物。第二,尊重有用的人,懂得利用社會資源。”
謙卑的意思是人不能狂妄,“一個人的智慧有限,社會有好多資源寶藏,不同的人生體驗,學到的人生感悟不一樣,你得尊敬一切,跟乞丐都能學到東西。”但是,謙卑又不等于盲目崇拜,學習是為了消化吸收,“我們要學會吃別人的饅頭長自己的肉。而拿來照搬,就好比拿個饅頭貼到身上就說是自己的肉。肉是自己的基因支配下長出來的,饅頭是稻子受基因支配長出原料后加工而來的,這不一樣。我們吸收的是營養,學習的時候要進行基因改造。”
懂得利用社會資源很大程度上是要會用人,尤其是能人。成功的管理者不一定是最智慧的人,但成功的管理者一定會用最智慧的人。李佳林喜歡用能人,在香港偉仕,事業部總經理都是公司里最能干的人。“最強的人放在最強的事上。”這是李佳林的理論。而對這些“能人”們,李佳林給予了最大的信任:事業部經理被直接賦予最大的權力,這也是使偉仕獲得了市場反應最快的評價。“我們最近這幾年的成功,就是因為我們沒有那么多條條框框。”(侯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