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對中國人來說并不陌生。剪刀翻飛、紙屑飛舞,一把剪刀就如一支畫筆,可以描繪出世界的五彩斑斕。根據考古研究,剪紙的歷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紀,但人們認為它的實際開始時間比這還要早幾百年。匠人以刀代筆,通過剪刻,一切形象在玲瓏別致的形式中塑造和展現,虛實相生,再加上諸如點染、著色技巧,打造成一件件精美的上乘藝術之作。這門傳統的手工藝術發展到今天,也已經日漸式微,很多人都會認為這是“老輩子人”弄的玩意兒。但是26歲秦緒榮卻是濟南剪紙人里的年輕人。
天道酬勤
秦緒榮從小就喜歡寫寫畫畫,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奶奶拿一把普通的剪刀,隨心所欲地剪窗花,出于好奇,自己也學起了奶奶的“架勢”動手剪剪刻刻起來。從起先的喜字,五角星、拉花開始,他逐漸對剪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對單色人物剪紙情有獨鐘。經過幾年的不斷臨摹和學習,秦緒榮的剪紙水平提高很快,并多次獲獎,這給了秦緒榮莫大的激勵。
1999年12月,秦緒榮入伍來到部隊。在訓練,學習之余,他也不忘自己心愛的剪紙。火熱的軍營為創作剪紙提供了豐厚的內容,可歌可頌的故事數不勝數,所以他的作品逐漸從百姓生活、社會民情題材向軍事題材轉型,把革命戰斗故事、英雄人物事跡,基層兵情兵事融入作品,既陶冶了情操又激勵了官兵斗志。幾年的軍旅生活,秦緒榮創作出300余幅剪紙作品。《強攻徐水城》、《勇士猛如虎》、《大渡河十七勇士》,《狼牙山精神永放光芒》等剪紙作品,更是受到了官兵的高度贊揚。
為了提高自己的剪紙水平,秦緒榮還注重學習速寫和白描畫,把它們的特點、技法融入剪紙,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經過近十年的摸索和學習,秦緒榮的剪紙水平日臻成熟,在創作上也日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剪紙是一門綜合的民俗藝術,不僅要有扎實的繪畫功底,還要有全面的知識滋養,秦緒榮博學多種藝術元素,將書法、篆刻、攝影變換互通,與此同時還注重古文化和古建筑與剪紙的結合。他幾乎跑遍了濟南所有的老街老巷,門額的花紋,影壁的墻體畫,他都拍成照片,為以后創作剪紙儲存資料,也為濟南老宅子留下了寶貴的照片資料。說起秦緒榮的腿勤,認識他的人都知道,哪里有展覽活動,哪里有書畫比賽,都能看到他的身影;說起秦緒榮的手勤,從他的剪紙作品中可見一斑。
與時俱進
傳統的民間剪紙題材多反映日常生活、婚嫁喜花之類,而秦緒榮的剪紙重在與時俱進,以刀代筆,力求線條流暢、細膩傳神,內容豐富極具時代特色。
不久前,為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會,秦緒榮歷時6個多月創作的29米奧運剪紙長卷順利完成,并進行了展出,得到了很大反響。“祥云”火炬濟南站傳遞中,秦緒榮創作的這幅剪紙長卷沿途展出,被譽為“泉城火炬傳遞五大亮點之一”。
這幅迎奧運剪紙長卷全長29米,寬56厘米,由剪紙、題字、創作后記三個部分組成,內容包括奧運會徽、奧運“京”字印,五環福娃、“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篆印書法口號、五個主體福娃和38個運動單項福娃,共計62幅剪紙。采取傳統技藝線線相連、剪剪不斷的風格,將連環福娃再造為鏤空平面畫作,以刀代筆,以剪刻的技法替代繪畫之濃墨速寫,千刻不落,萬剪不斷,以單色多彩為福娃徒增新意,刀法力求穩,準、巧,切而不劃,剪而不斷,獨具“刀味紙感”。
通過巧妙構思,秦緒榮在奧運剪紙長卷的每一個數字中均賦予了深刻的涵義:全長29米,代表第29屆奧運會;寬56厘米,寓意中華民族56個民族大團結;剪紙部分全長2008厘米,代表2008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召開;用于裝裱的兩側布綾長960毫米,代表各國運動健兒將在中國96025平方公里土地上,為弘揚“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展開競技。創作這幅迎奧運剪紙長卷是對秦緒榮的一個挑戰,也是極大的鍛煉,使他逐漸走向藝術的高峰。
傳承發揚
秦緒榮認為,剪紙藝術不僅是做跟路人,更重要的是做開拓者,作品要創新,有創意,要有時代元素。他意識到創作剪紙作品是一個“出”的產物,而真正能使剪紙有“深度”,是挖掘剪紙的內在表現和社會驅動力。民間剪紙藝術不僅要繼承和發揚光大,還應當受到社會和群體的保護。
秦緒榮學習的長清剪紙就是中國民間剪紙的一枝奇葩,而這支具有200多年歷史的剪紙體系卻面臨著老藝人相繼謝世,人乏藝絕的嚴峻形勢,這是秦緒榮不想看到的。他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系統考察,整理出長清剪紙的形成和歷史淵源,并對長清,曲阜,禹城等地剪紙的發展歷史和傳承脈息做了大量的紀錄,制定了翔實的保護措施,不定期組織召開剪紙藝術交流座談會,與有關部門協商,開設剪紙興趣班,使學生,離退休人員和部隊官兵繼承、掌握民間手工技藝。濟南十四中和長清平安中心小學更是將剪紙作為校本課,三年級以上的孩子都要學習,使這門傳統藝術的傳承發揚從孩子抓起。
同時秦緒榮還與剪紙藝人王蘭美先生將長清剪紙申報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了較完善的保護制度,通過多途徑,多視角使這支悠久而獨特的剪紙奇葩發揚光大,后繼有人。2008年6月,在他們不懈的努力下,長清剪紙被確定為濟南市第二屆非物質文化遺產,秦緒榮也被確定為長清剪紙第五代傳承人。
2007年12月,秦緒榮轉業回到濟南后,很快被濟南剪紙藝術院聘為副院長兼長清分院院長,作為一個年輕人,他在感到擔子重的同時更感到身上的責任重大。
在尋訪大量剪紙藝人和剪紙藝術家后,秦緒榮進行了全面的分析考證,將濟南剪紙更加細分化,而且在濟南剪紙的風格上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找出與山東剪紙的共通性和存異處,規范了濟南剪紙的用線、點、面的獨特風格,減少了與全國地方剪紙的重復性,為以后的剪紙傳幫帶,提供了全面、翔實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