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是汶川地震后第一個節假日。這天,天剛朦朦亮,我便急慌慌起床,徒步向大同市最繁華的紅旗廣場趕去。
昨日,是我們《小品文選刊》出刊100期。座談會后,編委會立即決定,利用節假日組織一次″情系災區″賑災義賣活動,將賣刊物所得全部捐給汶川地震災區,向災區人民獻出一片愛心。
從我家到紅旗廣場的路很長。盡管一路小跑,我還是走了二十多分鐘。我原想第一個到達現場,誰知到廣場一看,副社長李冀湘已經帶著夫人和同事們在廣場上拉起了“小品文選刊雜志社情系災區賑災義賣”的橫幅。左邊,是大同市紅十字中心血站的獻血車,前來為災區人民獻血的人早已排成了長龍;右邊是大同市雷鋒車隊的司機師傅們,他們也正在組織為災區人民獻愛心活動。
作為總編,我為自己未能率先來到現場而懊悔,趕緊組織員工將我們親手編輯的《小品文選刊》擺在桌面上。我親手安排的活動,自己卻落在了同事們的后邊,這不能不說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件憾事。
我們的賑災義賣現場迅速聚集了好多人。人們相互交談著,你一言,我一語,述說著來自災區的每一個消息,述說著災區人民的幸與不幸。
市特殊教育學校的聾啞學生來了。這些又聾又啞的孩子們無法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情感,一個個無聲地走向活動現場,取上心愛的《小品文選刊》,同時將平日節省下來的零花錢鄭重投入了捐款箱。一位學生提筆寫道:“愛是共同的語言。只要心地善良,心中有愛,當他人遇到困難時,就會伸出援手。”
正在大同務工的外地民工來了。他們雖然穿著不太整潔,但他們的心是善良的。他們將省吃儉用節約下來的錢投進捐款箱,又將我們為募捐者贈閱的《小品文選刊》送給過路的孩子們,希望以此陶冶孩子們的情操,培養孩子們的愛心。
白發蒼蒼的老頭、老太太來了。有的拄著拐杖,有的由兒孫攙扶著。他們蹣跚來到現場,將自己的一份愛心投入了捐款箱。滿頭銀絲的許老太太滿含熱淚,情緒激動:“汶川這片土地,是當年紅軍長征走過的地方呀,當地人民曾為革命做出了許多犧牲。如今汶川地震,我們為此揪心、痛心。幫助災區人民渡過難關,我們義不容辭。”
家住育才街的孫曉霞女士是《小品文選刊》老訂戶、老讀者。獲悉小品文選刊雜志社在紅旗廣場組織″情系災區″賑災義賣活動后,便約了朋友和鄰居,帶上女兒早早出現在活動現場。眼看要過“六一”兒童節了,孫女士本來想給女兒購一件漂亮的裙子,但女兒卻硬是讓媽媽將準備買裙子的錢全部投入了捐款箱……
2角、5角、2元、1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投入捐款箱里的人民幣,面額應有盡有;1冊、2冊、5冊、10冊,《小品文選刊》贈與一個個前來募捐的人。1500冊雜志發完了,我們又驅車返回單位,取來2000冊。義賣現場,濃濃的深情,如涓涓細流,匯成了大愛的無疆海洋,詮釋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豐富內涵;人性的光芒,刺破汶川地震的陰影,將大同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之光熊熊點燃!
我和雜志社員工感動了。我們強烈地感受著真情的涌動,感受著大難中的大愛,感受著民族的堅強與偉大,也看到了一個民族騰飛的脊梁,看到了一個民族像長城一樣堅固的脊梁。是的,每一份情義都是無價的,每一顆愛心都擁有同等的重量。午時兩點已過,雖然都沒吃午餐,但大家都沒有收場的想法。不得已,我只好安排司機為員工們買來了盒飯。發行部主任李大勇來自大陽地震所在地陽高縣友宰鎮,他說:“我的老家過去遭受過地震,全國人民都來幫助我們,又是捐款又是捐物,幫助鄉親們蓋起了新房。如今四川人民受災了,我一定要盡一點微薄之力,幫助災區人民渡 難關。”辦公室主任高桂芳身體不好,中午烈日當頭,但當我們勸她回去休息時,高桂芳說什么也不肯,一定要堅持到活動結束。編輯部主任丁爾文感慨說,大家這樣支持雜志社的工作,我們更要把《小品文選刊》辦好,辦得更耐看,辦得更精彩。
“我們和災區人民心相連”、“血脈相連、手足相牽”……在賑災義賣活動現場,這樣樸實的話語讓我們為之動容,熱淚盈眶。地震,讓中國和世界感到了震顫,也讓遼闊的神州收獲著感動。是的,一個民族不能沒有感情,不能沒有感動。當一個個生命從廢墟中被挖出,讓死的絕望變成生的希望,當愛心涌動匯成愛的江河向災區傳遞溫暖,我們沒有不動情、不感動的理由。不僅是感動,還會在感動中行動,在感動中面對生活……
下午3時20分,我和副社長李冀湘將捐款箱送往市紅十字會。經過清點,共募集善款12680.4元。這更讓我們激動不已。不錯,與一擲千金的大款相比,這點錢確實不算什么,但我們卻抑制不住內心的感動。這太出乎我們的意料了。12680.4元多雖然不多,但它所表達的卻是市民對《小品文選刊》的信任,是我們雜志社員工對災區人民的濃濃真情和深深牽掛呀。
這是一顆顆跳動的愛心,這是一次次圣潔的祈福,這是一個個美好的祝愿。
愛心,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一顆顆愛心,讓我們淚流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