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難得幾回醉。有時能酣暢淋漓地醉上一回,醉得不由自主,醉得心甘情愿,特別是情景交融中的那種“酒不醉人人自醉”,可以說是一種境界。
人生難得幾回醉。有時能酣暢淋漓地醉上一回,醉得不由自主,醉得心甘情愿,特別是情景交融中的那種“酒不醉人人自醉”,可以說是一種境界。暮春的一個周末,去造訪醉翁亭,本是真心一醉方休的,最終卻未能如愿,只好無奈生出一種“不能一醉,此來辜負山林”的感慨。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這是上學時第一次認識歐陽修,也是第一次知道瑯琊山。在唐宋八大家中,宋占了六席,除歐陽修外,其余五位都屬他的門下,無論成就和人品,他都是當之無愧的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他詩詞皆擅,尤其散文對后世影響最大,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豪情一直感染著我,也深深滋養著我。雖說醉翁亭近在咫尺,若不是陳鳴兄的盛情相邀,我不知何時才能有幸與之相逢。在合肥吃過午飯,便去看包公祠,趕到滁州已是五點。之所以把滁州作為此行的最后一站,是因為滁州在安徽的東部,距南京五十公里不到,這樣我們也就可以離家越來越近了。
滁州歷來被古人稱為“皖東八名勝境”,是說這里是集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碑、名洞和名林于一身的。名山是指“蓬萊之后無別山”的瑯琊山,古稱摩陀嶺,相傳是西晉瑯琊王司馬佩率兵伐吳的駐蹕之地,后人遂改名“瑯琊山”;名寺為唐建瑯琊寺;名亭指宋建醉翁亭和豐樂亭;名文當然就是那聞名天下的《醉翁亭記》和《豐樂亭記》姊妹篇了。“滁之山水得歐公之文而愈光”,這是毫不夸張的,要不是當年歐陽修被貶滁州太守,為兩座著名的亭子寫下那兩篇有名的亭記,尤其是《醉翁亭記》,瑯琊山估計也不會有今天如此顯赫的聲名。文以山麗,山以文傳,在這里是得到了更好的詮釋。自此,文人墨客和達官顯貴紛至沓來,留下了眾多的故事,也留下了古道、古亭、古建筑,還有幾百處的摩崖碑刻,使得瑯琊山逐漸變得美妙和雅致起來。
中國有四大名亭,分別是滁州醉翁亭、長沙愛晚亭、杭州湖心亭和北京陶然亭,而醉翁亭以其建造時間最早、歷史影響最廣,被譽為“天下第一亭”。大凡名亭,均亭以人名,都有其獨特的文化蘊涵。像長沙愛晚亭,雖建于清乾隆年間,但是毛澤東主席青年時代讀書論道的地方,因而名聞于世。
醉翁亭位于瑯琊山半山腰的古道旁,是北宋瑯琊寺僧智仙為歐陽修所建飲酒賦詩的場所。醉翁之名,是取歐陽修在《贈沈蓬》詩中的自詡:“我時四十猶強力,自號醉翁聊戲爾。”亭內神態安詳的歐陽修立像,亭旁有“醉翁亭”篆字刻石,亭西側的寶宋齋是明人為保護蘇軾手書《醉翁亭記》而建,歐文蘇字,在這里珠聯璧合。在寶宋齋南面有一個大的庭院,院內泉水曲折蜿蜒流淌,相傳是當年歐陽修仿晉人作“曲水流觴”,與友人共飲的地方,后人還在“九曲流觴”處建了古樸典雅的意在亭。現在醉翁亭的周圍,千百年來已經形成了獨具江南園林特色的古建筑群,使得醉翁亭不再孤單。 “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亭內的這副聯語,充分表達了后人對歐陽修的惦念。
從醉翁亭出來,大門左前方有塊“讓泉”碑刻,讓泉邊有一群大人和孩童在嬉戲,使我又想起了《醉翁亭記》,“漸聞水聲潺潺,而泄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這是歐陽修被貶為滁州時的感懷時世之作,全篇用了二十一個“也”,猶如王羲之《蘭亭集序》的二十個“之”字,把歐陽修恣情山水的瀟灑神采揮發得淋漓盡致,一唱三嘆,韻味無窮。循著瑯琊古道踏石東行,古道兩旁樹木參天,滿目蒼翠,貫耳鳥語。行至山腰,只見古樹蔥蘢處一片樓臺殿宇,月洞形山門上書“瑯琊勝境”,便是瑯琊古寺了。瑯琊寺原名寶應寺,為唐代大歷年間淮南路刺史李幼卿與法琛和尚所創建。通往山門的山道中央,鑲著一塊塊刻有不同蓮花圖案的石板磚,我們踩著蓮花拾級而上,心里美美地想著好運連連。
在景區內的休閑度假村用晚餐是陳鳴兄的刻意安排。我們來到湖邊小木屋正是華燈初上時,憑欄小憩,盞盞霓虹倒映在湖心,恍惚置身仙境。此湖三面環山,名深秀,是取《醉翁亭記》中“蔚然深秀”之句意境,古為一水潭,是游人臨溪垂釣之所。現建了九曲橋和湖心亭,湖側還建有水榭,成了旅游服務場所,也是山中難得的一個現代景觀。這里經營地道的滁州農家菜,陳鳴兄帶了20年的口子窖招待我們,可能是酒太好的緣故,本想做一回醉翁的我,居然不醉而歸,成了此行唯一的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