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中國互聯網廣告概念股分眾走進今年“3#8226;15”反面典型中,引出了一場對垃圾短信的聲討戰。互聯網上不缺少垃圾,垃圾郵件和垃圾短信就是典型例子, IT垃圾背后其實是一雙雙貪婪的眼睛,是各種利益做怪的結果。
和去年大紅大紫的“非著名 相聲演員”郭德綱相比,今年“3#8226;15”垃圾短信成了可樂王。當中國手機用戶超過兩億時,當手機比互聯網更加普及時,短信與互聯網的互動,讓眾多商人將短信看成利潤豐厚的一塊大蛋糕。同垃圾短信可以一拼的要屬垃圾郵件,雖然我國第一垃圾郵件大國的帽子已摘,但垃圾郵件和短信相比,后者明顯普及程度更高。同垃圾郵件相比,垃圾短信一直不是省油的燈,差不多每個手機用戶都會每天收到幾條。
垃圾短信的火,首先“火”在其收費和由此設下的各種收費陷阱。垃圾短信使移動通信供應商們與增值服務商們賺得盆盈缽滿,而這些錢本應該屬于不知情的消費者的。和郵件相比,短信的歷史要算孫子輩的,但短信來勢兇猛。1971年,雷#8226;湯姆林森通過@符號完成了第一封郵件后,其勢便一發而不可收,但發揚光大還是在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普及后; 短信要年輕得多,直到1992年,世界上第一條短信才在英國沃特豐誕生,短信迅速在各國蔓延的時間是在7年后的1999年。近幾年短信的發展勢頭更猛。因為和郵件相比,短信創造的真金白銀確實是爺爺級的。
其次,對用戶私人信息的輕視,是造成垃圾短信泛濫的另一原因。電信供應商與增值服務商合伙,把消費者的私人信息或多或少地泄露。在這個層面上,短信如果免費,可能還要兇猛。在這方面,電郵做得稍好一些。難怪電子郵箱的大佬Yahoo近來雖然還是電郵霸主,卻落得個不情愿卻仍然不得不面對被微軟收購的命運。郵件現在的第一要務還是“收費”,既然不能直接硬生生地向用戶的郵箱要錢,那么研究怎樣創造現實的財富,對郵件是個關鍵,至少公司的道德底線是不能利用個人隱私賺錢。因為如果置個人隱私于不顧,公司或個人完全可以靠垃圾郵件來發大財,被業界稱為“垃圾郵件之王”的美國男子羅伯特#8226;阿蘭#8226;索洛威(Robert Alan Soloway)是最好的例子。從2003年開始,羅伯特利用無數臺被操縱的“僵尸電腦”散布了不計其數的垃圾郵件,也為其帶來了不菲的收入,但近來要面對檢察機關電子郵件欺詐、電話欺詐和未能申報收入稅三項犯罪指控,將面臨最高達20年的牢獄之災。其實,IT的短信和電郵從本質上是一樣的,但選擇了開放的互聯網和相對獨立的電信網絡,其特征出現了稍許的不同,但都不缺少利用這些特征去發財的人們,這可能也是IT垃圾不死的一個原因。
由于IT技術使拷貝異常簡捷,也使現實中不可能的事,在電腦上可以輕松實現。而在利益驅使下,個人信息的保護不力,使得欺騙出現、垃圾橫行。分眾走進今年“3.15”反面典型的教科書并非偶然,垃圾短信與垃圾郵件之所以屢禁不止,正因為IT垃圾背后其實是一雙雙貪婪的眼睛,是各種利益做怪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