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市場的第一集團曾一度被IBM、HP、Dell等海外品牌把持,而回顧聯想的發展道路,便可看出中國PC品牌的崛起之路。雖然其中也有實達等品牌退出市場,但留下來的,卻是有獨特優勢的品牌。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農村市場的開拓,以及PC成為家庭娛樂中心成為大勢所趨,一批老品牌都發現了新機遇。
憑借成功的家電企業背景,以及得天獨厚的渠道優勢,2005年才起步的海爾電腦一舉成為國內發展最快的PC品牌之一。特別是在3C賣場上,海爾電腦的份額迅速提升,并為之后開拓傳統IT渠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通過與Intel等上游廠商開展緊密的合作,研究市場差異化需求,海爾堅持走差異化創新路線以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隨著PC的家電化以及中國農村PC市場的興起,相比其他新興品牌,海爾有了更多的機遇。
行業和企業信息化建設成為帶動中國服務器市場增長的直接動力,特別是伴隨著行業信息化建設的重心逐步轉向新的業務系統建設和現有應用系統升級,服務器在行業中的應用更加趨于務實,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中國服務器市場的穩定增長。國內服務器廠商已經明確認識到,自己的產品要實現飛躍式發展,就必須在提高服務的同時,切實把好產品品質關,才能贏得廣大用戶的青睞,才能在與國際品牌的爭奪中占據一定的有利地位。
在這一方面,曙光無疑值得期待。在2007年中國高性能計算機TOP 100排行榜中,雖然仍舊是惠普、曙光、IBM延續了與去年相同的三甲格局。但是,曙光公司顯現出了強勁的上升勢頭,入圍產品增加至29套,比前一年多了4套。
在性能提升的同時,企業自身生產規模也制約著服務器生產企業的發展,而企業的發展不能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上。以前曙光由于產能不足,很多訂單沒辦法承接。2007年,曙光天津產業基地二期工程正式奠基,該基地不僅具備年產服務器50萬臺的生產能力,并將在曙光下一代百萬億次超級計算機——曙光5000的研發生產中扮演重要角色。新的生產基地年產能達到50萬臺,將有助于曙光未來的發展更上一個臺階。
服務器的大量部署,給機房的UPS帶來直接壓力。一方面,中國各地電力緊缺現象越來越嚴重; 另一方面,數據中心、銀行結算中心和證券交易中心、電信通信中心等關鍵單位的計算機、網絡系統越來越龐大,為保證業務的連續性,UPS產品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UPS專家分析認為,由于UPS技術的更新換代相對緩慢,市場格局相當穩定。從品牌構成上來看,目前市場上較為活躍的主流廠商主要有APC、愛克賽、梅蘭日蘭、艾默生、科士達等。從品牌的市場分布來看,高端市場仍然是APC、梅蘭日蘭、艾默生等企業占據絕對優勢,以科華和科士達為代表的國內本土一線品牌在中小功率市場上逐漸站穩了腳跟,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2007年,UPS市場因跨國巨頭間的并購而帶來了品牌格局的劇變,傳統意義上的廠商間高、低端產品分層競爭的局面已不復存在,各主流品牌全線產品競爭已成定局,品牌格局的變化將對未來的產業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而渠道作為國內UPS市場運作的根基,將對科士達這樣的企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科士達堅持的“開放—融合”的渠道政策及“有效覆蓋,合理布局”的市場布局,在區域核心合作伙伴、省區分銷代理商、行業增值代理商三者構成的一級渠道架構中,重點開發行業增值代理合作伙伴,同時憑借自身的產品和技術支持資源優勢,吸引了越來越多的OEM戰略合作伙伴。渠道的有效拓展和合理規劃成為科士達近年來在市場上不斷取得突破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它能夠繼續往高端市場、高利潤市場進軍的有效武器。
作為整個IT產業的基礎,中國科學院王陽元院士這樣評價: 微電子是最能體現知識經濟特征的典型產品之一。而一些國家甚至把微電子視為他們的戰略性產業,把它擺到了“電子立國”的高度。
微電子技術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歷史并不長,所以整個微電子行業的技術更新速度也非常快,為那些技術型企業創造了突破的機遇。一旦掌握了某項領先的技術,就很可能在本行業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中國的微電子企業雖然起步晚,但隨著微電子人才的不斷回流和國家扶持力度的不斷加大,很有可能出現具有國際水平的中國微電子企業。
尤其是在數字影像芯片這一前景廣闊的領域,仍處在群雄混戰的局面,尚未出現一個占絕對優勢的企業。而我國在CMOS數字圖像器件技術領域的水平正在向國際先進水平迅速看齊,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己的國際競爭力。早在2001年,中星微公司就拿出了自己的數碼攝像專用芯片“星光一號”,并于當年的7月將產品打入國際市場,成為國際著名品牌三星、飛利浦的視頻攝像器專用芯片。據了解,中星微在全球PC攝像頭處理器市場上的占有率達到了60%。
沒有核心技術,使中國液晶面板產業發展得相對較慢。2007年,液晶屏幕發貨量的前三位中沒有一家來自中國內地的企業,三星、飛利浦等老牌液晶面板廠商仍舊在出貨量和盈利上占有絕對優勢。
隨著消費電子3C融合的進一步推進,手機、MP3/MP4、DVD、DC/DV、數碼相框、PND、GPS等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的終端應用市場持續升溫,中小尺寸液晶面板開始供不應求,價格逐步回升,良好的發展機遇已經擺在中國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生產企業的面前。
2007年,作為國內知名的液晶面板生產企業,京東方分拆了長期以來虧損的五代線。來自京東方內部的聲音表明,將大尺寸TFT-LCD分拆出去之后,京東方將集中資源專注于小尺寸液晶顯示產品等相關業務,包括背光源等關鍵零部件和材料。京東方此舉雖然是迫不得已,但同時也是破釜沉舟。特別是在目前移動應用和多媒體終端市場愈來愈火爆的情況下,與其大而全,還不如專注于市場熱點——中小尺寸液晶面板,把它做深、做細、做透。
中國是世界IT制造業最為重要的基地,雖然有很大一部分是OEM生產,但是中國三四級,甚至四五級市場的成熟,使得中國品牌為自己的成長找到了扎實的土壤。
在聯想收購IBM的PC業務,躋身到世界級品牌行列之際,家電大腕海爾也走出了自己差異化的PC之路。而服務器、UPS、微電子、液晶面板等,隨著中國信息化應用的逐步深入以及3C融合帶來的對便攜式電子產品需求的刺激,相關領域IT品牌表現出全線崛起的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