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CIO們正無奈于這樣一個現實: 在充分感受政府集中采購帶來的好處(如節約資金)的同時,也飽受諸多部門審批、評審環節繁縟所帶來的低效之苦。尤其是對于那些顯而易見、標的物不太復雜的采購項目,嚴格依照法律所規定的流程操作,結果比實施政府集中采購之前的流程還要花費更多時日和精力。
一個比較極端的真實例子是,某單位為了采購兩個硬盤,嚴格按照所有流程要求操作,包括請專家評審“標書”等一個環節也沒落下。
嚴格依法辦事,當然值得尊重和褒揚; 可是CIO們都是大忙人,信息化項目又經不起耽擱,無謂地消耗CIO們的精力,顯然不合時宜。因此,如何減少這類讓明眼人一看就發笑的事例,如何在既有法律框架下探尋既靈活又符合實際的操作空間,還是值得探討的。
不知不覺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投標法》已頒布施行8年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也已施行5年了,這兩部用于規范經濟建設微觀環境的重要法律,對于現實各行業經濟建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和重大影響是有目共睹的,可謂成績斐然。
兩部法律的運行時段,恰恰也是中國信息化建設發生重大轉折的時期——即從少數組織、地區發展成為多數組織、地區的快速推進和普及階段,具體表現為工業化和信息化加速融合,政府部門普遍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行政效率、推動信息共享和信息公開。在過去的數年中,兩部法律的施行,不僅節約了大量信息化建設資金,提高了國家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而且規范了IT產業的競爭環境。
在肯定法律、法規規范環境之作用的同時,確實也需要看到未來仍值得改進和完善之處。而如何將執行法律所要求的統一規范性與現實中針對不同項目的特點所應采取的更多靈活性結合起來,正是CIO們十分關注的。
目前一個很具體的焦點問題是,是否所有“IT項目”,無論其采購產品的復雜程度、采購規模的大小如何,都應該不加區分地采取完全相同的法律程序呢?竊以為值得商榷。比如,前述個案涉及的產品不僅采購額很小,而且產品價格競爭相當充分,因此采購過程中嚴格依照各項流程走下來,只會徒增成本; 對于那些采購額雖然較大、市場也非常公開透明的產品,同樣應該考慮采取比較簡便的采購審批程序。在市場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要界定這類產品目錄并不難。
其實,針對CIO們在信息化項目招標過程中遇到的苦衷,政府部門也采取了積極而有效的措施。比如《中央國家機關政府集中采購信息類產品協議供貨實施辦法》(試行),就充分考慮到信息技術產品市場的特殊性,專門針對信息化項目采購的特點而制定,對于簡化IT項目招投標環節,起到了非常明顯的作用。這使得“協議供貨”成為各地推廣和效仿的操作模式。
任何改進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法規環境總體向好、不斷完善的趨勢下,CIO們所期待的或許正是“協議供貨”這類務實的完善思路和靈活的操作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