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66年的一天傍晚,在中國西北部的甘肅省敦煌市附近的一座沙山上,“佛光”的一次偶爾呈現被一個叫樂僔的和尚無意中看到了。他當即跪下,并朗聲發愿要把他見到“佛光”的地方變成一個令人崇敬的圣潔寶地。
受這一理念的感召,經過工匠們千余年斷斷續續的構筑,終于成就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座舉世聞名的文化藝術瑰寶——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第332窟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的碑文上記載了這一段莫高窟創建的原始動機。
佛家認為,只有與佛有緣的人,才能看到佛光,因為佛光是從佛的眉宇間放射出的救世之光、吉祥之光。那么,1600多年前,敦煌莫高窟建窟前曾閃現“金光”,出現“千佛”的奇異景象,是“佛祖顯靈”呢,還是一種自然現象?

有文獻將“金光”解釋為霞或因幻覺所見的“光象”,也有將它解釋為“佛光”的。關于金光的成因,國內外學者提出過多種學說,有“復雜散射”學說,也有“先反射后衍射”學說,還有“先衍射后反射”學說,不一而足,至今尚無定論。中國學者賴比星提出的“衍射—反射”成像原理,成功地解釋了寶光的形成過程,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學術界相關專家的高度評價。
“佛光”的形成原理其實并不復雜,當觀察者處于太陽和云霧之間時,就很有可能看到“佛光”環在云霧上顯現。
“佛光”呈現所需的客觀條件其實并不苛刻,只要有光源和云霧,觀測者介入光源和云霧其間,三者位于一條直線上,就有可能看到光環在云霧上顯現。這個光環紅光圈在外,紫光圈在里,其相應的光圈介于紅、紫光圈之間,具體排列從外到內依次是紅、橙、黃、綠、青、藍、紫。光環中間的“佛”(人影)其實就是觀測者自己的影子。
敦煌的“狀有千佛”,實為人影在云霧中交互放射形成的多重影像。光環在給人以美好感受的同時,還因投射入光環的人影產生不同尋常的變形,能給人以一種撲朔迷離的神秘感,樂僔和尚所見的“金光”正與此有密切關系。
千百年來,“峨眉寶光”馳名中外,佛教的渲染更使其富有傳奇色彩和神秘感,吸引著無數的好奇者前去探尋。為弄清寶光及其中所謂“幻影”實際呈現的情形,賴比星曾多次前往峨眉山、黃山等地進行實地考察。
1999年12月22日,他首次在峨眉山目擊寶光之時正值隆冬,云霧頂部高度在約三個小時的時間里基本維持,始終徘徊在金頂舍身崖下不遠處的山谷中,使他有機會對寶光及其中的“幻影”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他對寶光揮手時發現,由于有淡淡的云霧彌漫于人體四周至光環間,致使所見自身身影不再是平時所見的一對一的二維平面剪影式模樣,而成為交互變動的多重立體形式。

其實,寶光環中“幻影”的形成原理與月食產生過程中陰影的形成原理十分相似。當人與寶光環距離較近時,在光環中除了可見人們熟悉的自身影子即本影外,還有平常不為人們認識和注意的半影及虛影。一般說來,本影較深,明顯可見;半影較淺,似隱似現;虛影更淺,微妙玄乎。人們看到光環中自己的身影形狀呈現不可思議的虛幻放大狀,是由于身影外圍的半影以較大張角的喇叭形擴展作用造成的。人與影子的錯位互動作用,加強了人影虛幻的效果,最終使光環中所出現的影子給人以虛無縹緲之感,以致被人們視作“幻影”或“幽靈”。 樂僔和尚所見的“金光”、“狀有千佛”,其實是對所謂“幻影”的具體描述,觀者的身影投射到寶光環后,本影在云霧中的輪廓的確很像人們在寺廟中所見的佛像(因其本身即是人形),而半影與虛影是本影的錯位和放大,即在本影輪廓外另加了兩重影子。當人們對著寶光環中的影子晃動身體,特別是揮動雙手時,身體各部三種影子不斷交錯、疊加,看上去就似有無數個佛身疊加在一起,并在其中躍動。
今天的人們,站在莫高窟沙丘山頂,很難看見“佛光”,是因為莫高窟地處沙漠地帶,空氣干燥,濕度極低,平日較難形成云霧。當年樂僔和尚所處的環境可能比現在要好一些。但即使在現在,要在敦煌莫高窟一帶遇上“佛光”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只要云霧、光照條件合適,陽光、觀者、云霧三者成一直線,人們還是可以看到大致相仿的寶光景象。
對于喜歡觀測和拍攝“寶光”的人們來說,“寶光”其實并不是那樣難覓蹤跡。在我國的峨眉山、黃山、泰山、廬山等地,以及在德國的布羅肯山、英國的維尼斯山等人們都能經常欣賞到寶光風采;若乘飛機在云彩上飛行,遇上好的天氣,眼睛注視飛機影子落在云上的地方或方向,人們幾乎隨時都可看到寶光呈現。對于視力好的人,在滿月的夜間,也可以欣賞到月光下迷人的寶光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