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水土就是地方特色。甘肅酒泉的地方特色歸納起來,一曰古,二曰土,三曰兼,四曰廉。
先說古。無論是火燒溝原始部落遺址,還是敦煌壁畫,以及遍及酒泉的魏晉墓磚畫,都有宴飲、庖廚、進食、釀酒、濾醋、燙雞、宰羊這些場面。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當地食俗,一喜烤肉,二喜飲酒,三喜面食。

再說土。酒泉小吃,有著濃濃的鄉土味和農家氣。比如,“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的酒泉糊鍋,看似粗糙,土得掉渣,但它卻把酒泉的地道、實在、醇厚濃濃地融在鍋里,雞湯純正、麻花香脆、面筋勁道、粉皮清亮,不摻一點假。盛飯的時候一定要盛得冒出頂,溢出碗沿。香噴噴,辣酥酥,這不正是酒泉人的古道熱腸嗎?
三說兼。酒泉是絲路要沖,老酒泉很早就有冀、魯、豫、京、津、滬、川、陜、寧、青、新等省的風味餐館,酒泉小吃對各地的飲食風味兼容并包,最典型的就是吃川味火鍋時,在湯中下拉條子,下麻花。
四說廉。酒泉風味小吃,農家味居多,屬于大眾的食品。譬如糊鍋分明是荒年的災民或是販夫走卒背井離鄉時,聚在一起,拼湊在一鍋里的雜燴食品,類似朱元璋在逃難時吃“珍珠翡翠白玉湯”,后來卻成了本地名吃。又如芽麥面包子是澇災年麥子發芽后不得已用以充饑的食品;麻腐包子則是舊時窮人過年時因買不起肉而吃的素餡包子;麥索子是貧苦農民青黃不接時,為了充饑只能揪青掐黃。這些吃食當然比不得山珍海味,但它價廉質優。正如酒泉俗話所說:“黃米飯拌辣子,勝過海參燉鴨子。”
酒泉小吃不僅可口,而且悅目,還能賞心。

酒泉人常挖苦武威人,說他們三天不吃米拌面,心里干焦焦的。這何嘗不是酒泉人對米拌面這種風味食品的依戀呢。酒泉拉條子,“下到鍋里嘟嚕嚕轉,撈到碗里一團面,吃到嘴里一根線”,這不正是酒泉小吃悅目的地方嗎?
說起賞心,那就更有說頭了。吃酒泉風味,真能吃出好心情來。比如老一輩人走到現在的食品一條街,就總眷戀起當年酒泉的五省會館的夜市。當時,五省會館端門內是戲臺,北座有大廟,中院寬敞,坐落在發放什字北的東口(今衛生街,酒泉市秦劇團址),可稱市中心鬧區,民眾的樂園。走進會館,鄉土風味小吃甚多,香氣噴鼻,叫賣聲使人食欲頓增。李氏黃面,亮凈清香;馬氏羊羔燜肉大米飯,使人口角流油;回民削片臘羊肉,細嚼知味;單胖子鍋貼,色黃脆香;陜西李記饸饹面,香辣可口;李麻子油糕,酥軟脆甜;方家羊肉水煎包子,熱氣飄香;老劉師的羊雜碎,湯清味美;李老漢拉條面,細長勻稱;呂氏涼粉,調味極佳;王姓漿水面,一碗下肚,清熱解暑。還有火燒、烤洋芋、芽面包子、麻腐包子、烤干餅,一應俱全,色味各異。
除此以處,吃酒泉風味食品,還能吃出深厚的文化味和歷史滄桑感。吃米糕、粽子是懷念愛國詩人屈原;“油炸鬼”,是“油炸檜”的諧音,是表達人們對殘害岳飛的奸臣秦檜的痛恨;吃元宵,是希望復辟帝制的袁世凱消亡。
總而言之,酒泉小吃味美色佳,源遠流長,貧富皆宜,豐儉由人;東南西北風味都有,男女老少愛好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