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很長時間“大西北”被定格為落后、貧窮的代名詞。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西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潛力,大西北一躍成為人們眼里充滿誘惑力的經濟開發富礦區。在這一堪稱改寫歷史進程的大轉折中,蘊藏在大西北這片遼闊土地上的旅游資源優勢也日漸顯山露水,成為國內外旅游界以及消費者聚焦的熱點。

中國西部越來越令人神往!“到中國西部去旅游”正在成為更多的國內外游客的行動。在良好的發展大環境下,大西北區域旅游合作也順勢展開,有力推動著西部省區旅游超常規、跨越式發展,而在此躍進中,大西北區域旅游合作機制的構建也漸行漸近,漸行漸為明晰。在近日由青海省旅游局主辦第十九屆西北旅游協作區會議上,與會的青海、新疆、甘肅、陜西、寧夏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旅游界人士沖破地域界限、攜手謀求共贏的主導思想更加堅定,五省區在已有長期合作的基礎上,達成了合力開發大西北旅游市場、做大做強大西北精品旅游等一系列發展意向,大西北區域旅游合作的鏈條連接得更加緊密。毋庸置疑,在不斷拓寬深化的合作機制運行下,必將促成越來越強大的聚合效應,叫響大西北旅游區域合作品牌,推動西部旅游包括青海旅游駛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領域。
回首西北五省區旅游協作20年的歷史,遵循實施品牌戰略、區域聯動、整體推進的主體思路,秉承“不分大小,互相尊重;不分先后,互相促進;不分彼此,互相支持;不搞分割,互相協作”的原則,五省區在產品共建、聯合促銷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交流與合作!2003年,在西寧舉辦的區域旅游協作會議上,簽署了打破區域壁壘、共筑大西北旅游圈的《西寧宣言》,建立了西北旅游無障礙綠色通道;2006年,首次在中國國際旅游交易會和臺北旅游展覽會上,共同搭建了絲綢之路展臺,整體展示了西北旅游形象;2008年,五省聯手共同創建了中國西北旅游網站,聯合推出了“2008中國西北旅游網上博覽會”,利用北京奧運會之際,廣泛向國內外展示推廣西北旅游……在共同的努力下,西北區域旅游合作從粗放走向具體,從概念走向產品,不論在周邊短線游,還是在跨省長線游開發方面都有突破性進展,五省區各主要城市之間已基本實現了互為客源、互為市場,絲綢之路、唐蕃古道、黃河風情和專項旅游等產品已經逐步成為共同的知名品牌,合作根基不斷夯實。
在不斷的攜手前行中,大西北旅游區域合作品牌浮出水面,進入合作領域的各方越來越受益于這一品牌帶來的效能。僅以青海為例,每年,來自甘肅、陜西、寧夏的游客在來青游客中都名列前茅。

展望大西北區域旅游發展及合作前景,五省區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旅游局紛紛提出了一些建議,如提出進一步提高本地旅游業發展水平、為加快區域合作創造“對接”的有利條件等。同時,針對現實合作和未來發展達成了一系列共識及合作意向,主要有:各省區在旅游經營上,盡可能創造條件,協調政策,打破所有制界限,促進建立跨行政區的旅游企業,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旅游經營體系;相鄰的省區,通過共同開發,進一步發展跨省區旅游產品,在做好傳統產品的基礎上,圍繞絲綢之路、黃河風情及唐蕃古道旅游線(青藏線)開辟自駕車旅游線路和生態、探險等特種旅游產品,打造連接省區、面向國內外的旅游精品,開發重點產品、擴大游客互通規模;建立協作區旅游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加強旅游執法聯動,建立旅游信譽信息系統,共同發布相關旅游警示和不良企業信息,為廣大游客提供咨詢;聯合舉辦宣傳推介活動,共同推介絲綢之路、黃河風情等重點線路,爭取在2009年國際、國內旅游交易會上聯袂宣傳促銷。創新宣傳手段,在西北旅游網上博覽會的基礎上,建立西北旅游網站,充分利用現代傳媒的效應,擴大宣傳面,委托境外信息技術公司,建立外文網站,提高宣傳效應,有計劃、分步驟地出版西北旅游光盤、書籍、畫冊、地圖等宣傳品,制作優秀影視作品,提高西北旅游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