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開始的一段航程拉開了鄭敏生命中一段最難忘歲月的序幕。貴陽、北京、黑龍江亞布力、北京,日本東京、美國洛杉磯,智利利馬、圣地亞哥、蓬塔—阿達雷斯、南極馬爾什基地,中國南極長城站。
與不久前隨中國第二十二次南極科學考察隊第三次赴南極相距,已經10年。
人在南極,僅僅有保溫、抗風、耐寒的房屋是不夠的。科學考察隊員在南極的生活、考察,必須有足夠的抗御自然災害和提供探索自然界奧秘的條件,有人說,電站就是一座考察基地的心臟。有了電,考察隊員的取暖、供水、通訊、科研才能正常開展。
在南極,鄭敏的任務就是監護發電機組,保證這個心臟正常運轉。
1985年2月20日。中國南極長城站在南極喬治王島正式落成。長城站選用的“心臟”是來自貴州柴油機廠的產品。這批設備在長城站一直運行到2001年才被替換,在此期間,作為貴州柴油機廠(后稱天力公司)的技術骨干,鄭敏和同事們先后踏上了南極長城站和中山站。
時至今日,赴南極科考的人員選拔依然沒有像很多項目那樣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南極長城站和中山站的發電機組也早已換用其他廠家生產的產品,鄭敏和他的同事們因為在南極的敬業表現,成了科考隊中非科研人員里的“常客”。
“2002年8月一批美國公司組織的游客到中山站參觀。這個旅游團里臺灣人最多,一聊起來才知道,他們每人向旅游公司交了5萬美元。”鄭敏說,“那時我就覺得,我這樣一個普通的技術工人,能在南極有這段經歷,起碼也算白撿了5萬美元。”
在隨中國第二十二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前往中山站前,鄭敏受聘為一家叫“深度企劃”的機構擔任野外探險項目顧問。在他的講座完畢后,接受了專訪。
鄭敏在—個軟皮本上記下了沿途的見聞和在南極的心得、趣事。這個本子上除了工作注意事項外,大量長短不一的句子,沒有標注日期,鄭敏說,只要一翻開,馬上能回憶起是哪天寫的。他淺淺一笑:“大多數都是極夜的時候,閑著沒事記的。”翻開本子,上面既有“雪龍船簡介”、海事衛星電話和短波通訊每分鐘收費標準,也有“中山站距貴陽10970公里”、“袋鼠”(坎戈路kangm)土著語‘不知道’……
鴛鴦湖和熱水澡
1988年2月26日建成的中國南極中山站,位于東南極大陸伊麗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維斯托登半島上,地處南極圈之內,是進行南極海洋和大陸科學考察的理想區域。離中山站不遠處有澳大利亞的勞基地和俄羅斯的進步站。
中山站經過多次擴建,現有各種建筑15座,建筑面積2700平方米,其中包括辦公棟、宿舍棟、氣象棟、科研棟和文體娛樂棟,以及發電所、車庫等。這些用集裝箱改建而成的房間在風雪大陸屹立了17年。
站上生活設施齊備,每年可接待度夏考察人員60名、越冬考察人員25名。隊員宿舍內配備有多功能軟床、沙發、寫字臺、衣柜等,室內溫度適宜,常年可保持在16℃~20℃。站上的全自動冷熱水供水系統,可以滿足各用水點全年不間斷的冷熱水供給。洗澡間保證提供水溫不低于40度的熱水,供隊員們隨時洗澡。站上擁有各種車輛十多輛,可以滿足交通運輸、施工和科學考察的需要。中山站與長城站一樣,也建有污水與垃圾處理系統。發電機安裝有消煙和減噪聲設備,可防止污染大氣環境。
中山站附近,兩個收集降水的微型淡水湖,被科考隊命名為鴛鴦湖。
“我去過俄國的進步站,他們洗澡是用兩個很大的熱泵,用油料燒水。”鄭敏說,在中山站能隨時洗澡,最初是一件其他國家科考隊認為了不起的事。
鄭敏等人負責監護的柴油發電機組,必須24小時供電,設備在工作中溫度升高,要往一個內膽注入低溫的水冷卻。來自貴州柴油機廠的這些技術工人在這上面動腦筋,找到了一個一舉兩得的好辦法。
他們在柴油機的排氣管上加上大大的水包吸熱。水包用管道與循環池相連,熱水進入兩個循環池廢熱利用,一天都可以洗澡。后來,很多國外站的人參觀長城站和中山站后,都照這個方法改進了,享受著這項改進帶來的實惠,在后來的聚會上,很多外國科考隊員都夸中國人聰明。了不起。
吃飯趣事
在中山站和長城站,每天的作息自然不能按照北京時間,那里使用的是“南極時間”——當地區時。
每天8時、12時、18時,吃飯的鐘聲響起。過后不久,就會有隊員拿著飯盆從不同的地方會集到餐廳。
在南極,糧食和蔬菜不可能自給自足,隨處可見的企鵝和海豹也受到南極條約的保護,絕對不允許隨意捕殺,所有的食品全部從祖國帶來。考慮到科考隊員飲食習慣南北差異很大,中山站和長城站的糧食儲備米面齊備。而副食主要種類繁多,雞蛋和新鮮蔬菜、速凍食品、罐頭食品、干菜(脫水蔬菜和黃花菜、木耳等),還有就地生產的豆腐和豆芽菜。
還是2002年8月,一批美國公司組織的游客順便到中山站參觀。“那一天,站里的氣氛跟過節沒有多大區別。他們給我們送了新鮮蔬菜和水果,我們給他們炸水餃,做快餐。這是那個月吃得最快樂的一頓飯。”
鄭敏說,每次“雪龍號”剛到時,一日三餐都有新鮮蔬菜、姜蒜,幾個月后,就只有脫水蔬菜了。晚上加餐,吃得最多的是方便面和速凍水餃。到那個時候,鮮菜就只有豆芽、豆苗。發豆芽,是在科研棟和觀測棟的溫室里,往大的塑料飲料瓶子里放進豆子,每天按量加水,出了豆芽,廚師拿去,可以炒,也可以涼拌。2005年,中山站的“本地菜”又增加了豌豆苗和蘿卜苗。
雞蛋放久了會變質,因為長時間靜置不動,蛋黃下沉,貼在雞蛋下面的蛋殼內部,發生粘連。知道原因后,21次越冬隊的隊員們每過一個周就會動員起來,把整箱的雞蛋一一拿出,顛倒位置重新擺放一次,保鮮期大大延長,這種方法被稱為“倒蛋”。
《中國南極考察隊員守則》有一條規定是——遵守用餐規定,尊重廚師,支持廚師的工作,不準將餐具、食品帶回宿舍。幫廚不是一項硬性規定,但鄭敏愛幫忙,喜歡做菜。經站長和廚師同意,他在長城站和中山站做過幾個大家有印象的菜,有怪味雞塊,麻辣雞塊和紅油肚絲。做紅油肚絲那次是在中山站度夏期間,鄭敏所在的18次隊和即將返回的17次隊,還有冰蓋考察隊和卸貨人員,一共70多人吃到了這個菜。
在漫長的極晝或極夜期間,不落的日光和終日昏暗的光線也會影響人的食欲。鄭敏說,越冬時,一些脾氣急躁的隊員常常在不到開飯時間就沖進了餐廳。而他自己,在極晝期間某一天上夜班,沒有變化的日照害得他誤了早餐。
越冬趣事
南極越冬期間,北半球的夏季。漫長的冬季會讓人覺得枯燥,情緒也因此發生微妙的變化。
中山站已經可以上網,發電子郵件了。“打電話或是收發電子郵件后,就會看到有些人今天還好好的,明天和家里人通過電話后,情緒就不一定正常了。收到郵件的人興高采烈,沒收到信的人,難受都寫在臉上。”
站里的圖書室、電視機、娛樂設施公用。經常舉行的娛樂項目是橋牌、象棋、圍棋、五子棋、拱豬。其他還有打乒乓球,臺球、滑雪和麻將。最有氣氛的項目是拱豬,4個人打,其他人可以圍在旁邊鬧哄哄的助威,熱鬧。鄭敏下班后一般是看書、娛樂,或是約上人,換好衣服出門看風景,或者是到廚房幫廚。說:“這其實是一種特殊環境中的自我情緒調節。這時你不能憋著。我感覺最壓抑煩躁的時候,一個人跑到野外去大吼了幾聲。”
站上圖書室的通俗小說鄭敏基本上都看完了。站里的彩電主要用來放影碟,但節目的更新是個大問題。“我看臺灣出的一部叫紅豆什么的片子已經看到煩得反胃的地步。”于是,他就開始往那個軟皮本子上記東西。
南極特有的節日——仲冬節是大家的企盼。
經過幾十年的南極考察,各國在南極的常年考察站有一個約定成俗的節日,這一天是6月21日,它是所有生活在南極的考察隊員的節日。這一天是北半球的夏至也是南半球的冬至,過了這一天,南極也像南半球其他地區一樣,黑夜將與日遞減,白天將與日俱增。這一天預示著一年中最黑暗、最難熬、最困難的時期將過去,光明就在眼前。這個節日來臨前,各國南極考察站都要通過電波互發賀電。兩站距離近的。比如中山站和澳大利亞的勞基地、俄羅斯的進步二站,就相互發出邀請,約定好走訪時間。每個考察站都要精心布置一番,準備好演出的服裝、道具,還要準備好各種食品、點心、糖果、禮品,隆重慶賀一番。
就是在這樣的日子,鄭敏看到了進步二站用熱泵燒水洗澡,看到了澳大利亞人在自己站里溫室中培育的黃瓜,看到了電影院和室內攀巖墻。那些色彩,那些面孔,在他眼里,在這個冰雪大陸的天地間是如此的絢麗。
“每次離開南極以前,大家的關系都迅速升溫,我一直想找個心理學家問問,這是怎么回事。”
回到家中,他剪掉了一頭蓄了7個月的長發,“要不我感覺別人看我的眼光就像看到了怪物。”他說。然后,開始與在空降兵部隊服役時的戰友聯系,敘舊。
他說,在夢里,有時又回到了南極。或是“雪龍號”在再也不能破冰的海面上拋錨,鐵錨徐徐下潛,渾水不斷上涌;或是在長城站外不遠的褐色土地上,慢慢走近一群企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