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遭遇“零收益”,是自掛鉤型產品而始的。從浦發銀行的“匯理財2006年第9期F2計劃”產品,到深發展、深圳平安、中行、招行和東亞等5家銀行的10款掛鉤型產品,收益為零甚至為負的情況屢屢見諸報端。投資者不禁有如下疑問:既然掛鉤型產品頻頻遭遇零收益,銀行為何又對其如此垂青呢?
掛鉤型產品又稱為結構型產品,既可以指其收益掛鉤于投資標的物的市場表現,又是因為其對所募集款項進行結構化投資所致。欲解以上疑問,且從其運作原理開始抽絲剝繭。運作結構化
掛鉤型產品是如何運作的?對此,建設銀行北京財富管理中心客戶經理王汝成說,掛鉤型產品的運作是結構化的。比如,某掛鉤型理財產品募集到1萬元資金。如果現行的1年期銀行定期存款利率為4%,那么,銀行就可以拿出其中的9000多元投資于1年期銀行定期存款,1年后連本帶利就可以保本了。
1萬元中余下的那部分資金干什么?這部分錢完全可以去做高風險產品投資,比如投資于期權產品,或者跟相應的投資標的掛鉤,如農產品價格、石油、黃金、股票與股票指數等。怎么掛鉤?國內銀行一般去購買由國際投行設計并賣出的一籃子協議。如果銀行博對了,就能獲得一個比較高的收益,否則,只會保本。這就是掛鉤型理財產品的運作原理。
收益從何來
不同的產品設計就會有不同的產品收益實現條件。在銀行從交易對手購買了其所設計的一籃子協議后,也就確定了產品的掛鉤標的和收益實現條件,如有些產品以掛鉤標的市場表現的一致性為收益實現條件,有些則以差異性為收益實現條件,當然還有其他種類的收益實現條件。如果產品達到了收益實現條件,則投資者會獲取較高收益,否則,收益就可能為零甚至為負。
以深圳發展銀行“聚財寶”飛躍計劃2007年1號——股票籃子掛鉤型理財產品為例,產品與工行、中行、建行H股表現的一致性掛鉤。可能會有投資者質疑,2007年資本市場異常火爆,該產品掛鉤的3只股票平均收益率近7%,為什么投資者的到期收益率卻為零?
對此,該行有關人士表示,如果該款產品所掛鉤的股票市場表現的一致性較高,則投資者收益較高,即如果3只股票價格上漲或下跌的幅度非常接近,則收益率高;如果3只股票中至少兩只的表現迥異,則收益率較低,但仍可保本。由于該款產品在投資期內受次貸危機影響,中行這只股票走勢疲軟,出現了其股價與其他兩只股票表現差異較大的情形,最終導致了其到期收益率為零。
可見,弄清產品的收益實現條件是重要的一環。從歷史經驗看,掛鉤型產品設計的預期收益的實現條件一般較為復雜甚至苛刻,收益為靈或負也就有可能了。
存在有理據
根據上述說法,或許有投資者認為,掛鉤型產品是不是沒有意義,或者說是天生的圈套呢?答案并非如此。掛鉤型產品之所以存在,是因為該產品與投資者的投資理念或策略是緊密結合的。比如恒生指數,如果投資者覺得這個市場跌得差不多了,未來恒生指數會上漲,就去投資。
如果投資者既想分享恒生指數上漲的收益,又不想賠本,那么,這時候掛鉤型產品就給該投資者提供了一個投資選擇。投資跟恒生指數掛鉤的產品,如果上漲,會獲取不菲的收益;如果下跌,也不會賠本。也就是說,如果該產品與投資者的投資理念相結合的話,它的存在是有意義的。
設計有顛倒
業內有關專家指出,掛鉤型產品通常的設計流程是,銀行在經過市場研判、投資者風險偏好研究后,再去選擇合適的金融工具,進行專業分析確定產品要素,并決定采用何種科學合理的產品結構。
王汝成認為,很多銀行在設計這種產品時,把流程弄顛倒了。往往是先設計好了產品,然后再去勸說投資者來認同該銀行的投資理念,認同該產品掛鉤標的的市場表現,而不是先了解投資者的需求再去設計。這時,投資者頭腦中往往沒有這樣的投資概念,是銀行的勸說導致投資者有了購買此產品的想法或沖動。如果最終收益并未實現,就歸咎于銀行設“圈套”也在情理之中。
在多款掛鉤型產品出現零收益后,業內專家認為,不應因為部分產品出現零收益而全盤否定此類產品。由于此類產品設計靈活,至少可以保本,對于穩健的投資者仍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同時,銀行也會從零收益產品中吸取教訓,不斷優化設計,盡量避免因產品設計缺陷導致產品風險增加。
風險如何看
世界上沒有什么投資可以只賺不賠,關鍵在于所產生的風險是否在可承受的范圍內。按流程所設計出的產品經銀行銷售人員勸說、購買后,在投資者的頭腦中就形成了一個銀行強加的產品收益預期,而不是他自身通過對市場后市的表現進行分析判斷產生的預期。如果投資者有自己的預期,在主動購買產品后,會對該產品所造成的后果即風險有較為清醒的認識,即使沒有實現預期收益,投訴的幾率也將大為降低。
如果銀行說該產品能至少實現5%的收益率,這5%就是銀行強加給投資者的預期。結果到期收益率是-10%,這中間就差了15%,投資者當然不干了,因為銀行給他描述的不是這樣的,他接受不了這樣的現實,承受不了這樣的風險。
但如果投資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把握預期,銀行又能夠講清楚風險在哪里,這個產品的特征是什么,然后由投資者再來做決策的話,情況可能會比較好。
銀行的角色
某外資銀行的資深理財經理表示,掛鉤型產品將取代固定收益型產品成為銀行理財市場的熱點。不過,雖然絕大部分掛鉤型產品能保本,但到期收益卻受掛鉤市場的影響,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銀行該怎么做?業內人士表示,銀行應將掛鉤型產品的投資者定位在對掛鉤市場有一定了解、愿意承擔一定風險、追求較高收益的穩健型投資者身上。
投資者關心的則是,對于這些設計較為復雜的結構型產品,銀行能否從顧問角度為投資者解惑答疑,既要進行必要的風險測試,又要進行充分的風險揭示,演示可能的收益后果,以便讓他們做到心中有數。
更有有關人士表示,銀行大力拓展掛鉤型產品市場,扎堆發行掛鉤型產品,固然增加了投資渠道和產品可選擇數量,但也不免給人以變相拉存款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