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午夜12點,就拼命跑回家。她們并非少女未成年,很多都事業有成,年齡逼近30。因為單身,因為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這樣的“灰姑娘”戲碼便接連上演。
蓮西買了一套全新比基尼,悄悄地裹在一堆舊衣服下藏入抽屜最深處,這樣就不至于被親愛的媽媽出其不意地翻到。Party一旦接近23點。手機就會毫無新意地響起,那是著急的爸爸催促她盡快回家……如此嚴格的管束。你一定會以為蓮西是個未成年少女。但她已經28歲。每當她午夜狂奔回家時,朋友們都戲謔她為“灰姑娘”,對她缺乏自主的生活報以白眼。私底下都深表同情。
這位公司某部門主管。手下統領11個員工,卻從未主宰過自己的生活,因為她覺得違背父母是不孝的表現。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她雖熱愛文學卻選擇了計算機工程作為大學專業。工作2年后,這位單身女孩覓到一處棲身之所,但在父母強烈反對下作罷。
“我就是我自己。但是父母都已年邁,任何讓他們擔憂的事情都讓我深感內疚,所以我總是最大限度妥協。”
但是她至今從未獲勝。
可怕之處在于。有太多類似蓮西年齡逼近30的優秀女性無法脫離父母的掌控。在25-35歲的單身女性中。41%選擇自己租住,28%考慮買單身公寓。23%與父母同住,8%選擇貸款買房。并且不介意女方買房結婚。和父母同住一個城市的單身女性,搬出來住的幾率更少得可憐。
越晚婚,與父母共處的幾率也越高。相比男性,女性的自我保護能力較弱。從而也更容易受到父母的約束。
與父母同住,怎樣才能擺脫干擾,獨立生活呢?
愛是否等于服從?
我們都熟知為人子女的孝道,畢竟我們絕大多數是聽著“花木蘭代父從軍”這樣的故事長大,然而完全遵此為藍本則會帶來麻煩。因為我們討論的是生命中的頭等大事,結婚、擇業等。
拿Jackie來說,3年前24歲的她大學畢業,決定離開父母。買房自立,但遭到強烈反對,因為父母認為她在經濟上不能達到買房的程度。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他們認為這是她對父母不滿、從而試圖拋棄他們的表現。畢竟在他們的時代,沒有人會在婚前獨立生活。
某天晚餐時,他們干脆直截了當地質問她是否還尊重父母,不然為什么想要離開?這個指責讓Jackie十分窘迫。因為她需要的只不過是個屬于自己的空間。“我的房間里塞滿了這24年來所有珍貴的東西,但是我需要更多的空間來放衣服、書本和CD。我試著告訴他們我的出發點,但得到的回答卻是讓我少買些東西。”
“真正讓我憤怒的是他們試圖質問我,讓我感到自己是個不孝女。有些時候,我確實憎恨他們從感情上脅迫我。”
暫時的痛苦和終生的愧疚
我們的問題是:你愿意放棄多少來使父母滿意?
有些女人與蓮西一樣,仍然扮演著乖乖女的角色來滿足父母。從不在外過夜,從不染發。從不出去旅游,就算和一些朋友一起。因為爸媽不允許。“我的父母對待子女非常嚴格,以至于我從來不敢違背他們,尤其是爸爸,他的脾氣非常火暴。所以大多數的時候。我總是選擇妥協。”
然而,延芳則寧愿追求自由,與愧疚共存。27歲的她最后不顧父母反對,從家中搬出來。“我們必須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不可能成為完美的女兒,我不能因為父母拖后腿而輕易放棄自己的生活。”
“我把這場戰役總結為‘長痛不如短痛’。暫時的痛苦可以換來永遠的自由。”
另外一個“曲線救國”的方法就是改變戰術。Rita同樣也認為無論事關大小無條件地向父母投降并不是促進愛的健康方式。但也不應事事追隨自己的想法。“如果你對父母強壓怒火,對他們只字不吐,你們的關系只會變得更糟。他們會立即意識到你在生氣,從而惡性循環。”其實,根據輕重緩急來決定抗爭與否不失為良策。Rita認為:“如果這件事,你計劃已久并理由充分,或許就值得與父母一提。”仔細想來,父母有時只是在意你對他們的尊重程度。“不要事事堅持。告訴他們你愿意放棄一些自己的想法來使他們滿意,這樣或許他們就會在大事上放你一馬。”
逃,但不能躲
即使在適當的犧牲后,與日漸衰老的長輩沖撞帶來的負罪感仍然不好受,但千萬別認為隱藏真相就會解決問題。
Alice告訴父母她是與朋友們一起去青島旅行。而事實上是與男友。不巧被阿姨撞見。她的詭計就此告破。自此,她失去了父母的所有信任。“他們不再相信我與朋友泡吧之類的事情。總是認為我與男友在一起。”她抱怨道。
當你的父母難以接受你的某個決定。尋找一種創新的方式來達成協議。這樣會減少他們的擔憂并化解你的負罪感。
Jackie最后決定買房獨立時。她給父母留了一間房,“這表明我并不想脫離他們。只是需要自己的空間。”
如果你想要讓父母保持愉悅,就有必要把他們劃進你的日常生活圈,不要等到你有重大決定要宣布時才通知他們。如:離開這個城市之類。
盡管障礙重重,但愛是一個需要維護的承諾。隨著我們長大,生活重心的轉移。父母的感受是可以理解的。
真正的孝女。需要與父母保持溝通。讓他們相信我們已經成熟并富有責任感,即使只是每天吃一頓飯,也能減輕他們的焦慮。
正如Rita所言。“喜歡與否,你都是父母愛的結晶。正如藝術家總愛對自己的作品發表見解。如果有朝一日為人父母。你也會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