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上小學和中學的時候,教科書就那么薄薄的幾本,其他書籍更是極度匱乏,因此只能把教科書翻來覆去地讀。我經常把語文書中的課文背了一遍又一遍,從《小英雄雨來》,背到《誰是最可愛的人》,又背到《阿Q正傳》。直到現在那些課文對我來說都還記憶猶新。回想起來,當時背過的大部分課文是適應政治形勢的文章,如今時過境遷,好像都沒什么用了,要是當初把中國文化中最美好的篇章編到教科書里面,那一定能讓背誦的人至今受益無窮。于是不禁想起了兩件事,一是不知道現在的教科書到底編了些什么課文,這些課文學生若背下來,是不是能夠受用終生;二是古時候的人從小只背四書五經,背得滾瓜爛熟,盡管內容刻板狹隘,但凡是背過的人一輩子都能引經據典,出口成章,也成就了不少像蘇東坡、王安石這樣的偉大人物。如今的學生學的科目雜,見的世面多,知識面自然比古人廣很多,但若從熟能生巧和終生受用的角度來說,則遠遠不如古人了。
進了大學之后,我就再也沒有體會過小時候一篇篇課文地背,背出無限樂趣來的那種快樂了。在大學里,我發現同學們像百米沖刺一樣比賽著讀書,讀了一本又一本。大家不是比誰把哪本書研究透了,而是比讀書的數量,只要能把書名、作者和內容概要記下來,能回到宿舍吹噓就是勝利。結果我在大學讀了很多書,卻幾乎沒有哪本書中的重要思想能夠信手拈來的。現在想來,要是當時不那么虛榮地一味追求讀書的數量,而是踏踏實實研究幾本書,可能現在學識的境界和思想的深度就不一樣了。當然我不是說大家一輩子只讀幾本書就夠,而是在廣泛讀書的同時,確實應該真正精讀幾本書,甚至背誦,達到心靈頓悟為止。我在大學的時候,也曾經拼命學習英語,教科書學了一本又一本,結果多年之后,還是停留在洋涇浜英語的水平上。想想20世紀三四十年代我的老師那一輩人,進入教會學校后就拿著一本《圣經》,翻來覆去地念叨,拋開宗教意義不說,幾年以后一本《圣經》翻得爛熟,結果英語水平一輩子過關。我們現在什么學習設備都有了,把英語學好卻很難。什么原因呢?主要是我們沒有把注意力專注到一個點上,一個點都沒有抓住,想要抓住全面當然會很難。所以當有人問我英語怎么學,我常常一句話回答:把任何一本好的教科書背得滾瓜爛熟就行。
現在的年輕人選擇太多,這是好事也是壞事。好事是見多識廣,機會眾多;壞事是不再專心致志,常常三心二意,不斷改變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方向,結果迷失了人生。我的一個朋友做過一個調查,看有多少大學生不喜歡自己的專業,結果有一大半人不喜歡。過去專業是被分配的,不喜歡情有可原;現在專業是學生自己挑的,不喜歡就不對頭了。但更加不對頭的還在后面:很多學生因為不喜歡就換了自以為喜歡的專業,可調查結果表明,在換過專業的學生中,依然有一半的學生不喜歡自己的新專業。可見現在的大學生在眾多的機會面前是多么不知所措。回想起來,反而覺得我們那時的大學生活更加幸福。國家給你分配一個專業,你學也得學不學也得學,因而不得不學會喜歡學,結果成就了許多專業領域的杰出人才。正像丘吉爾所說的那樣,一個人不在于他喜歡做什么,而在于學會喜歡正在做的事情。做任何一件事情獲得成就,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有時候我們喜歡一件事情和要真正做好一件事完全是兩回事,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是要付出心血和汗水。我在開始做新東方的時候,是被生活所迫,所以談不上喜歡。有幾個和我同時創業的人,最后都耐不住寂寞和辛苦半途而廢了,但我沒有別的事情好做,人又不夠聰明,所以只能堅持下來,最后歪打正著,做成了新東方,也喜歡上了新東方。
我們擁有的時間不是無限的,我們能夠做的事情也不是無限的,所以在不斷探索世界、擴大眼界、博覽群書、廣泛涉獵的同時,能夠讓自己專注起來,一心一意熟讀幾本書,一心一意學習一個專業,一心一意做成一個事業,一心一意愛一個人,未嘗不是一件無比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