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3日夜,溫總理在綿陽九洲體育館看望了12歲的羌族孤兒劉小樺,總理帶著哽咽的叮囑和小樺不斷哭泣的一幕,使億萬國人為之動容。過了許多天,劉小樺還在不斷地對別人說,“爸媽很快就來找我的,他們正在翻山過來找我。”這份永遠無法實現的期待,已經成為了她的心理支撐。
和劉小樺一樣,汶川地震使得太多的人留下了巨大的心靈創傷——一名連續在災區采訪的記者,受到驚嚇,出現了明顯的強迫癥,頭部發麻,肩部僵硬,不停地洗衣服;19歲的戰士阿正所在的部隊是第一支突入災區的救援部隊,緊張的救援任務使得阿正暫時對廢墟中的幕幕慘景麻木了,然而,當他們輪換休整時,慘狀霎時變成了巨大的恐懼和悲傷,使阿正不時地嚎啕大哭;18歲的戰士小邱,在開進災區時,突遇強烈余震,為了保護逃難的鄉親,他和戰友們毅然為老鄉擋住泥石流中垮塌的山石,而他的8位戰友當場犧牲。在醫院,這位堅強的小戰士抑制不住巨大的心理傷痛,反復念叨著一句話:一秒鐘前,我們還在一起戰斗……
災難后的應激心理創傷就像地質現象中的堰塞湖一樣,具有突然形成封閉、高壓的特點,隨時都有“決堤”的危險。應激反應存在長期隱患、延后反應的特點,瞬間高壓使得人們心理恐懼、悲傷自責。本期《青年心理》策劃名為《和創傷一起生活》的文章,即是為了使更多的讀者了解如何為心理堰塞湖疏導開一條渠,使受到心理創傷的人們得到撫慰和調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