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 月以來, 媒體紛紛報道, 國內I T 巨頭華為(HuaWei)正計劃以40億美元出售其移動終端部門45%~49%的股份。據悉,包括貝恩資本和TPG等一些私募投資公司正在評估此項交易,華為已聘請摩根士丹利來安排本次交易相關事宜,截稿時,已進入實質性出價階段。
作為國內IT的領軍企業,華為的主營業務包括網絡設備(固網、移動網、光纖網),終端(移動終端、數據卡、固網終端),軟件與服務,存儲與網絡安全,數據通信等幾大塊。數據顯示,華為2007年合約銷售額為160億美元,其中72%來自海外市場。
華為此次計劃出售的終端業務,資產包括手機、筆記本電腦無線數據卡以及家用路由器業務,這些部門盈利狀況良好。據報道,去年華為一共售出4000萬部終端,銷售額高達25億美元,其中手機銷量為2000萬部。根據華為的計劃,今年將出售7000萬部包括移動寬帶設備、手機、路由器、無線網關以及ADSL產品在內的電信終端產品,總價值約為41億美元。今年手機銷量將達到5000萬部。
有人誤認為華為此次出售的是手機部門,其實華為終端業務部門的名稱是“華為通訊”。其中更有價值的是數據卡業務,所謂數據卡,就是消費者通常所說的移動上網卡。尤其是針對海外市場的3G上網卡業務,華為占有量全球第一,占據全球市場43%的份額。”
華為一向就是國內資本運營的高手,在2003年的華為3Com合資時,華為沒有掏一分錢現金,投入的是低端路由器、以太網交換機以及相關的技術和銷售,還有不到1000人的團隊,就拿到了合資公司49%的股份。這個合資公司不禁打垮并最終收購了港灣,到2006年11月,3COM宣布開出8.82億美元(時值68億人民幣)的天價收購華為在華為3Com里的49%的股份,而此時的華為3Com僅僅成立3周年。也就是說華為利用當時3Com先期投入的1.6億美元,在完成華為3Com擺脫危機的同時,3年的時間里華為掙了68億人民幣。
有了以前的例證,這次華為出售終端業務就不禁會讓人有很多聯想。
丟掉雞肋,輕裝上陣
說華為的終端業務是“雞肋”,有這樣幾個原因:
首先,從前面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終端部門在華為整個業務構架中是很小的一部分,其中的手機業務雖然出貨量不小,但是每部手機的單機僅僅65美元(約合人民幣455元)。而且利潤率不到10%,遠遠低于華為電信設備業務的利潤率,也就是說華為終端產品的獲利是非常有限的。
其次, 在手機終端市場, 與諾基亞(NOKIA)、三星(SANSUNG)這樣國際巨鱷相比,包括華為在內的國產手機廠商明顯缺乏足夠的市場網絡,而且在研發、性能、產品外觀、新品推出效率等方面都遠遠落后;其余的傳統強勢IT和互聯網廠商如蘋果(Apple)、Google等已經或者蓄勢強力進入手機終端市場。不僅如此,由于國內“山寨機”橫行,市場雜亂無序,價格大戰愈演愈烈,手機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所有這些,都說明手機終端市場的競爭將愈發慘烈,未處在市場占有率前幾位的華為并沒有必勝的把握。
最后,眾所周知,華為并不經營自主手機品牌,華為的終端產品更多是憑借與電信、移動等運營商的良好合作關系,通過定制渠道為運營商提供定制手機,手機生產多以外包形式進行,與其他主營業務設備搭配銷售給運營商。產品本身并沒有絕對的競爭優勢,如此搭配定制銷售模式,是一種寄人籬下,聽命于人的模式。隨著運營商的重新改組,這種定制關系也不可能長期存在,依賴定制發展的市場策略變數頗多,風險極大。
一個利潤率低、沒有競爭優勢而又競爭激烈、銷售模式又存在極大的變數和風險的業務,說是雞肋已經是很客氣了吧?
引進外資做大做強
2007年9月,華為曾經聯合Bain(貝恩)計劃以22億美元收購3com,其中貝恩獲得83.5%的股權,華為獲得16.5%的股權,并有權在未來將其股權比例增加到21.5%,但是由于美國外國投資管理委員會(CFIUS)的反對,致使這項交易失敗。
無論從華為自身的全球戰略還是華為的產品定位來看,華為斷然不會放棄美國市場。這次通過出售部分業務股權的方式讓一些美國投資者參與華為運營,有助淡化華為純粹的中國企業色彩,降低其敏感度。比如上面說到的貝恩,就已經進入了第二輪競標。
另一方面,由于華為的迅速發展,產品線的寬度已經超過了很多國際巨頭,同時也樹敵頗多,在無線通信領域,對手就有諾基亞、愛立信(Ericsson)、摩托羅拉(Motorola)、NEC等,而在數據通信領域,華為已經被思科(Cisco)列為世界頭號的競爭對手,在光傳輸方面,也有阿爾卡特(Alcatel)、北電(NORTEL)、西門子(SIEMENS)等列強,在如此廣闊的產品領域,分別與不同國際巨頭開展競爭,幾乎沒有獲勝的可能。
2003年初,思科就曾正式起訴中國華為公司及華為美國分公司,要求停止侵犯思科知識產權,該案一拖半年之久,最后雖以和解告終,然而對于華為產品打入美國市場的努力,無疑是重大打擊。而在DSL設備端口市場,截止到2008年3月,華為依然無法超越阿爾卡特-朗訊。阿爾卡特-朗訊占DSL市場出貨量的30.1%,華為緊隨其后,市場份額為29.2%。中興通訊排名第三,市場份額為14.1%。而在北美市場,華為甚至沒有進入排名前五位的廠商行列。
因此收縮自己的產品線,做好深度,是華為惟一的選擇,而做大主營,最終難免會走上上市之路。盡管華為這些年來一直堅持獨立發展不上市的原則,然而數次受挫于國際市場,應該讓華為明白,不成為一家公開的上市公司,很多事情是不好做也做不好的,因此借用這次出售自己非核心的終端業務,引進合適的投資者,也是為下一步主營業務海外上市做好了準備。
籌集資金,集中力量
作為產品線如此龐大的公司,華為的資金鏈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華為的命運,華為多年來融資渠道主要依靠貸款。2004年,國家開發銀行協議在未來5年內向華為提供100億美元融資額度,目前5年的期限即將到期;此外,目前全球信貸緊縮,且與華為關系密切的國開行正向商業銀行轉變,可以想見,日后貸款也并非易事。
世界電信、移動通信業正處于轉型期,正在進行中的我國通信業的資產重組也帶來了巨大商機,加上華為面向全球市場的擴張,如沒有巨大的資金流保障技術的持續投入,以先進的技術領先市場,華為同樣有可能失去市場。如華為正秘密實施的芯片計劃,就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另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2007年華為最主要的業務增長來自新興市場,比如東南亞、東歐和非洲。相對于歐美,新興市場的帳期較長——可以長達200多天,這部分市場業務的大幅增長,給華為新增了一定的資金壓力。
利用原本雞肋的終端業務賣一個好價錢,籌措足夠的資金,有助于保證現金充裕,加大對主營業務(路由器等網絡設備制造)的投資,強化在電信設備領域的優勢,同時集中精力于核心業務軟件與服務、存儲與網絡等,畢竟這些才是華為的強項和主業,也是未來華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
一石數鳥各自算盤
綜上所述,華為此次高調兜售終端部門,絕不是看上去那么簡單,用一個看上去很不錯但是實際價值不大的非主營業務,一來換取PE的資金投入,緩解已經或者將要到來的資金壓力,二來收縮自己的產品線,集中力量做大做強自己領先的主營業務;三來引進國際投資者,淡化華為中國背景,再圖美國市場的同時,做好主營業務整體海外上市的準備……華為一石數鳥的算盤打得不可謂不精。
對于PE而言,也許打的是另外一個算盤。華為希望出售股權的移動設備業務,除了包含手機,也包括機頂盒與其它與通訊設備有關的終端。而從海外市場來看,終端往。
往與基礎設施捆綁出售——這需要設備商具備與運營商強有力的業務聯系。華為不僅與Vodafone、Telefonica等大的海外運營商有著良好的業務聯系,在國內,更是和中國電信、中國移動這樣的電信巨頭關系頗深,這恐怕正是PE們踴躍的原因所在。
眾所周知,電信業是國家至今還沒有開放的極少數產業之一,國外電信巨頭早就對中國市場虎視眈眈,然而有中國的市場準入等相關政策,一直無法下手。而華為的終端業務,正是和國內電信運營商緊密結合的業務,利用華為的終端業務曲線進入中國電信市場,恐怕是PE們的如意算盤。
華為通過出售終端業務,無疑達到了精裝上陣,積聚力量的目的,可以想見在未來的主營業務拓展中,華為無疑將展開更大的攻勢,而華為那些遠本就產品線單一的對手們,比如阿爾卡特等的日子愈發不好過,而華為的國際化道路肯定將加快進程;而PE一旦通過收購華為終端業務進入中國電信市場,將會為我們帶來什么,要看電信管理層和政策面如何斟酌了,要么帶來電信市場徹底的變革,要么PE們的美夢破滅,獲取的就是燙手山芋一塊。站在普通消費者的立場,當然希望中國電信市場更加多元化,服務更加人性化,而這些都不是僅憑國內電信重組可以達到的。希望華為出售終端業務之舉,能打開電信市場開放的大門。
這次通過出售部分業務股權的方式讓一些美國投資者參與華為運營,有助淡化華為純粹的中國企業色彩,降低其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