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布森博士 (Dr.JamesC.Dobson) :知名家庭教育專家。他所創立的愛家協會(Focus on the Family)如今是美國最大的婚姻家庭輔導專業機構。杜布森博士專門為本刊撰寫家庭教育類文章。
良好的育兒之道與愛的領導是密不可分的,而且應該從孩子出生的“第一天”就開始執行。
父母應該有勇氣做對孩子有益的事,即使他們頑強反抗。我的好友比爾#8231;史羅奈克(Dr. Bill Slonecker)是一位小兒科醫生,他非常強調父母應該從孩子出生那天起就掌握領導權。他常常在診所看到一些母親對嬰兒手足無措,她們常打電話來診所,狂亂地求救:“我那六個月的寶貝一直哭個不停,他好像渾身發燙。”醫生會問孩子有沒有發燒,做媽媽的卻回答:“我不曉得,因為他不讓我為他量體溫。”這些媽媽們已經把她們的權威讓渡給孩子了,有些永遠收不回來。 良好的育兒之道與愛的領導是密不可分的,而且應該從孩子出生的“第一天”就開始執行。
我相信父母的首要任務是訓練孩子長大后能獨立、負責,在成長過程中教他自律、盡責的品德。
從兒童發展的角度來說,剛出生的嬰兒當然是完全無助的,那個躺在嬰兒床里的小不點兒,自己什么也不會做,既不會翻身,也不會握奶瓶;既不懂得說“謝謝”、“請”,也不會因夜里吵醒你六次而道歉。你為他操勞費神,他也不懂得感激。換言之,孩童在其生命開展之際,是完全倚賴他人的,你必須侍候他。
不過大約二十年之后,某些戲劇性的變化將發生在這個生命中。他應該已發展出成熟大人應具備的技能與紀律;他必須懂得不濫花錢,擁有一份工作,對配偶忠實(如果他已結婚的話),供應家庭的需要,守法、作個好公民。換言之,在短短的童年期,孩童必須按部就班地學習從倚賴變成獨立——從不負責任變成有責任感,循序漸進交付責任。
問題是:這些小嬰兒的生命如何從這一端邁向另一端呢?從童稚變為成熟的戲劇化改變是怎么產生的?有些父母以為這個程序可拖到青少年的后期,大概是在孩子離家自立前的十五分鐘突變的,我絕不同意這種想法。
要預備孩子步入成年,最好從幼年就開始訓練他們負責,這不是說要小孩像大人一樣承擔重任,而是循序漸進地鼓勵他擔負一些適合其年齡層的職責。舉例來說,嬰兒出生不久,母親就得開始把肩頭的責任一點一點卸給嬰兒,讓他學習一覺睡到天亮,自己握奶瓶,伸手取他要的東西,以后他還要練習控制大小便、走路、講話。每當孩子學會了一項新技能,母親也卸除了一項服侍他的擔子。 當生活的責任逐年從父母肩頭慢慢轉卸到孩子身上,他也應該學習自己做越來越多的決定。譬如七歲的孩子應該能自己挑選每天要穿的衣服(在合理的情況下),應該能整理自己的房間,每天起床后把床鋪好。九到十歲的孩子可享有更多的自由,例如在父母允準的電視節目中挑選自己喜歡看的。我不是建議父母在孩子長大后就放棄領導權,而是要做父母的尋思,如何在合理范圍中有計劃地將自由與責任交付兒女,逐年預備他們面對完全獨立的一刻到來。
再回到有關寶寶的教養問題,我借用畢奇爾夫婦(Marguerite Willard Beecher)著作里的兩項提醒,作為以上所描述的教育程序的方針:父母要慢慢脫離孩子對他們的倚賴,取回自由,好讓孩子也能從父母那里獲得自由。孩子能自己做的事,父母不要代勞,這樣對他們反倒有益。如果你能應用這兩項建議來教養兒子,他長大了就會是個負責任的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