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蘇春平
做父母的,都希望寶寶耳聰目明,可是有些寶寶生下來聽力就有問題,若不及時發現,很可能錯過最佳的治療期。
聽力損傷(也叫聽力損失、聽力障礙)是常見的新生兒出生缺陷,國內外新生兒雙側聽力損傷的發生率約為1‰~3‰。
正常聽力是兒童進行語言學習的基礎,兒童在1歲以前完成牙牙學語的過程,2~3歲是口語發育的關鍵時期。有聽力損傷的兒童如果不能在1歲以內被發現,將會失去及時康復的大好時機。僅憑一般的常規查體和父母的觀察,很難在孩子1歲之前發現他們的聽力損傷問題,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會造成孩子語言障礙,因此我國民間有“十聾九啞”之說。
聽力損傷會直接導致孩子語言、情感、心理和社會交往等能力的發育遲緩,對兒童的成長發育造成不良影響,并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目前一些大城市(如北京市)開始實施新生兒聽力篩查工作,以便于及早發現、診斷和治療新生兒聽力損傷,使聽力損傷的兒童告別聾啞,能夠和正常的孩子一樣健康、快樂地成長。
先進的聽力篩查
現在的聽力篩查,遠不是一個小鬧表就解決的事,而是更為先進的檢查方法。目前主要應用電生理測聽和行為測聽,不同的醫療保健機構根據自身情況下選擇聽力篩查設備及相應的方法。
電生理測聽
常采用耳聲發射法和聽覺誘發電位。耳聲發射是一項無創傷性的檢查方法,操作簡單、快速,是近年來比較常用的一種聽力篩查方法,主要用于檢測內耳耳蝸是否有損傷。聽覺誘發電位:也稱腦干測聽,通過孩子頭皮上的電極記錄兒童對聲音刺激產生的電位活動,了解兒童聽力有無損傷以及損傷的程度。聽覺誘發電位操作比較復雜,但是它既可以用于新生兒聽力篩查,也可以用于診斷性測查。
行為測聽
方法是通過聽力篩查儀發出聲音,觀察孩子的反應。新生兒如果聽到聲音,一般會有一種或幾種如下表現:全身抖動、兩手握拳、前臂迅速屈曲;眼瞼肌肉收縮;孩子快醒時,聽到聲音后會睜眼或將半閉的眼睛睜大;吸吮的新生兒會停止吸吮;皺眉或皺眼瞼;呼吸加快或屏住呼吸。4個月以上的孩子聽到聲音后,眼睛或頭會轉向發聲的方向。如果新生兒沒有以上表現,則表明新生兒聽力可能有問題,需要進一步檢查。
除了以上專業的聽力篩查外,家長也可以在家中觀察孩子聽到聲音后有無轉頭,聽見大的聲響嚇哭、喜歡搖鈴等表現。此外,孩子如果睡眠過分安靜,不怕吵鬧,或語言落后于同齡兒童,家長要引起高度重視,及時到醫院就診,了解孩子聽力是否正常。
新生兒聽力篩查未通過怎么辦?
第一次聽力篩查沒有通過的孩子,在出生后42天內進行第二次篩查,仍沒有通過的孩子轉聽力檢測中心接受聽力診斷(如兒童醫院、聾兒康復研究中心等)檢測。
有聽力損傷的寶寶怎么辦?
對于有聽力損傷的寶寶,父母們千萬不要放棄治療,而應盡量通過專業治療幫助他們恢復聽力,如果聽力不能恢復或好轉,要通過其他途徑讓孩子聽到聲音,學會說話,接受教育,回歸社會。
在哪里做聽力篩查?
對于新生兒,可以通過三條途徑進行聽力篩查。
1 在醫院分娩的普通新生兒,由分娩醫院在出生72小時后進行聽力篩查。
2 收入急救病房的新生兒,在出院前由收治醫院對新生兒進行聽力篩查。
3 沒有在分娩醫院接受聽力篩查的新生兒,在分娩后30天由社區產后訪視醫生對其進行聽力篩查。
為了及時發現新生兒期以后出現的聽力損傷,在孩子8個月時,社區兒童保健醫生還將對他們進行聽力篩查。此外,孩子1歲以后,社區兒童保健醫生每年都要對他們進行1次聽力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