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iuiu
王敏牽著乖巧女兒的小手,踏在煙袋斜街的青石板路上。陽光照著她們的足跡,從身后投射出長長的影子。一大一小。回首走過的路,仿佛整個人從歲月的溪流中穿行而過。從接手“水立方”的設計工作,到奧運會圓滿結束,6年。從女兒婷婷出生,到她即將踏進小學校門,也是6年。
因為從事“水立方”的設計工作,王敏錯過了女兒婷婷成長中的許多快樂。但是,母女之間的牽系,似乎卻因為那些個錯過而更緊更密。
因為,王敏和女兒之間,有她們的甜蜜約定。
王敏還記得,有一天,女兒送給她的一幅畫,叫《甜蜜的約定》。開始,王敏很奇怪,為什么會起這樣的一個名字。她仔細看女兒畫的畫,畫上是兩個人守著一張大桌子,女兒告訴她,那個大人是媽媽,小孩是小寶。
那個瞬間,王敏忽然明白了,那張桌子,就是以前她經常坐在旁邊給女兒講故事的那張桌子啊。為了水立方,經常會加班很晚,太多的忙碌讓她忽略了女兒的感受,小家伙在提醒她,媽媽已經很長時間沒有給她講故事了,可不要忘記兩個人的約定呀!“那天,雖然我有很多事情要做,可還是按時下班回來,給女兒講了故事,我覺得為了工作,挺忽略女兒的,對女兒來講,我不是個稱職的媽媽。”
相隔再遠胸口也要藏著媽媽的愛,我要陪著她長大。
孩子1歲生日的時候,我不在她身邊。后來有一次,女兒在電視上看到了正在接受采訪的媽媽,她天真地張開小手,習慣地沖媽媽喊:“媽媽,抱抱!”那個時候,她才1歲多。。
王敏親切地稱水立方為“水房子”。還記得2002年的冬天,她帶著只有7個月大的婷婷回到國內,朋友說服她參與奧運游泳館的設計。
王敏說,為了水立方,她挺虧欠孩子的。因為工作強度很大,經常不在孩子身邊。記得2003年在悉尼做設計,北京那個時候正好有“非典”,她擔心在北京的女兒,卻又無法守在寶寶的身邊。于是,每天早上起來的第一個功課就是看報紙,掌握疫情。
對于以前24小時守在一起的母女,這樣的分離,在當時給王敏帶來多大的心靈震蕩她沒有多說,她只是一次次地說,那段時間,我覺得挺虧欠女兒的。“孩子1歲生日的時候,我不在她身邊。女兒1歲多的時候,在電視上看到了正在接受采訪的媽媽,她天真地張開小手,習慣性地沖媽媽喊:媽媽,抱抱!得不到回應的孩子自然號啕大哭,于是,家人告訴她,媽媽在做水房子。”
這個愛跳舞、愛畫畫的小姑娘伴隨著水立方一起成長,也漸漸地理解大人的很多想法。 “因為女兒生在加拿大,回國后沒有中國戶口,我給她聯系了很多小學都不能上。所以我們給她找了家寄宿學校,有段時間她對上寄宿學校特別有壓力,一直不開心,不能接受那么長的時間看不到我們。有一天我和她去公園散步,就很耐心地和她講為什么要送她去寄宿學校。后來,我聽姥姥姥爺講,小家伙還拿我給她講的道理開導他們呢!那個時候,我突然覺得孩子長大了,聽得進去我給她講的道理了。”

我要讓她愛上水立方,讓她在水立方里看到媽媽的愛。
小家伙喜歡洗泡泡浴。記得有一次,她洗澡的時候揮起一揮泡泡,叫我,媽媽,你快過來看呀,這個是水立方。我特別開心,房子的語言能被一個小孩子讀懂,說明你的房子是有親和力的。
女兒幼兒園的老師經常會給他們講到奧運會,講鳥巢和水立方。有一次,王敏特地給女兒找了一頂小安全帽,偷偷帶她到沒有竣工的工地,小家伙很開心。等到測試賽的時候,特別興奮,拿著相機到處拍照。“她以前從沒有拍攝過照片,雖然我看到很多照片很無厘頭,但是,看得出,孩子很喜歡這個水房子。”
有了寶寶,做了媽媽,在工作中很多靈感,或是出發點,都是以孩子的立場來考慮的。“做這個水房子的時候,我會想,它對小孩子有哪些吸引力?怎么才能讓他們得到快樂?這個房子雖然是為奧運會做的,但是我們也考慮了長遠的功能,比如有很大的空間是給小孩戲水用的,我們在悉尼醞釀‘水立方’設計概念的時候,看到很多孩子在水里玩耍,特別快樂,所以我們也想做這樣一個房子,讓我們身邊的孩子也能得到與水嬉戲的快樂。”
王敏說,自己從小就有一個夢想,要學會游泳,可是因為種種條件的限制,最后還是沒有學會。所以,與水親密接觸一直是她一個未了的心愿。所以她特別想給孩子們設計這樣一個地方,讓他們能體會到水與陽光共存的快樂。
“小家伙喜歡洗泡泡浴。記得有一次,她洗澡的時候捧起一捧泡泡,叫我,媽媽,你快過來看呀,這個是水立方。我特別開心,房子的語言能被一個小孩子讀懂,說明這個房子是有親和力的。這樣的建筑不需要你過多的解讀,如果人們因為讀不懂要你一遍遍的解釋的話,說明你的建筑語言表達是有問題的。我們在做水房子的時候特別注重它的純真易懂。我以前從來沒有和女兒講過水立方的設計原理(水立方的結構體系正是基于肥皂泡聚集現象衍生的‘泡沫’理論),當那天她和我講起她的泡泡是水立方時,我特別開心。”
奧運會結束了,現在的王敏也在開發一系列與水立方有關的產品,而且其中很多產品都和孩子有關:有小飾品,有玩具。“有一次,女兒來我的工作室玩,我給女兒找來一個水立方萬花筒的模型,女兒玩得特別開心。同事都說,看到孩子這么喜歡玩,難怪你要做萬花筒呢!”而通過新的語言來詮釋的水立方玩具,則試圖給孩子們帶來更多的靈感啟發,讓孩子喜歡這種純真的表達。
我要帶她感受世界的美好,我要讓她愛上美麗的一切。
到歐洲去看房子,有的時候我也會帶上女兒。但是,小家伙顯然和成人的思維方式不同,我會對那些建筑癡狂,而她卻對房子不感興趣,回來以后,念念不忘的倒是歐洲的冰淇淋。
世界上的很多東西并不美好,那么該怎樣告訴女兒?
作為媽媽的王敏也有很多的困惑,她已經不止一次和老師溝通,悲慘結局的童話故事怎么才能讓女兒接受呢?“孩子的心是那樣的纖細脆弱。有一次我給她講《賣火柴的小女孩》和《海的女兒》。女兒就不停地哭,一遍遍地問我,媽媽,為什么沒有人幫助賣火柴的小女孩呢?為什么會讓她在大雪中凍死呢?《海的女兒》的結局就更悲慘了。我不知道怎么來和女兒解釋,于是去請教老師,老師說,讓孩子知道生活中不僅僅只有美好的童話,現買也是殘酷的,是必要的。但是,直到現在我還是寧愿讓她多接觸一些美好的東西。”
王敏自己的工作室里面也有很多小孩做手工的工具。女兒每次去她的工作室都會玩得很開心。她和女兒會經常一起看繪本,一起做手工。女兒有個特點,就是什么事情都想做到最好,如果做不好,就愛哭。有一次她給老師做圣誕卡,那次開始的時候她不知道怎么做就又哭了。“我一看,手工和繪畫正好是我的強項,就耐心地教她。小家伙學東西很快。馬上學以致用,又給其他的老師做了不同的賀卡。”遇到挫折就會接到來自媽媽的鼓勵,所以婷婷不怕挫折和失敗。
于是,每到王敏過生日或者節日的時候,便常常會接到女兒送的小禮物。每當這個時候,王敏都不禁驚訝:小孩子的想象力真是太豐富了,有時連自己這個設計師都自愧弗如。比如,她會給畫起一些很奇妙的名字:像“草地上的耳機”等等。王敏會開心地把這些充滿童趣的繪畫都保存好,因為這是女兒帶給她的驚喜與感動。
女兒給王敏展示了一個純真的童心世界,王敏也要帶女兒踏上旅途,感受她所不知道的世界里,那些奇妙與美好。王敏和建筑師去歐洲看房子,有時她也帶上女兒。但是,后來王敏發現孩子和大人的興奮點是不一樣的:在自然景觀面前,大人和孩子的感覺是一樣的;但是孩子對房子的興趣點卻和大人不一樣,小家伙似乎不像那群對建筑癡狂的設計師,對房子并不“感冒”,倒是對歐洲的冰淇琳念念不忘。每次都會問,什么時候可以再吃呀?
如今女兒已經是個6歲的漂亮小姑娘了,她從來沒有對女兒有過高的要求,只希望女兒能快樂地成長。女兒很愛“臭美”,有的時候面對媽媽的高跟鞋和唇膏還會很好奇。“女孩受媽媽的影響是最大的。每天早上,我也會幫她搭配衣服,選擇小飾品。老公就笑我,不要這么小就向她灌輸這些東西。但是我不這樣認為,女孩子愛美才會愛自己。”
我VS女兒
孩子的成長是件很神奇的事情,經常會給你帶來驚喜。對大人來說習以為常的現象,孩子可能會覺得很奇妙。
1 月亮和太陽
我們經常會帶她出去散步。有一天晚上,她看到月亮出來,就很興奮地對我說,媽媽,我發現一個奇怪的事情,月亮真是神奇,白天的時候是太陽,晚上的時候就變成月亮了。我趕緊和她解釋,太陽和月亮是兩個不同的東西,每天它們都要換班的。
2 有勇氣做自己
有一天她從幼兒園回來,突然問家里的每一個人:“你有勇氣做你自己嗎?”我們大家都很奇怪,這么小的孩子竟然問到這樣的問題。后來才知道,在她畢業典禮的時候,表演《感恩的心》,老師教每個小朋友要有一顆勇敢和感恩的心,那里面有一句歌詞:“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我才明白,原來她這個問題是從這里來的。
3 生命
女兒很有同情心,我給她講法布爾的《昆蟲記》的時候,她問我,媽媽,蟬是不是不會死呀?我告訴她,蟬的生命只有幾年,現在可能是它最美好的日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