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必澤空間望遠鏡

照片上的這個光環呈橢圓形,長約7光年,圍繞在一個名為SGR 1900+14的恒星遺跡周圍,屬于一類稱為磁星(magnetar)的物體。它們是在超新星爆發中爆炸的超大恒星的內核,不過,與多數其它類型的死亡恒星不同,他們通常具有極為強大的磁場。天文學家進一步分析發現,光環最有可能是塵埃云中被挖出的空洞——一種在宇宙中或許極為罕見的現象,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在此之前從未有人見過。這項發現或許有助于科學家弄清楚恒星質量是否影響它在死亡時能否變成磁星。盡管科學家知道高于某些質量的恒星將會“變成超新星”,但他們的確不清楚質量是否在決定恒星殘骸能否變成磁星或普通死亡恒星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最近,斯必澤空間望遠鏡在11000光年之外的仙后座A超新星遺骸中發現了大量宇宙塵埃,相當于1萬個地球質量。兩個月前,斯必澤空間望遠鏡發現從超大質量的黑洞“吹”出來的“風”中剛剛形成不久的塵埃。天文學家相信,超新星和類星體造成了宇宙塵埃,宇宙塵埃幫助形成早期恒星。冷卻過程中的塵埃是形成以氣體為主的恒星的基本物質。美國航宇局斯必澤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在加州理工學院使用望遠鏡分析了來自超新星的紅外線,并構建了宇宙塵埃的地圖,以決定它的數量和成分。

俗稱煙火星系的NGC 6946是我們銀河系的近鄰之一,位于 距離我們1000萬光年的仙王座方向。這張圖片是由紅外線的斯必澤空間望遠鏡進行的“斯必澤紅外線鄰近星系巡天”計劃(簡稱SINGS)拍攝的,發出紅色光芒的地方是星系中新星誕生的活躍區,而藍色的星點則是剛巧在視線范圍內我們銀河系內的星。

通過斯必澤空間望遠鏡和其他地面望遠鏡,科學家重新認識了這顆26000光年外、位于銀河系灰塵中心的恒星——“牡丹星云恒星”(Peony nebula star)。研究結果表明,它發出的光線量相當于320萬個太陽。 到目前為止,銀河系最亮恒星的桂冠戴在7500光年外的一顆名為Eta Carina的恒星頭上,而它的發光功率相當驚人,為470萬個太陽。不過,研究人員認為,對于這些極熱的恒星而言,要精確確定它們的亮度和光度很難,因此,隨著測量精度的提高,牡丹星云恒星和Eta Carina有可能擁有相似的發光量。值得一提的是,宇宙中最明亮的恒星往往也是最重的。天文學家估計,牡丹星云恒星在其誕生之初,質量大約為太陽的150至200倍。這一質量的恒星比較罕見,也困擾著天文學家。因為根據理論預測,如果一個恒星誕生時過重,它將無法自我維持,必定會分裂成兩個或者多個恒星。由于在該恒星的周圍發現了灰塵和氣體云,看上去很像牡丹花,研究人員就將其稱為牡丹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