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和平發展是中國的大戰略,但和平發展不是和平理想主義,不斷發展的國家利益需要強大的軍事實力來保障,文章從這一論點出發,對我國軍費的合理規模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軍費投入質量效益的對策。
關鍵詞:和平發展 國家利益 軍費規模 軍費結構
中圖分類號:E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11-046-02
中國正以一個崛起的大國形象出現在世界的舞臺上。伴隨著中國發展的進程,我們所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世界各國對中國的崛起越來越關注,各種不同的聲音也不絕于耳。縱觀世界近代歷史,大國的崛起往往伴隨著侵略、擴張和爭霸,然而中國的崛起不能再重走這樣一條道路。如果我們定義的崛起只是大國爭霸,只是為了國際權力轉移,只是為中華民族近代史上的國恥家仇“雪恨”,那么,在當今時代,這樣的崛起必然會遭到“中國威脅論”的反對。這樣的崛起即使開局順利,到頭來,也極有可能以失敗告終。
一、新形勢下我國國家發展戰略解讀
1.和平發展政策的提出。2005年12月22日,《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發表,表明了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和意志,著眼于國際上對中國發展關注的重點領域,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方針內容和政策措施,是對我國國際戰略和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概括,意義重大。把和平發展作為制定中國國家戰略的一個重要概念,它表明中國領導層正在嚴肅關切中國崛起的外在影響。過去我國關注更多的是如何發展的問題,而對發展的外部性并未予以足夠重視。與其讓中國迅猛發展引致的“中國威脅論”和“中國崩潰論”在國際上橫生是非,不如由我們自己抓住話語權,去闡釋中國將用一種什么樣的態度、方式去發展,中國的發展到底會給世界帶來怎樣的變化。
2.和平發展政策的分析與解讀。西方近代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曾說過:“一方絕對忍受就不成為戰爭。”但中國的不斷發展恰是一個越來越不屈服的過程。我們搞和平發展,目標是實現綜合國力的最大化。實質就是一個包括經濟利益、政治利益、軍事利益等在內的國家利益不斷實現、積累和擴展的過程。因此要保和平、求安全并不難,難的是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保持和平,并利用和平的環境來實現更大的發展。我們的目標是實現發展,和平是方式與手段;但同時不斷的發展和強大又有利于創造和平的環境,從而促進更大的發展。因此,和平與發展二者互為條件,互為因果,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我們要做到的正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保持和平與在和平的環境中實現發展。
二、和平發展政策背景下的軍事戰略需求分析
和平發展不是和平理想主義,我們反對在國際事務中搞實力政策,但我們自己必須有實力。無實力而乞和平,則和平危;有實力而保和平,則和平存。軍事是為國家利益服務的,是經濟利益、政治利益等其他利益得以實現和發揮作用的保障。《孫子兵法》開宗明義:“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就是把國家生死存亡的根本利益作為戰略思維的起點與歸宿。克勞塞維茨也說過,戰略是為政治服務的,而所謂政治無非是國家利益的總代表。國家利益是軍事戰略的最高準則,任何戰略思想與戰略方案的提出都是為國家利益服務的。
1.提高軍事實力是實現和平發展的基礎和內在要求。我國古代歷史中經濟發達的中原地區,多次受到經濟落后但軍事實力強大的北方民族的侵入。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約占世界的1/3,可算是經濟大國,但清政府還是被英國的堅船利炮打開了國門。美國在1870~1913的40多年間一直保持8%的年均經濟增長,至1913年已成為第一經濟大國,但其防務負擔一直維持在低水平,這使得美國的海軍軍力在1914年以前,與英國皇家海軍相比,微不足道。美國的這種國家發展戰略,使得美國盡管成為一個大國,但它并不是大國體系中的組成部分,直到一戰爆發前,乃至一戰結束后的一段時期內,美國仍是一個站在大國體系邊緣的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并不大。80年代的日本已經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其國民生產總值占美國的60%~70%,但它卻需要美國為其提供安全保障,被稱為“跛足巨人”。當時的蘇聯國民生產總值只相當于美國的40%,但是蘇聯卻是具有足以抗衡美國的綜合實力的超級大國。古今中外的例子告訴我們,軍事利益是國家利益構成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國家綜合實力的提高本身就應包括軍事實力的提高。軍事實力的提高是國家綜合國力提高的標志之一,是實現和平發展的標志之一,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就不能稱之為實現了和平發展。
2.提高軍事實力是實現和平發展的關鍵和安全保障。我們堅持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力求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國家利益必然隨之向外延伸。我們對海外能源、資源以及市場的需求和依賴程度逐年上升,保障經濟安全的任務更加繁重。保持正常的對外經濟交往和聯系,維護能源、資源供應和運輸通道的安全,保護公民和海外華人的正當權益,妥善處理同其他國家在資金、技術、市場等方面的分歧,都事關國家發展的全局。國家利益的維護當然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如利用政治外交活動、經濟交往手段等。但在維護國家利益的方式和手段中,軍事力量始終發揮著基礎性、全局性和長遠性的作用。擁有一支與國家地位相稱、同國家發展利益相適應的軍事力量至關重要。
三、和平發展政策背景下我國軍費投入研究
軍費支出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生產要素,是軍事實力形成的基礎,是軍隊建設的物質基礎,軍費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直接體現著一國的國防政策和軍事實力政策。
1.我國軍費投入歷史數據分析。從《中國統計年鑒2007》和國家統計局網站提供的數據來看,1993年以來我國軍費投入水平一直保持穩步增長,尤其是2000年以來,軍費規模增長有所加快。2007年達到3509.21億元人民幣。從相對規模來看,1993年以來軍費占GDP的比例有所波動,從1993年的1.57%下降到1996年的1.01%,此后這一比例逐年小幅攀升,2002年達到1.42%,接著又有所下降,2005年為1.34%,2006年起又開始上升。從增長速度來看,從1993年到2005年間,軍費開支增長率雖有波動,但幅度不大。除在1994年達到29%外,和2006年達到22%外,其余年份均在11%~19%之間,且大都集中在15%左右。
我國軍費占GDP比例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最高值為2002年和2007年的1.42%。雖然1993年以來我國軍費開支增速均高于GDP增速,但高出的幅度并不大,這也是導致軍費開支占GDP比例長期過低的原因。按照這種發展趨勢,軍費開支占GDP的比重將很難在較短時期內達到較為合理的水平。這種軍費投入水平所生產出的軍事實力距離走和平發展道路的需要還存在較大差距,無法為維護國家利益提供堅強的安全保障,也無法形成有效的戰略威懾能力。因此,除了進一步加大軍費投入總量之外,在現階段,我們必須在提高軍費投入的質量效益上下功夫。
2.提高軍費投入質量效益的方式。
(1)盤活存量資產,充分發揮現有資源效益。軍費存量資源是軍事建設過程中以相對固定的物質形式積累起來的變量。要盤活軍費存量資源應做好以下方面:第一要克服重流量輕存量的思想。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長期處于和平環境,我軍的物資、器材采購,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庫存積壓,形成了不可小視的無效存量,這就要求我們采取回收、再加工或變現等形式對其加以利用。第二,在制定預算時充分考慮存量資產數量,建立健全資產編配標準。資產標準不應是單獨的、孤立的指標,而應是綜合的、全面的指標,內容上應包括資產形成率、增長率、增值率、使用效率等相對數指標。第三,降低和消化軍費沉淀成本。應注重提高軍費投入決策的科學性,可以考慮引入項目不可行性論證機制,同時要適應軍費投入慣性要求穩定投向投量,并對軍隊結構調整實行前瞻性預測,減少無效的投入。
(2)優化軍費分配結構。軍費結構問題實際是軍事經濟資源在軍事經濟內部的配置比例關系,合理的軍事經濟結構可以發揮軍事經濟的整體效益,這是一種綜合的配置效益。軍費規模每年按一定比例增長擴大了軍費結構優化的空間,同時軍費規模增長也需要軍費結構優化來約束。
第一,提高軍費有機構成。在軍費總量不足的現實條件面前,要在武器裝備的研制生產方面加大經費投入力度,選擇并明確技術和武器裝備發展的重點,把有限的經費投入到能夠“決勝”的關鍵環節中去。通過軍費投向的調整,還可以帶動技術裝備研發上的結構性調整,從而促進軍事效益的整體提高。第二,優化軍費分配的軍兵種結構。從世界近期幾場局部戰爭實踐和軍備的發展趨勢看,海、空軍等高技術軍兵種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目前我軍技術軍兵種的實力還比較薄弱,要改變這種落后的局面,就必須在軍費總額中適度增加高技術軍兵種的經費投入比重。同時為了保護我國海外經濟利益和海上運輸線路的安全,也需要在軍費投入中向海空軍傾斜,尤其是增加海軍經費投入比例,提高海軍遠洋護航和作戰能力。第三,近年來,國際恐怖主義勢力、民族分裂勢力頻頻制造事端,這些原本潛在的威脅正呈現出加速發展的勢頭。我國國家安全面臨的威脅是多方向、多層次的,我軍今后有可能被迫同時在多個戰略方向實施作戰。我們在軍費投向上還必須考慮各種復雜情況,兼顧西南、西北等戰略方向的需求。
(3)優化國防科技工業資源配置,提高軍工企業效率。第一,積極落實《武器裝備生產科研許可實施辦法》和《國防科技工業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加大從民用企業采購武器裝備零部件的種類和數量。國家應建立信息發布制度,對民用單位參與軍品科研生產進行積極引導,改革完善軍用物資的標準體系,逐步建立統一的軍民通用物資質量標準體系。國家可以通過政策優惠、財政傾斜支持獲得軍品生產項目的民用企業,緩解了軍費總體投入不足的矛盾。第二,鼓勵軍工企業參與民用市場競爭,比如核電設施的建設,衛星的商業發射等等,實現經濟效益的提高和技術進步的雙重收益。參與市場競爭有利于提高企業的技術水準,提高企業收入,增加其改進技術所必須的資金,形成不斷創新發展的良性循環。同時,軍工企業進入民用品市場有利于充分發揮企業生產能力。這種生產能力的優化既有空間上的優化也有時間上的優化:進行民用品生產有利于在地方上發揮軍工企業的專業技術優勢,這是空間優化;在軍事訂購少時進行民品生產有助于降低軍工企業資產閑置率,從而降低企業總的生產成本,這是時間上的優化。
參考文獻:
1.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戰爭論(上卷).解放軍出版社,1964
2.李際均.軍事戰略思維.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作者單位:趙梅,93271部隊財務科 遼寧沈陽 110000;何洪偉,93033部隊后勤部 遼寧沈陽 110000)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