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參與國際轉移產業要有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特別是產業轉移所帶來的相對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不能忽視國際產業轉移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產業級差、技術級差的固定化或者擴大化,以致陷入比較優勢陷阱。更為重要的是加劇原有結構的偏差,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帶來產業受讓國的產業安全甚至國家經濟安全的問題,帶來外資企業和民族企業的矛盾和沖突。
關鍵詞:產業轉移 產業結構 建議
中圖分類號:F27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11-050-02
20世紀下半葉以來,已經發生了幾次國際范圍內的產業轉移和傳遞浪潮。從日本的產業輸出特點和我國的產業受讓特點來看,國際產業轉移不僅有利于產業輸出國產業結構優化,同時也有利于產業受讓國的產業結構調整,但是其負面影響對于產業受讓國不容忽視。
從產業輸出國的角度來看,每一次的產業輸出都伴隨著本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產業輸出國的結構調整已經成為國際產業轉移的主導力量,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際產業轉移有擴大化的趨勢,國際產業轉移越來越取決于跨國公司全球化戰略,跨國公司的“價值鏈拆分”和“產業空間分割”,使得制造業的某些環節或區段成為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產業轉移不僅促進了產業輸出國傳統產業的改造,同時也促進了新興產業的發展。從國際產業所導致的“產業空心化”來分析,美國在上世紀50~60年代進行大規模的產業對外轉移,在其國內也有學者提出將導致美國的“產業空心化”,現在這種情況在日本也同樣存在。現實的結果顯示產業的對外轉移并不是導致日本經濟發展停滯甚至倒退的根本原因,相反,產業的對外轉移有助于日本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
從產業受讓國的角度看,產業的受讓有助于本國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特別是產業轉移所帶來的相對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對本國的產業發展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產業的承接對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不僅體現為結構的調整和優化,而且還體現為資本形成、促進貿易、就業擴大等方面。同時,國際產業轉移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不僅表現為產業級差、技術級差的固定化或者擴大化,以致陷入比較優勢陷阱。更為重要的是加劇原有結構的偏差,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帶來產業受讓國的產業安全乃至國家經濟安全的問題,帶來外資企業和民族企業的矛盾和沖突。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發展趨緩的背景下,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國力也躍居世界前列,實踐證明我國對外開放政策是完全正確的。其中,吸引外資作為對外開放政策的主要內容之一,在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以及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良好的經濟前景和國內巨大的市場吸引了大批的國外資本來中國投資,“入世”不僅為跨國公司進入中國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更是作為中國政府堅定不移地發展市場經濟、與世界經濟接軌的一個莊嚴承諾,大大激發了國外公司進入中國的熱情,與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總額銳減趨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2003年,我國實際吸引外資總額535億美元,成為全球外資首選地。各跨國公司紛紛加大了對中國的投資力度,不僅在數量上不斷取得突破,而且投資的質量也顯著提高,不少跨國公司紛紛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和地區總部,中國子公司在其全球管理體系上的地位不斷提高。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使得中國在與跨國公司的談判中較以前占有更大的主動,這樣也意味著我國在引進外資過程中有著更多的選擇余地,使我國利用國際產業轉移來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成為可能。
盡管經過了30年對外開放的發展,中國一直期待擁有較高技術水平的跨國公司能夠成為對華進行產業轉移的主體遠未達到,而是與大陸有著相當技術水平的海外華人資本占有很高的比重,而且我國所承接的產業大都是二次產業,加劇了我國產業結構不平衡。從這一角度看,為了抓住國際產業轉移所帶來的機會,中國必須根據國際產業轉移格局的變化與進展,制定適宜的政策措施,以加大產業轉移在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中的正面影響,屏蔽或減少產業轉移所帶來負面影響。
第一,從我國的要素結構和產業結構多元化的現實出發,多渠道、多方式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抓住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機遇,提升我國的產業結構。以北美、日本和歐盟為主體的發達國家是當今國際直接投資的主導力量,其對外直接投資不僅規模大,而且技術含量高,但是卻沒有成為對我國產業轉移的主導力量。吸引來自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特別是提高外資利用的質量和效益方面,無疑具有重要意義。發達國家的投資者,特別是具有較高技術水平的投資項目,對投資環境要求很高,除了一般的區位優勢外,它們還要求東道國具備一定的創造性資產,因此,我們必須在投資環境的改善上下功夫。除了繼續發揮原有的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和市場規模優勢外,要努力提供與發達國家相適應的技術和人才環境。也就是要在國內附加值較高的產業和生產環節逐步積累比較優勢,增強吸引美、日、歐直接投資的能力。
第二,順應國際產業轉移的潮流,積極引導外資導向,進一步優化產業轉移和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我國的外資來源結構、投向的地域結構以及產業結構都存在失衡的情況,影響了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即使在沿海比較發達地區的產業結構也難以適應新的國際經濟發展趨勢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積極引導外資導向,有目標地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具體來講:
(1)引導外商加大對第一、三產業的轉移和投資力度,相對降低對工業的投資比重。就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所受讓的產業轉移和國際直接投資來說,第一產業吸收外資的比重大體穩定在20%左右,第二產業比重由1975年的55.9%下降為1990年的48.6%,而第三產業的外資比重則由23.5%上升為29,5%。從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中第三產業的外國直接投資增長率大幅度高于第二產業,第一產業的外資增長率也略高于第二產業,其中工業或制造業的外資比重和相對增長率都明顯降低。因此,應當引導外商投資更多地進入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以加強農業的發展水平特別是科技水平,促進第三產業的較快發展和生產率水平的較快提高,相應地降低對工業的投資比重,以適應和有利于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推進。
(2)引導外商增加對重加工業的轉移和投資,相應地減少對消費品工業的轉移和投資。目前外商對我國工業的實際投資中,大概有近60%分布在消費品工業,在重工業的投資比重只有40%多一些。我國消費品工業的產品相對過剩和生產能力閑置比重工業更加突出,“十一五”期間工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方向是適度重型化,加強重加工業尤其是裝備工業,相應控制消費品工業的投資規模和增長速度。因此,需要引導外商對工業的投資更多地轉向重加工業尤其是裝備工業部門,相應地減少對消費品工業的投資比重。
(3)引導外商投資更多地流向一些薄弱的第三產業部門。外商對我國第三產業的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房地產業、社會服務業以及商業等部門,而對衛生體育、社會福利業、科研和綜合技術服務業以及教育和文化藝術等部門,目前外商投資仍較少,所占比重很低。這些屬于較高層次的服務業部門,在我國的發展水平明顯較低。同時,由于在這些部門中國內的非國有經濟也很少進入,國有經濟的壟斷地位甚至“一統天下”沒有根本改變,行業中經營效率差,相對生產率低。“十一五”期間我國需要加快這些行業的發展并提高其經營管理水平,這既關系到國內需求的擴大,也關系到其他產業發展水平的提高,如金融保險、科研服務、綜合技術服務、教育等部門,就直接影響著其他行業的有效運行和發展。隨著我國加入WTO,對外開放程度提高,應當有步驟地引導外商增加對這些行業的轉移和投資,以促進這些行業的發展和經營效率的改善。
第三,進一步完善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和外商直接投資的地區布局,逐步改變國際直接投資“東重西輕”的格局,校正外商投資流向,實現東、中、西部地區利用外資的均衡發展。實現地區經濟均衡協調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之一,所以引進外資來改造我國地方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態也具有重要意義。東部沿海地區利用外資已經過了20多年的發展,在吸引國外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投資方面優勢比較突出。所以今后要繼續發揮東部地區對外開放、利用外資的優勢,支持東部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地域經濟發展很不平衡。中西部還比較落后,改善中西部地區的投資環境,積極引導和鼓勵外資向中西部,發展中西部的經濟,提升中西部經濟產業結構,也是我國經濟實現均衡發展的重要工作。2003年黨中央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是繼實施沿海發展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后的又一重大戰略決策,這必將為東北引進外資和積極承接國內和國際產業轉移帶來新的發展。
第四,大力發展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以充分發揮其對我國產業結構優化的促進作用。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在某些領域已經接近或處于世界先進水平。但是,我國科技的商品化、產業化程度很低。按照產業提升的目標,我國應該大力發展對發達國家技術密集型產業、特別是那些高新技術含量大、產品附加值高的產業投資。例如,通過直接投資于發達國家的科研機構和技術開發企業,購并具有較高科技水平的公司,或者與之合資建廠、興辦企業等手段,一方面,利用交叉轉讓、聯合研究開發項目等形式,獲取最新的高科技;另一方面,通過技術密集型國際生產體系的建立,使之形成對我國國內產業結構高度化的直接牽引,從國際生產的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高度化。
第五,完善環境和生態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提高環境標準,充分利用國際協定中有關于保護環境的規定,并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促使發達國家進一步限制污染的轉移。
參考文獻:
1.[美]阿瑟·劉易斯.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商務印書館,1984
2.[日]小島清.對外貿易論.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
3.李耀新.生產要素密集型產業論.中國計劃出版社,1995
4.周宗安.中國企業集團國際化經營問題研究.財經問題研究,1999(10)
5.盧根鑫.國際產業轉移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6.周起業,劉再興等.區域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7.劉世錦.產業集聚及其對經濟發展的意義.經濟學動態,2003(8)
8.蘇東水主編.產業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廣東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廣東湛江 524025)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