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5年我國的鋼鐵行業被迫接受國際鐵礦石價格上漲71.5%。而我國是世界第一大鐵礦石進口國。這種貿易大國,定價小國的局面是怎么形成的。文章探討了這種情況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對我國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定價權 鐵礦石談判 相關理論
中圖分類號:F74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11-058-02
目前,人們對國際定價權的解釋各有不同。從市場均衡角度來看, 中國在進口過程中應當選擇消費者剩余最大化作為目標, 而符合這一目標的定價則為理想價格。所謂國際定價權, 就是指中國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有能力可以使進口重要資源性商品的價格接近上述理想價格。
一、我國在鐵礦石進口中定價權的缺失
作為目前世界第一大鐵礦石進口國,中國50%的鐵礦石依賴進口。2005年中國進口鐵礦石2.75億噸,占鐵礦石國際海運貿易量的43%。
但是眾所周知,2005年我國鋼鐵業被迫接受國際鐵礦石價格上漲71.5%。自2005年年底開始的國際鐵礦石新財年合同價格談判,歷經三輪都“無果而終”,第四輪談判于2006年3月28日正式展開。在4月1日這個國際鐵礦石長期合約年度價格執行的新財年關口,合同新價依然“難產”。最近,印度鋼鐵業代表又提出將每年鐵礦石出口量限制在9000萬噸以內的要求,并建議政府逐步減少出口量,以保存國內鋼鐵生產的原材料。中國鋼鐵企業被迫應戰,尋找各種出路來應對變化。可以看出中國在鐵礦石的定價權方面權力的缺失,中國只能被迫接受國外各種不合理政策和價格,而不能對其定價產生實質性影響。
二、定價權相關理論研究綜述
關于我國鐵礦石定價權的研究主要是有國內學者來進行的,下面筆者對一些典型的文獻進行介紹和總結。
陳琳(2006)分析了鐵礦石漲價的各方因素和買方要求降價的壓力,詳細提出中國今后掌握有效定價權需要采取的措施,并率先結合博弈論剖析鐵礦石2006年價格談判的失策之處,指出中國與礦業巨頭之間是“雙向依賴”,談判作為“雙向依賴間的博弈”,旨在尋找“雙向合理性”,追求長期穩定的貿易合作關系。白明(2006)依據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翰·納什的思路,單一買家和單一賣家之間議價的最佳原則應當是在雙方都能夠接受的前提下尋求總體利益的最大化,以至于任何一方單獨改變定價都會使對方利益受損。因此,中國在參與鐵礦石談判時,應尋求最大的納什積,并在這一模型基礎上,對如何在未來議價過程中尋找最大納什積,提出一系列解決辦法。何新貌(2007)認為,定價權是指在既定的交易規則和買賣雙方都有“權利”的前提下,與完全市場上由供求關系自發調節決定的價格相比,供求雙方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更有利于自己的交易價格。王名宇(2007)從對日本鐵礦石的戰略分析入手,分析研究為什么同樣作為鐵礦石需求大國的日本,面臨國際鐵礦石價格的上漲會顯得相當從容。并從中提出其中可以借鑒的寶貴經驗,指出要學習日本,合理控制鐵礦石資源以及多元化的開發礦業項目。唐衍偉、王逢寶、張晨宏(2006)、汝小潔由等(2005)都認為,在國際經濟貿易中,所謂大宗商品定價權,就是由誰來確定大宗商品進出口貿易的交易價格。大宗商品國際貿易的定價機制與定價權緊密相關,其內容包括大宗貿易中潛在的或普遍認可的定價規則和貿易雙方所確定的或參考的基準價格兩個方而。在大多數的大宗貿易中,買賣雙方在簽訂買賣合同時,一般都是在確定雙方認可的商品基準價格或權威價格后,根據一定的升貼水幅度確定商品最終交易價格。王海軍(2007)認為我國的鐵礦石對外依存度超過50%,國際市場價格波動對國內鋼鐵市場造成重要影響,加強鐵礦石戰略儲備,制定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的礦石資源規劃,是礦產資源管理參與宏觀調控的一條重要途徑。
以上學者的觀點,有從寡頭商品市場入手通過建立博弈模型來研究買賣雙方定價行為,分析定價機制;有從資本市場入手,重點考察發展期貨市場對定價的影響;也有主張引入國外先進的資源開發和戰略儲備制度,增強我國抵抗價格波動能力。
三、我國鐵礦石定價權缺失原因分析
我們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分析。
1.外國出口商。根據2002~2005年《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中相關數據資料顯示:澳大利亞、巴西、印度和南非等出口國主宰著全球鐵礦石貿易。以2005年為例,澳大利亞和巴西兩國總出口約占全球海運貿易量的70%以上。由于國際鐵礦石經過了一系列兼并和重組后,全球三巨頭(澳大利亞的必和必拓公司、力拓公司以及巴西的淡水河谷公司)聯手壟斷世界鐵礦石市場的局面已基本形成。三大出口商為了獲得高額利潤,組成同盟,共同制定高價,導致了鐵礦石價格的升高,使得我國在定價方面處于劣勢。
2.本國進口商。首先,我國鋼鐵集中度偏低,前15家鋼鐵企業鋼產量僅為全國鋼產量的55%,鋼鐵企業數量多達760家以上,幾乎所有鋼鐵企業都利用進口礦。由于每個鋼鐵企業出于各自的利益,而且貿易商與鋼鐵企業之間存在利益沖突,很難形成統一對外的合力。從而造成了我國在定價權博弈中的劣勢。雖然國內企業數量眾多,但一般規模較小,在缺乏行業協會協調、指導的情況下,國內企業以“散兵游勇”的方式和國外巨頭進行價格談判,無法形成合力,從而不能在談判中獲取相應的話語權;更有甚者,一些企業相互抬價, 人為炒高鐵礦石的價格。其次,我國目前實行的鐵礦石價系的兩重定價體系中,只有寶鋼等大型鋼廠有能力與澳大利亞和巴西鐵礦石企業簽訂長期協議,價格在40美元/噸以下。而更多的小鋼鐵廠只能零買印度礦石,接受高出澳大利亞和巴西礦石近一倍的價格。
3.外國進口商。日本是世界上另一大鐵礦石進口商,日本是鐵礦石凈進口國,總消費量1.2~1.3億噸。我國在鐵礦石談判中喪失定價權,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和世界三大鐵礦石公司秘密協定漲價,企圖擠垮中國日益壯大的鋼鐵業。
4.本國環境。我國還沒有完全成熟的期貨市場。我國的期貨市場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取得巨大的進步,但與美國發達的期貨市場不可同日而語(目前我國僅有10個交易品種,而美國有348個)。目前我國期貨市場還處于封閉狀態, 外國投資者的缺位使得我國期貨價格不能很好地與國際期貨價格產生聯動,而只能成為西方國際期貨價格的一個“影子”。同時我國國內生產企業通過期貨交易套期保值的還不多,市場交易量還很小,也缺乏大型基金的參與。我國期貨市場交易、市場開放度、市場參與者有限等都使我國難以成為國際定價中心,從而喪失國際定價權。
5.國際環境。(1)投機因素。由于國際社會對游資進行了嚴格防范和約束,相當多的對沖資金開始轉向國際期貨市場,利用當前經濟全球化、金融一體化,特別是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桿效應,在全球范圍內的商品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進行對沖交易,謀取超額利潤。投機因素是造成鐵礦石價格上漲的原因之一,從而使得我國只能遭受價格上漲所帶來的損失。一些國際機構和基金紛紛對我國的需求做出預測,有的夸大我國在鋼材、石油、鐵礦石的需求,導致國際期貨市場的價格上漲。國際投機商對我國廠商的購買契機拿捏得很準,每當我國廠商即將進入國際市場的時候,大宗商品的價格就被國際炒家炒高了。另外,鐵礦石交易市場混亂:一些國際供礦方為牟取暴利,對中國出口鐵礦石采取現貨交易甚至是招標出售的特殊方式,致使鐵礦石離岸價超過長期合同價格最高達100%以上。(2)匯率因素。由于受到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的影響,造成了價格的上漲。
四、關于我國應采取的對策與建議
針對以上的原因,筆者建議應采取如下對策:
1.針對外國出口商。對我國的對策和建議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與上游資源供應商簽訂長期供貨協議是一種有效控制價格的手段。這能使國際鐵礦石生產商放心實施鐵礦石增產計劃,既保證中國量的供應,也可以把價格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
2.針對本國進口商。盡快提高中國鋼鐵行業的產業集中度,是應對漲價,提高話語權的主要舉措。雖然中國是世界鋼鐵大國,但還不是世界鋼鐵強國,與世界各鋼鐵強國相比,中國鋼鐵行業的產業集中度較低。由于產業集中度低,從而導致了中國鋼鐵產品結構不合理、產品檔次和質量較低、資源消耗較高等方面的問題,同時在原材料的采購和產品銷售方面與上下游的談判能力較弱。提高中國鋼鐵行業產業集中度,只有大力實施國內鋼鐵企業的兼并和重組,加快淘汰落后的生產能力,才能打造大型的鋼鐵公司,確立鋼鐵強國的地位,發揮規模經濟和協同效應,提高鋼鐵企業的競爭力,才是增強未來鐵礦石的談判實力,提高話語權的主要舉措。
3.針對外國進口商。與日本合作,結成價格談判聯盟。過去幾年里,日本憑借自身的財力接受鐵礦石漲價,企圖擠垮中國。而現在情況是,中國鋼鐵企業在整合中得到升級和發展,而日本的鋼鐵企業難以繼續承受價格高漲。這個時候正是可以跟日本談判、結成價格談判聯盟的時機。有分析師認為,曠日持久的談判對鋼鐵企業并未造成實質影響,一旦中日聯手,談判勝算將很大。
4.針對本國環境。首先,在中國對鐵礦石需求仍然強勁的情況下為使國內企業免受更大損失,中國鋼鐵企業應充分利用國內現有資源,積極進行技術改造,通過內部挖潛來緩解一定的鐵礦石需求壓力。具體來說就是以自有礦山為依托,積極開發冀東及鞍山、本溪地區鐵礦資源。其次,建立和完善我國的期貨市場,逐步形成“國際定價中心”,建立我國的“國際定價中心”是影響國際市場價格的有力的要素之一。我國期貨市場仍然尚未成熟,品種較少,今后應進一步發展壯大。
5.針對外國環境。加強外匯儲備的作用。可將我國部分外匯儲備直接投資國外企業和置換戰略物資儲備。這樣既可以消化部分外匯儲備,減輕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和通貨膨脹壓力,又可以緩解資源緊張問題。
6.中國應該勇于借鑒日本的經驗。與中國不同,幾乎100%依賴進口鐵礦的日本在2005年71.5%的漲價中幾乎毫發無損,其制勝法寶是日本擁有大量的海外鐵礦石資源。例如,在巴西的鐵礦中,新日鐵占有很大股份;而在整個澳大利亞礦區里,到處可以看見新日鐵、三井、住友、伊藤忠這些日本公司的名字,他們已經在逐步控制鋼鐵業的上游產業。雖然漲價也使日本的鋼鐵企業利潤受損,但上游利潤卻可以彌補鋼鐵企業的損失。而且,目前除三大礦業巨頭之外,大量新興礦業企業都有很強的投資熱情,并在邀請中國企業參與。為此,國家有關部門應利用這一時機,大力支持國內資本投向全球這些新興礦山,控制這部分資源,形成戰略構架,以制衡三大礦業巨頭的影響力。
綜上所述,在中國還沒有話語權前,中國狙擊鐵礦石價格的難度較大。因此,中國政府和企業應該聯手來解決這些問題,而不要將問題施加給單獨的一方。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和金融日益融合的開放環境中,統籌利用國內外一切資源,采取積極有效措施,穩步拓展我國對原材料國際定價權的影響力及控制力。
參考文獻:
1.謝理.世界鐵礦石的供求格局和市場分析[J].金屬礦山,2003(2)
2.張典波.世界鐵礦石資源情況及中國鐵礦石供需態勢[J].中國冶金,2004(6)
3.邱光君等.2005/2006年度世界鐵礦石市場預測[J].冶金管理,2004(12)
4.司曉悅.我國鐵礦石進口的戰略和對策[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9)
5.李欣欣.中國應參與國際價格對話[J].瞭望,2004(25)
6.白明.從進口原油、鐵礦石和銅的貿易看中國如何取得國際定價權[J].中國物價,2006(3)
7.袁濤.對中國在國際鐵礦石貿易中應對漲價提高話語權的幾點思考[J].國際貿易,2006(9)
8.丁泉.關于“國際定價權”缺失引發的思考[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1)
9.陳琳.從國際鐵礦石談判看怎樣正確對待漲價[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06(8)
10.趙學彬,劉艷敏,劉煌.論世界化石能源定價權及價格變化趨勢[J].煤炭經濟研究,2006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國際工商與管理學院 上海 200444)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