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關于財政分權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文獻主要以Barro的內生經濟增長模型,以及Davoodi和Zou在Barro模型基礎上得到的多級政府支出內生經濟增長模型為基礎。這些理論模型雖然精確刻畫了財政分權和經濟增長之間的函數關系,但是以此為基礎構建的實證研究模型卻存在兩個缺陷:首先,只能從財政支出角度描述財政分權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其次,不能反映財政分權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過程。文章從財政職能角度入手,將財政分權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過程分為資源配置效應和制度環境效應,并分別將其通過財政支出分權和財政收入分權來反映。這樣就建立了財政分權對經濟增長影響的二維實證研究模型,解決了文獻中實證研究模型理論基礎的兩個缺陷,并在此基礎上實證研究了中國財政分權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關鍵詞:財政分權 經濟增長 二維作用機制 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F81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11-075-02
一直以來財政分權研究的目標主要是資源分配的效率,財政的平衡性以及宏觀經濟的穩定性,經濟增長并不是傳統財政分權理論研究的目標。但是從20世紀80年代起,許多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國家開始進行市場經濟改革,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財政分權改革,增加地方政府的財政獨立性,調動了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使得改革后經濟得到快速增長。這些國家的表現使得人們開始關心財政分權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探討財政分權是否促進了經濟增長。
一、財政分權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兩個途徑
公共經濟學將政府財政的職能看成: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經濟穩定這三大項(Musgrave)。財政分權的基本經濟含義是公共資源在不同層次的公共部門中的配置,通過配給低層次政府更多的公共資源,由較底層的政府提供地方公共產品,能提高公共產品供給效率。
1.資源配置效應。根據經濟增長的結構主義觀點,在預見力不足和生產要素流動有限制的條件下,資源配置很可能是非均衡的,通過外界干預使生產要素從生產率較低的部門流向生產率較高的部門,能夠加速經濟增長。這種效應在私人部門的存在,已經成為一個共識。如果公共部門也是社會生產的重要部門,其結構轉變很可能也有類似的作用,即如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效率存在差異,那么將公共資源在兩個部門內進行重新分配必然可以提高公共支出效率,效率提高必然進一步動態化為經濟增長(Oates),這與傳統公共經濟理論對財政分權的看法是一致的。這個過程即財政分權的資源配置效應,財政分權通過資源在公共部門內部配置的變化作用于公共部門的生產效率,影響公共部門的產出,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產出,作用于經濟增長。這是財政分權對經濟增長作用的直接途徑,是財政分權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方面。
2.制度環境效應。根據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承認政府與私人部門間存在依存關系,改變了公共部門結構,影響到公共部門的行為,私人部門的行為也會隨之變化,使社會總產出受到影響。例如,在亞當·斯密看來公共部門應該是私人部門發展的“守夜人”,而凱恩斯則賦予了公共部門直接參與宏觀經濟調節的角色。總的來說,對于公共部門是私人部門發展的重要制度環境因素,是無可置疑的。因此,由于財政分權重新劃分了政府職能并加以相應的約束,必然對不同層次政府的行為產生影響,從而使私人部門所處的公共部門環境發生相應變化,私人部門會對這種變化做出反映,影響其產出,進而影響社會總產出水平,對經濟發展和增長產生作用。這個過程即財政分權的制度環境效應,通過改變公共部門內部力量的對比,影響了私人部門所處的外部環境,并進一步影響到經濟增長。這是財政分權對經濟增長的間接途徑,是通過公共部門對私人部門的影響發生作用的。它不要求公共部門對社會經濟生產有直接的作用,只要求承認政府(公共部門)的行為是私人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制度環境因素。
二、財政分權對經濟增長影響的二維實證研究模型
根據財政分權對經濟增長的二維作用機制可知,財政分權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過程分為資源配置效應和制度環境效應。
財政分權的資源配置效應主要是通過財政支出分權的生產性效應作用于經濟增長。首先,將公共部門看作社會生產的一個組成部門,投入為公共支出,產出為公共部門提供的公共服務。然后,由于中央財政支出和地方財政支出在不同的支出方向上具有不同的生產效率,在一些不具有擁擠成本或者具有規模效應且受益范圍覆蓋全國的公共服務上,中央財政支出具有較高的生產效率;反之,在一些受益范圍較小的公共服務上,由于地方偏好的差異,地方財政支出具有較高的生產效率。這樣,財政分權通過資源在公共部門內部配置的變化可以影響公共部門的產出,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產出,作用于經濟增長。因此,在實證研究中可以通過財政支出分權來研究財政分權的資源配置效應。
財政分權的制度環境效應主要是通過財政收入分權的制度性效應作用于經濟增長。財政分權的制度環境效應作用過程比較復雜,不僅涉及到財政分權對政府行為的影響,還涉及到政府行為改變對私人部門的影響以及其經濟績效。目前的理論研究在財政分權會導致地方政府間競爭方面已經達成共識。財政分權引起的政府間競爭主要表現為稅收競爭,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間的縱向稅收競爭,以及不同地方政府間的橫向稅收競爭。通過財政分權,各級政府獲得了一定的稅收權力,通過實施相關的稅收政策以達到提高地區財政收入目的的同時,在客觀上也對經濟增長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在實證研究中可以通過財政收入分權來描述政府間競爭,以及由于政府間競爭而對私人部門的影響,從而可以反映財政分權的制度環境效應。
綜上所述,在實證研究中可以通過財政支出分權和財政收入分權來描繪財政分權對經濟增長的資源配置效應和制度環境效應。
三、中國財政分權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根據上述研究來討論中國財政分權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1.財政分權指標。在傳統財政聯邦主義理論中,一般采用州和聯邦收入或支出的比值來衡量一國的財政分權水平。筆者在此基礎上結合實證研究文獻和中國的國情構建財政分權指標。
首先是對轉移支付進行處理。Akai和Sakata認為,如果中央向地方的轉移支付是有條件的,那么這部分轉移支付應該屬于地方政府掌握的財力,如果中央向地方的轉移支付是無條件的,那么這部分轉移支付應該屬于中央政府掌握的財力。這個原則是十分合理的,但是,由于轉移支付項目眾多,并不容易分類、計算,筆者將按照這個原則進行近似處理。其次是預算外收支的處理。在中國的財政制度中,預算外收支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并且更能反映地方政府的分權狀況,因此,必須包含在財政分權指標中。最后,考慮到各省人口的巨大差異,在計算財政分權指標是應該取人均財政支出水平計算。
2.模型與數據。根據財政分權對經濟增長影響的二維實證研究模型,結合中國的國情,將實證研究模型設定為:Yit=αi+β’DCEXPit+yDCREVit+φ’Xit+δ’Mit+εit
其中,下標it表示相應變量在第某個省份的數據,αi、β’、γ’、φ’和δ’是系數矩陣,εit是擾動項。Yit是人均實際GDP的增長率,DCEXPit是財政支出分權指標,DCREVit是財政收入分權指標。生產函數變量Xit包括勞動增長率和投資增長率,分別用全社會從業人員增長率L、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I來衡量。控制變量Mit包括稅率PT、進出口貿易增長率XM和通貨膨脹率P,分別用各省財政收入占該省GDP的比重、各省進出口貿易額的增長率和各省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增長率來表示。
使用1995~2003年各省的面板數據來檢驗中國財政分權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各年數據均取自每年的《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財政年鑒》。需要說明的是,由于行政區劃調整,1997年重慶從四川分離,成立直轄市,為了保證數據一致性,將重慶和四川合并,使用合并后的總量數據計算上述各增長率數據。同時,由于經濟發展模式的差異,上述數據并不包括我國港澳臺地區。
3.實證結果分析。實證分析分三個步驟進行,第一,解釋變量僅包含財政支出分權和財政收入分權,單獨檢驗財政分權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第二,加入生產函數變量,檢驗包含生產函數變量的情況下,財政分權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第三,分別加入控制變量,檢驗實證研究結果的穩健性。
分析表明,只有個別情況下單位根檢驗不顯著,總體上可以作為穩定時序數據處理。
然后進行Hausman檢驗,在各種情況下實證研究模型都顯著的拒絕了隨機效應模型,因此,使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可以得出,各個模型的擬合優度R2不是很高,這是實證研究經常遇到的問題,但是模型整體的F統計值仍然表明被解釋變量和解釋變量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同時,D.W.統計量逐漸接近2,表明解釋變量不存在自相關。
由實證研究結果可以看出,財政支出分權與經濟增長正相關,財政收入分權與經濟增長負相關,并且在各種情況下均顯著,通過了穩健性檢驗。
這樣的實證檢驗結果表明,目前中國的財政分權對經濟增長有顯著的影響,并且財政支出分權促進了經濟的增長而財政收入分權阻礙了經濟的增長。從財政分權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來看,財政分權的資源配置效應對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公共支出需要在公共部門內部向地方政府傾斜,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更有效率;財政分權的制度環境效應對經濟增長有阻礙作用,即通過財政收入分權形成的地方政府間稅收競爭機制阻礙了私人部門的產出。
實證分析結果顯示的財政分權的制度環境效應與我們的一般看法產生了矛盾,一般認為地方政府間的競爭可以改善私人部門的外部環境,促進經濟的增長,但是我們的實證分析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財政分權的制度環境效應是財政分權對經濟增長影響的間接途徑,這樣其中的作用過程就比較復雜,需要考慮較多的問題;其次,地方政府間的稅收競爭可能產生了“撲向底層”的競爭機制。
實證研究結果不僅從財政支出分權與財政收入分權的二維角度反映了財政分權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還可以分析財政分權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過程,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以往實證研究文獻中存在的缺陷。
參考文獻:
1.Akai,N.and Sakata,M.Fiscal Decentralization Contributes to Economic Growth:Evidence from State-Level Cross-Section Data for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2
2.Barro,Robert J.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
3.Davoodi,Hamid.,Zou,Heng-fu.FiscalDecentralization and Economi
c Growth:A Cross-Country Study.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8
4.Martinez-Vazquez,J.,Mcnab,Robert M.Fiscal Decentraliza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Democratic Governance.Working Paper97-7, International Studies Program,Georgia State University,1997
5.Musgrave,Richard.Theory of Public Finance:A Study in Public Economy.McGraw,New York,1959
6.Oates,W.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ational Tax Journal,1993
7.Prud’Homme,Remy.On the Danger of Decentralization.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8.Zhang,Tao.,Zou,Heng-fu.Fiscal decentralization,public spending,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8
9.沈坤榮,付文林.中國的財政分權制度與地區經濟增長.管理世界, 2005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湖北武漢 430074)(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