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家和各省相繼出臺政策,把培養高端職業技能人才作為戰略發展計劃。文章首先審視國內大學現狀,高端職業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嚴重滯后;接著從發展戰略出發,開發大學技能型人力資源日益重要;最后科學分析和決策,努力建立大學高端職業技能人才培育體系,使技能型人力資源成為重要的人力資本。
關鍵詞:高端職業技能 大學 人力資源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11-125-02
將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作為國家人才計劃戰略已經提出數年,經歷了“招工難”、“技工荒”的窘境后,各地相繼出臺了配套政策,技能型人才日漸得到社會的認可和重視。全國高校技術工人有20多萬人,占員工總數的10%,科學開發如此豐富的人力資源,積極提高人力資本運營效率,既為教學科研服務,也為建設現代大學提供多元人才支撐。
一、審視現狀,高端職業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滯后
高端職業技能人才是為大學發展戰略服務,從事高端技術職業,具備高端知識技能,技藝能力達到較高等級,在一線崗位能解決關鍵技術和操作性難題的復合型人才。大學此類人才主要集中在教學科研試驗、生產實習實訓、后勤保障服務幾個領域、隊伍建設近年來存在一定問題。
1.比例結構失衡。調查部分大學,近80%技術工人為高級工以上等級,技師以上等級比例3%左右,高級技師較為稀罕。普遍學歷低,高中文化補習學歷近70%;無證上崗現象嚴重,60%左右缺少職業資格證。技師以上人才缺乏,高級工存量豐富,結構性問題突出。2000年以后大學基本停止向社會招用事業編制技術工人,工考中年齡是主要因素,導致工齡較長的基本晉升到高級工崗位,要培養成高端職業技能人才任重道遠。根據國家政府對高校人事聘任的要求,高級工以上崗位設置要求比例是25%,其中技師及以上是5%。與經濟結構調整戰略、高等教育發展的規模相比,大學現有的高端職業技能人才結構失衡,尤其是新業行業、高端職業、高端技能人才匱乏。
2.年齡結構老化、專業分布不均。現有高端職業技能人才隊伍平均年齡在45歲左右,年齡結構不合理,今后隊伍的新老交替存在隱患,后備力量難以彌補。晉升高職潛在人員的年齡偏大,甚至臨近退休,年輕的上不來,有的根本不愿從事一線高端職業,高端人才相對集中在少數經濟效益較高的職業,有些急需的職業后繼無人;有些從業人員專業知識單一,多年固定在一個崗位,無法接受新興知識與技能,達不到復合人才的要求,造成創新意識薄弱,削弱競爭實力,無法適應新的崗位。
3.雙重閑置現象突出。有的新興行業、尖端工藝、具備科技含量的高端職業一將難求,無人供職,面臨行業發展困難、工藝失傳、科技貶值的窘境;有的高精設備停機生銹,有的購置到位之日也是塵封之日,包裝完好,購置時只考慮了應付評估、配合學位點申報、使用科研項目經費、解決關系推銷,沒有考慮配備使用人員或是招聘不到使用人員;有的高端職業技能人才閑置,主要存在行業轉型、科研接續困難、實體轉制解散、工藝技術升級、產品更新換代、知識更新不快等原因;還有缺少職業興趣或經組織安排,脫離一線崗位,當上小工頭、小干部、承包經理,造成技能荒廢。
4.用人成本控制不力。長期的預算計劃體制沒有改變,經費是財政撥款,大學對用人成本考慮甚少或者是考慮不到位,生產效率低下。事業編制用工與“非編用工”的“1:4現象”值得警惕,4個事業用工完成的工作任務等同于1個非編用工,4個非編用工的收入等同于1個事業用工,人浮于事現象較為突出,成本得不到有效控制。
5.政策導向偏頗。教學科研是大學的主體,經費安排、人員配備、設備購置、培訓計劃、獎勵措施都是優先考慮,對工勤技能滯后問題甚至不加考慮,頗有大學弱勢群體的味道。學校也有切實的困難,教育經費嚴重不足,人頭費吃緊,教學科研經費缺口嚴重,其他開支無暇顧及,技能培訓只能自籌,使得部分高端職業技能人才無下崗之虞,無高薪之戀,變成“會議上重要、工作中次要、忙起來不要”。
6.人員流動性差。大學的高端職業技能人才長期固守同一崗位,專業適應性差無法流動,事業安逸的懶人體體制造成不愿流動為普遍現象,除非流向非專業帶有領導性質的崗位;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評價方式沒有根本轉變,“重學歷輕能力”、“重知識輕技能”的傾向仍然嚴重;傳統的“輕職業重級別”的二元身份管理模式,割裂了人事管理制度和人才流通體制;大學仍然是“圍墻”體制,高端職業技能人才與市場接軌不力,對人才市場的流動性、價格的靈活性、調節的有效性等反應滯后。
大學高端職業技能人才隊伍的現象不容樂觀,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迫在眉睫,如何理解技能型人力資源開發意義是現實的思考。
二、客觀分析,開發大學技能型人力資源日趨重要
1.增強經濟效益的需要。國家的振興離不開民族工業,民族工業的振興離不開產業工人,高端職業技能人才是振興民族工業的脊梁,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高端職業技能人才是提高生產教學科研設備利用率的推進器,是大學一線技能崗位的骨干,大學的發展是靠“三駕馬車”的合力。
2.貢獻社會效益的需要。組織高端職業技能人才參加各類職業技能比賽、各種技術技藝交流,可以提高大學的知名度。不少高校組織參加全國烹飪大賽,呈現了地方佳肴、展示個人技藝、彰顯了學校實力,使得學校有機會組織參加奧運、世博會及其他國際服務。
3.提升教學科研水平的需要。教學科研試驗,使用高學歷人員成本高,而且學歷高的不愿做,也常常做不好;使用實驗技師,則可以帶動實驗實習良性循環,提高實訓中心的教學水平、實驗能力,節約用人成本。他們從事工作多年,具備高端職業技能,對教學規律理解透徹,對實驗設備性能清楚,對指導學生得心應手。
4.配置人才資源的需要。大學是教學科研、職能管理、后勤服務三線并行,共同發展。缺少高端職業技能人才,教學科研就缺乏強有力的支撐,職能管理的運行效能就無法彰顯,充分的后勤保障功能就大大遜色,生產實體的經濟效益就無法體現。隨著職業衰變周期的縮短,職業技能壽命也在縮短,高等教育發展速度昭示:技能型人才的配置需要不斷調整更新。
5.保護知識產權的需要。高校知識產權涉及面廣,實驗室、科研院所、實習工廠的專利技術、核心工藝、操作技能、生產流程結構都是需要保護的領域。這些知識產權的實現靠代際傳承,傳承是雙刃劍,既可能使工藝技術發揚光大,也可能出現技術外泄、知識外溢、工藝外流,加強高端職業技能人才的管理尤為重要。
6.建設和諧校園的需要。用好高端職業技能人才可以為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用不好或者閑置不用,可能會閑則生非,引發安全隱患,在校外出了問題還得學校出面解決。高端人才有高水平技能、高度責任感,是學習技術業務骨干,授業者也“傳、幫、帶”,包括技術和人員,綜合素質高,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
個人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即將改革技能人才評價制度,試點工作集中在4個方面:職業能力、工作業績、職業道德、理論知識。科學進行人才評價,培育高端職業技能,塑造實踐復合人才,促使人才資源向人力資本轉化,也是大學發展的共識。
三、科學決策,建立高端職業技能人才培育體系
1.制訂科學的人才培育制度。從戰略高度制訂高端職業技能人才培養計劃,結合國家崗位聘任的宏觀要求,合理設置崗位,明確崗位職責,隱去“身份”管理,按崗聘任;拓展技能人才的發展空間,結合實際滿足一線崗位人才的進步訴求,實行政治、技術、社會訴求三結合,給予相應的政治待遇、聘請技術干部、評定技術職稱,給予專利發明方面的經濟效益獎勵。
2.加強高端職業技能培訓。采用“三元制”培訓模式,學校負責理論教育、課程培訓;企業(實習工廠)、實訓中心、實驗室、后勤實體負責實踐培訓,同步教學計劃,聯動考核、考查、考評,細化考核目標體系;強化社會認證制度,持證上崗,延長職業衰變周期。“三元制”強調課程教育的前瞻性理論,科研院所實驗室培育高端職業,實訓中心培養高端技能,生產實體產生新興行業,社會技能鑒定提供周期技能更新,形成技能型人力資源的綜合開發。
3.實行滾動業績制。在細化培訓、聘任、考核、待遇、目標基礎上,重點考查工作業績,政治待遇、技術級別、經濟收入綜合聯動,實行滾動升降級制度,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正激勵和負激勵相結合,能者加薪、庸者降薪、優者優薪。大學不能成為“1:4現象”的溫床,不能提供“徐庶現象”的培養基地,不能讓學校資源成為個人營私發展的價值鏈。磁化大學的引力場作用,用制度管理人、用職業吸引人、用技能培養人、用業績激發人,建立淘汰和退出機制。
4.設置核心技能崗位,競爭上崗。賦予核心技能崗位“金藍領”的含義,突破年齡、學歷、資歷、身份、比例限制,強調技能與貢獻。重視關鍵技術的管理,加強組織機密、核心技術、工藝流程、設計圖紙、客戶資料、研發成果、專利發明等知識產權的保護,注重人才安全,對核心技能人才進行合同管理,防止技術和人才的雙重流失。對于涉及技術風險和技能人才安全的崗位,既有制度合同的法規管理,也有榮譽、利益共享的事業機制,同樣輔以人性化的感情投資。
5.組織參加各類技能大賽,建立同業技術交流平臺。定期組織參加校級、行業、省級、國家級的技能比武大賽,可以提高人才的技能,引領高端職業的成長,增強高端職業技能人才的榮譽感,激發對大學的歸屬感。建立同行的技術交流平臺,促進高端產業的發展,培育新興行業的成熟,使技能人才知己知彼,并實施配套獎勵,優先考慮工考晉級,調動一線人才學習鉆研技術的積極性,增加他們的社會認同感。
6.加強成本效益核算。建立人力資本核算管理體系,研究高端職業技能人才的投資運營效率,建立投資發展計劃。重點急需的加大投入、常規發展的按計劃投入、運營低下的堅決縮減投入;使投入產出成正態分布,以科學的決算分析報告為基礎調整預算,使成本效益核算成為培養高端職業技能人才的重要指針。
培育高端職業技能,開發優質人力資源,科學運營人力資本是現代大學發展不可或缺的因素。
參考文獻:
1.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Theodore William Schultz 1961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ress.
2.切實加強首都地區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北京市人力資源研究中心.前線,2006(10)
3.高技能人才管理方法改進方案.謝宣正.中國勞動,2006(12)
4.對黃石市企業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現狀的思考.葉亮軍.中國水運,2008(1)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 江蘇揚州 225000)(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