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交通運輸技術的快速發展,作為系統介紹交通運輸知識的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文章根據高等學校的教育目標,結合社會對從業人員知識結構的要求,立足于本課程教學實踐中的體會,從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實踐環節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思路,并介紹了教學實踐中的做法和取得的效果,為搞好該課程的教學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議。
關鍵詞:本科教學 交通運輸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11-140-01
《交通運輸學》作為一門全面系統介紹現代交通運輸系統的基本原理和規律的學科,一直被確定為交通運輸及其相關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面向專科、本科和研究生等多個層次的學生進行講授。我國的許多高校,依托自身的教學基礎和專業特點,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交通運輸學》課程教學特點。
教育的最終目的包含適應和促進社會的發展,因此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須考慮社會發展的需要。隨著當代交通運輸技術的發展,社會對交通運輸專業人才知識結構和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同時面向的教學專業擴大,該課程的教學已明顯表現出不能滿足當前的教學要求,亟待改革和提高。筆者從事本課程教學十余年,根據自身的教學實踐和體會,就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認識和教學改革設想。
一、完善教學大綱,建立本課程教學特點
教學大綱是教學工作的綱領性指導文件,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基礎,嚴謹科學的教學大綱的指引,是搞好該課程教學工作、突出課程教學特點的根本保證。
自1995年全國高等院校載運工具運用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議以來,該課程的本科教學一直是以單一運輸方式的內容講授,例如前鐵道部所屬院校,內容主要涉及鐵路運輸,而交通部所屬院校及其他院校,則以汽車(公路)運輸教學為主。近年來,隨著我國交通運輸業的變革,物流管理、汽車服務工程等新專業的開辦,交通運輸專業向培養寬口徑高素質專門人才發展趨勢,對本課程的要求也必將發生較大的變化。對比國內幾所重點大學的《交通運輸學》教學大綱,教學目的及形式基本相同,教學內容和重點存有差異,各校都要求學習五種運輸方式的基本知識,同時又根據各自的特點,突出某一種方式的教學內容,有的更加加深對汽車運輸的教學,有的則突出鐵路運輸的教學。對比我校現有的交通運輸學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僅局限于汽車運輸生產過程、基本原理、組織管理等,很少涉及其它四種運輸方式的內容,缺少對交通運輸系統的介紹。顯然,這樣會造成學生知識結構的欠缺,與“大交通”、“厚基礎、寬口徑”的教學發展趨勢不符,不能滿足我院學科發展對本門課程的要求,因此,為配合我院的學科發展和專業要求,提高教學質量,滿足當前社會對交通運輸人才知識結構的要求,必須對教學大綱進行重新修訂。
由于我院現有專業都是立足于汽車及其運輸方式的,結合學生就業方向的考慮,筆者認為交通運輸學的教學大綱應以全面介紹交通運輸系統基礎知識,重點突出汽車運輸系統的原則進行修訂,具體地說,就是適當壓縮汽車運輸組織管理內容,避免與運輸組織學等相關課程在內容上的過多重復,增加交通運輸系統、綜合運輸體系、鐵路運輸系統、水路運輸、航空和管道運輸等內容,使學生得到能全面地掌握交通運輸的基本知識,為他們以后的專業課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實現“服務社會、服務市場、服務當地經濟發展”的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修訂的思想,本課程的教學內容會有很大的調整,在計劃學時不變的前提下,要將新增的內容講清楚,必須科學的組織教學內容。同時,考慮到教授對象的專業背景不同,教學的重點要求差異,以滿足各專業的需要。
可采用模塊化組織教學內容,以主干模塊保證覆蓋大綱要求的知識面,根據專業選擇分支模塊內容,突出教學特點做到因材施教。專業性質決定了交通運輸、物流管理等專業與交通工程和汽車服務專業對本課程的要求不同,如何在滿足教學大綱總體要求的前提下體現出各專業的差異,教學內容的組織成為關鍵。筆者認為,本課程對各專業的教學組織主要在五大運輸系統模塊的下層模塊進行調整,針對交通工程和汽車服務工程專業可減弱運輸過程與組織模塊的內容,加強工程類的固定設施和運輸工具模塊教學;對于交通運輸和物流管理專業,則應加強運輸過程與組織內容,適當弱化運輸工具與設施的內容。同類專業還可進一步調整教學內容和重點,充分體現出因材施教的特點。例如物流管理專業可適當減少旅客運輸中城市客運的內容,增加貨物運輸內容中的裝卸機械與車輛的配合。
二、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交通運輸生產的特殊性,決定了其現象和問題的抽象性和難于理解,尤其是當前學院實踐教學條件的限制,交通運輸系統關鍵的組成及生產作業不能進行展示或實作,影響學生對其的感性認識和理性理解,因此必須引入多種教學形式,采用多種教學手段,來輔助教學,強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如多媒體教學、研究性教學法等。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課件,用圖片和動畫來替代實物展示,輔助講解基本原理或生產作業過程,提高教學效果。如在鐵路運輸的教學中,從鐵路線路到車輛結構無法用實物或教具進行講解。再如駝峰解編作業,僅用文字敘述難以讓學生理解,這些內容都需要用圖像和動畫來輔助教學,以使學生掌握這些知識。
三、加強實驗室建設,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
交通運輸生產是一個實踐性較強的產業,對生產管理人員的實踐操作能力要求較高。為適應國家經濟的發展和交通運輸業對人才的要求,改變交通運輸專業實踐環節薄弱、外出實習困難、學生動手能力差的局面,需要開設交通運輸實驗。
根據調查,目前,國內的高校普遍存在交通運輸實驗教學薄弱的狀況,本課程的實驗大多采用上機實驗。為改變這種不利的狀況,筆者認為本課程的實驗可根據條件分步建設。首先,可利用計算機和仿真軟件,開出貨車輛的配裝和線路選擇實驗,使學生加深對貨運車輛優化利用原理的理解。隨后,開出運輸車輛與裝卸機械配合方案實驗,使學生明確運輸車輛與裝卸機械配合對提高運輸生產、降低運輸成本的重要性。還可開出集裝箱掏箱與配裝實驗,使學生對集裝箱運輸生產中的重要環節——掏箱與配裝有較強的感性認識,訓練學生綜合組織運輸生產,制定運輸方案的能力。
自2005年以來,我們在教學中開出交通量預測和貨運車輛優化選擇實驗,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四、結束語
交通運輸學作為系統講授交通運輸知識的專業基礎課程,在形成交通運輸及其相關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有著重要的作用。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深入,該課程的教學也需要不斷改進和提高,這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探索,以最終實現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建強,陳鵬等.高等教育改革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3(2)
2.劉輝.高職院校物流人才培養定位問題的研究.成都:高等教育研究,2006(3)
(作者單位:西華大學交通與汽車工程學院 四川成都 610039)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