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2004-2007開展溫州市年度人才開發目錄編制工作的研究成果,結合從事人才交流工作積累的第一手資料分析了溫州市人才資源建設現狀,認為公共財政投入不足,已經影響到人才資源建設,制約了溫州市民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文章據此進行探討,提出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加強人才資源建設的若干對策措施。
關鍵詞:溫州 人才 公共財政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11-182-02
改革開放以來,溫州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實力大大增強,人民群眾收入持續提高,離不開一大批人才的創業創新實踐,特別是民營企業人才的創業創新活動。但是應當看到,人才資源建設的公共財政投入不足,已經嚴重影響到創業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制約了民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本文根據2004-2007溫州市年度人才開發目錄編制工作的研究成果,結合從事人才交流工作積累的第一手資料進行探討,就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加強人才資源建設提出若干對策措施,為進一步推進“創業富民、創新強市”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
一、人才資源現狀堪憂,制約了民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從某種意義上講,民營經濟就是溫州經濟,溫州經濟就是民營經濟。2007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145億元,其中民營經濟所占比重達到95%以上。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各類創業創新人才的強力支撐。但是,隨著國內國際經濟競爭的深化,我市人才資源建設的現狀,已經對民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形成了新的制約。
1.人才總量不足,供需關系緊張。到“十五”末,我市人才總量58.9萬,人才數量指標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下,排在第6位;人才密度僅居全省第8位。從2003年到2007年人才市場供需統計來看,招聘職位數量和求職人才數量之比逐年下降,從以前的1:2到現在的1:1.2,人才的市場供應情況日趨緊張,人才增長速度指標排在全省第8位。
2.人才競爭力不足,創新能力不夠強。溫州是個人口大進大出的城市,有200多萬人外出創業,300來萬人進來務工。出去的200萬人,多數具有一定的創業能力和創新勇氣,而進來的300萬人,大多是創業創新能力相對較低的務工人員。這一的巨大反差,再加上較高的企業人才流失率,客觀上降低了我市的人才競爭力。
3.領軍型高新技術人才異常缺乏。高新技術領軍人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紹興縣的精功鋼結構有限公司通過引進一位德國專家、四位日本專家后,使企業一直站在建筑鋼結構技術的最前沿,一舉承接到目前世界第一高樓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和2008年奧運會主會場“鳥巢”等重大項目。而我市這樣的領軍型高新技術人才可謂鳳毛麟角,高新技術人才也是異常缺乏,具有高級職稱的人才僅為人才總量的3.8%。這種狀況,對民營企業的創業創新造成了很大的制約。
二、公共財政投入不足是影響人才資源建設的重要原因
人才資源建設存在的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公共財政投入不足是影響人才資源建設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現為:
1.人才開發經費投入不足,使我市在沿海地區人才競爭中處于被動局面。我市人才專項資金,每年安排專項1000多萬元,這樣的額度同人才資源建設的重要性難以匹配。1999年以來,我市企業獲得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118個,以每個獎勵100萬元計,財政就要拿出1億元,平均每年超過1000萬元。獎勵品牌創建的力度如此之大,相比之下,財政投入對人才開發的重視就顯得十分不夠。青島市從2000年到2003年,連續三年市財政投入人才開發資金就超過9000萬元。余姚市財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萬元的人才開發專項資金。我市同他們的反差巨大。人才開發經費投入不足,嚴重制約了人才資源建設,也造成我市在沿海地區人才競爭中處于被動局面。
2.人才引進工作經費缺乏,加劇了我市人才供應的緊張狀況。組織企事業單位赴國內其它城市引進人才活動,作為市委、市府的年度重點工作任務之一,每年都定期開展,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缺乏經費保障,削弱了人才引進力度,使我市近幾年的人才引進活動規模和效果下降,較之省內其它兄弟城市的大手筆,差距較大。最近幾年,我市1000萬元人才專項資金中,用于人才引進的工作經費年均不足10萬元,卻承擔著組團3-5批次的招才引智任務,結果是年均參會單位規模不足百家,效果直線下降。從沿海其他城市看,青島市每年用于人才引進的專項資金高達1000萬元,寧波市每年舉辦的高層次人才洽談會其中僅安排作為求職人才路費補貼的經費就達到每年600萬元,臺州市去年組團赴武漢招聘人才,市本級一次性提供專項經費50萬元,下屬縣(市、區)還另行配套。一邊是我市人才引進工作力度的削弱,一邊是周邊地區加大人才引進的力度,此消彼長,分外地加劇了我市人才供應緊張狀況。由于財政對人才引進經費投入不足,勢必導致民營企業要加大人才招聘經費投入,而且經常是單打獨斗,不能形成合力,招才引智越顯困難。
3.人才創業創新環境尚不樂觀,削弱了我市人才集聚的吸引力。一是房價偏高,企業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憑薪水俸祿難以在市區購買商品房,使他們很難長期安心在我市企業工作。二是工資偏低,相同的人才,在我市民營企業能拿到的工資,遠遠低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導致許多人才慕名而來,失望而歸,企業費盡心思引進的人才往往是“另攀高枝”。三是培訓偏少,多數中小企業在人才再培訓方面顯得比較“吝嗇”,生怕培訓完了,員工走了,到頭來“賠了夫人又折兵”,導致一部分人才因無法“充電”而另謀出路。
三、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加強人才資源建設的若干對策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資源建設是實施“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的關鍵環節,我市推進“創業富民、創新強市”離不開人才資源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破解我市人才資源建設的難題,需要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面從加大公共財政投入的角度,提出若干對策措施:
1.加大人才開發經費投入力度。要樹立“人才開發投入是最具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投入”理念,市政府要把人才資源開發投入納入國民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列入各級地方財政年度預算,滾動使用,并根據需要逐年加大投入力度,今后每年與地方財政收入同比增長。
2.設立“溫州市民營企業人才發展基金”。以政府投入為先導,引導和鼓勵各類社會組織參與投入,設立“民營企業人才發展基金”,主要用于民營企業人才工作的規劃預測、研究,引才工程建設,營造良好的人才環境經費(資助非公經濟人才培訓、能力提升工程)等,充分發揮基金在民營企業人才引進、培養、使用以及人才開發等重大活動方面的作用。
3.大幅度增加人才引進經費。政府在制定人才工作經費支出方案時,充分調研我市人才引進工作現狀和兄弟城市的做法,大幅度增加人才引進經費,提高人才引進工作的公共財政投入比例。目前,每年至少應安排100-200萬元的專項人才引進經費,今后做到逐年增加。
4.對杰出貢獻人才實行重獎。建議設立經濟發展功臣、杰出人才大獎等獎項,對為我市經濟發展做出杰出貢獻的高新技術領軍人才實行百萬重獎,增強我市對高新技術領軍人才的吸引力。
5.多管齊下解決引進人才住房問題。盡快建立引進人才住房問題解決機制,營造良好的人才集聚環境。對高級人才,可通過優先提供住房、發放足額安家費或者發放住房補貼等措施,優化人才創業創新的居住環境;對其他引進人才,還可以通過建立引進人才住房貼租機制等方式,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進一步提升溫州對各類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6.制定優惠政策,鼓勵民營企業加大人才工作經費投入,提高創新人才薪酬水平。積極探索允許民營企業以智力支出作為技術開發費投入的做法,對民營企業凡用于人才引進、培養和獎勵等方面工作的投入,應允許單獨設立科目,計入單位經營成本,實行稅前列支;引導民營企業建立人才工作常規性投入制度,對人才工作的投入,力爭達到年銷售額的0.3%~1%;對年薪12萬元以上的高薪聘請人才的民營企業,可按應繳納所得稅中地方部分以工作津貼的方式給予等量補助,降低民營企業引才的綜合成本。
7.鼓勵高校畢業生創業和到民營企業就業。嚴格落實《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關于促進我市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的實施意見》,市財政要每年安排專項經費,通過財政和社會兩條渠道籌集“畢業生創新創業資金”,逐步加大對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資金投入,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和到民營企業就業。
“業以才興、財以才聚”。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加強人才資源建設,是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推進“創業富民、創新強市”的必解之題、必舉之策。以公共財政投入引導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加大人才資源建設資金投入,共同推動我市“第三次跨越”向縱深發展。
參考文獻:
1.溫發改委.溫州市“十一五”人才發展規劃[Z].溫州:溫發改[2006]480號文件.2006
2.毛瑞福等.浙江人才發展報告[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溫州市人才開發服務中心 浙江溫州 325027)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