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風險監督是事后監督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結合事后監督工作體會,就事后監督實踐中體現風險監督理念,落實風險監督要求、突出風險監督重點、發揮風險監督作用進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以正確理解風險監督在事后監督中的重要性,提高事后監督風險控制能力。
關鍵詞:事后監督 風險監督 實踐
中圖分類號:F83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11-207-02
風險監督,顧名思義就是將風險理念貫穿于整個事后監督流程,在監督工作中抓住監督重點、落實監督要求、反映風險隱患,確保資金安全。隨著支付體系的發展、業務核算的集中,風險監督日益成為事后監督內控防線的重中之重。
一、風險監督的實踐意義
1.風險監督是集中核算的客觀需要。會計核算由分散走向集中、國庫核算由封閉走向開放、發行核算由單一走向全面。日益集中的核算趨勢,導致核算風險的相對集中,客觀要求以風險監督為重點,開展事后監督工作。
2.風險監督是內控管理的現實要求。隨著銀行支付結算方式和會計核算體系的重大變革,央行資金清算體系由相對封閉、相對間接轉為開放、直接和多元化。資金的風險點增多,風險隱蔽性更強,內部控制要求更高,現實要求以防范風險為目標,強化風險監督。
3.風險監督是監督作用的具體體現。事后監督的基礎工作是對央行所有核算業務進行全面復審,但簡單的對會計資料二次審核,并不能反映事后監督的工作水平和監督目的,只有從風險監督角度出發,通過監督分析問題、反映問題,才能真正發揮事后監督風險防范作用。
二、風險監督在事后監督中的實踐運作
1.風險監督制度體系基本建立。自2004年央行事后監督中心獨立運作以來,各地在風險監督方面作了大量探索,如中國人民銀行紹興市中心支行(以下簡稱紹興中支)經過幾年的努力,已初步形成風險監督格局。在《中國人民銀行事后監督中心工作規程》基礎上,紹興中支相繼制定了一系列監督內控制度和監督操作制度,形成了較為全面的監督制度體系,現有工作制度10項、監督制度12項,基本涵蓋了事后監督各方面工作要求,為風險監督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支撐。
2.風險監督業務對象基本納入。紹興中支于2004年下半年先后將國庫、發行核算業務納入事后監督范圍,每年監督業務量在28萬筆以上。為提高監督質量,紹興中支自行設計了重點業務事后監督登記簿,有所側重地開展風險監督工作,并對支付系統匯劃、撥款退稅、發行基金往來、暫收暫付掛賬等重點環節的風險監督達成共識。
3.風險監督審核標準基本確立。為確保監督質量,紹興中支集業務規范與風險防范于一體,制定了《集中事后監督審核標準(暫行)》,內容涵蓋會計、國庫、貨幣發行等73項具體核算業務,第一次全面確立了會計、國庫、貨幣發行業務事后監督標準。為業務人員規范業務處理,監督人員規范業務監督提供了較為系統的依據,也為風險監督提供了可行的審核標準。
4.風險監督反映機制初見成效。目前,紹興中支事后監督中心通過事后監督通知書、工作聯系單、監督情況通報、季度監督分析、會計聯席會議等多種形式通報監督結果、反映監督問題。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發出事后監督通知書23份、工作聯系單20份、監督情況通報6份、監督分析報告8份。形成了較通暢的反映機制,為風險監督結果反饋提供了有效途徑。
三、目前風險監督實踐中暴露出的不足
1.風險節點納入監督不全,存在監督盲點。
(1)會計報表監督盲點。目前事后監督部門主要對營業部門生成會計報表、國庫生成收入報表進行審核。對于由會計財務部門會計報表系統生成的正式報表、國庫部門其他系統生成的國庫報表,或尚未納入監督,或無法及時監督。
(2)財務費用監督盲點。目前基層央行財務費用核算主要采取報賬制和并賬制兩種方式??h級支行費用單據或留存在支行,或交由中心支行財務部門審核保管;中心支行費用單據則有的由會計財務部門自行裝訂保管,有的交由營業部門記賬后提交事后監督。對于不提交費用單據的費用收支,事后監督只能審核記賬科目及金額的正確與否,無法對費用科目使用、費用指標控制進行有效的審核。
(3)國庫明細核算監督盲點。國庫會計核算分為綜合核算與明細核算,提交事后監督的國庫會計資料直接反映的是綜合核算的最終結果,國庫明細核算情況要通過報解清單、收入報表、對賬報表來間接反映。隨著國庫橫向聯網發展,越來越多國庫資金撥退和收繳通過計算機聯網處理,而國庫核算事后監督還停留在手工層面,無法做到對國庫明細核算如收入分成、報解的全面監督。
(4)縣級支行核算監督盲點。國庫部門相繼參加同城票據交換、開通內部往來、加入支付清算體系,縣級國庫核算業務風險節點增加,資金風險隱患增加;發行部門貨幣金銀信息管理系統運行后,對發行核算處理要求提高,差錯風險增大。但目前仍有不少中心支行因人員條件限制,未能將縣級支行國庫、發行業務納入中心支行事后監督范圍。
2.風險控制定位理解偏差,存在監督弱勢。
(1)風險控制定位偏差。業務核算部門將風險控制定位于業務核算的處理過程,注重于自身的內部控制。認為事后監督不過是對核算結果的規范性、真實性的全面復審與檢驗,對事后監督超出會計資料之外的風險提示置若罔聞;而事后監督部門將風險控制定位于業務核算的處理結果,實際操作中偏重規范性監督、輕視風險性監督,個別地方的風險監督淡化成為監督口號。
(2)風險性質認定偏差。業務核算部門以是否出現資金損失或存在資金流失隱患來認定風險性質,風險標準直接與核算資金掛鉤;事后監督部門則以是否符合制度規定或存在業務處理隱患來認定,風險標準更多地與憑證內容掛鉤。對風險性質認定的偏差,導致業務核算部門容易忽視會計憑證的規范性和有效性,而事后監督部門容易拘泥于制度規定而忽略真正的風險隱患。
(3)風險責任落實偏差。業務核算部門對于事后監督通知書的處理往往是就事論事,外來憑證的差錯追究業務單位的責任,內部處理的責任追究操作人員的責任,這與事后監督發送監督通知以提示核算風險的初衷相悖。同時,由于事后監督在業務上受核算部門的指導,監督獨立性不足,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風險提示的有效性。
3.風險監督技術手段落后,存在監督軟肋。
(1)風險監督手段落后。事后監督電子化進程遠遠落后于業務核算的電子化進程。截至目前為止,只有會計核算事后監督實現了計算機監督與手工監督相結合,國庫核算、發行核算的事后監督仍基本為手工監督。紹興中支2007年監督業務量為28萬筆,而采用計算機監督的會計核算憑證量僅4.6萬筆,占16.43%。手工監督模式下,全憑監督人員的業務水平和經驗積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事后監督數據的統計分析也基本上依賴于手工處理,風險監督效率低下。
(2)風險監督標準不一。事后監督不實行垂直管理,監督標準由各地自行制定和實施,對風險隱患的評價與認定標準也存在出入,不利于風險監督的規范開展。
(3)會計資料不夠全面。風險監督既是對會計核算結果的監督,也是對會計核算過程的監督。但提交事后監督部門的會計資料,主要反映核算結果,缺少對核算過程的全面反映。目前紹興中支采用核算部門報備形式作為補充,每年重要核算事項報備單在120份以上,但也只能解決諸如人員代班、參數變更等部分監督問題,無法滿足風險監督的全面需要。
(4)監督內控管理薄弱。事后監督部門普遍存在人員少、工作量大的矛盾,相關監督制度對于監督崗位控制也無明確的規定,容易出現監督崗位交叉、監督責任不明現象。監督部門自身內控執行不到位,影響到風險監督的責任落實。
另外,個別中心支行事后監督隊伍組成結構不合理,出現監督人員老齡化、非專業化,個別監督人員業務素質偏低,監督能力不足、視角不開闊,對監督中發現的問題反映力度不足、深度不夠,起不到有效的風險反映和風險警示作用。
四、強化風險監督成效的對策建議
1.調整監督理念,更新監督格局。一是變事務為服務。由查錯補漏為主的事務型監督向參謀顧問為主的服務型監督轉變,挑起風險監督的重任,明確風險監督的目標。二是變規范為綜合。由真實性、合規性為主的監督向業務規范監督與資金風險監督并重方向轉變。在規范監督中體現風險監督,在風險監督中強化規范監督。三是變被動為主動。由事后取得會計資料被動開展監督向事先了解核算情況主動進行監督轉變,提高監督主動性。四是變單一為聯動。由事后監督部門單一開展風險監督向核算、監督、內審部門聯動檢查監督轉變,形成大監督格局,真正有效地保障資金安全。
2.擴大監督范圍、延伸監督視角。一是適時擴大監督范圍。將容易出現風險隱患的縣級支行國庫、發行業務全部納入事后監督范圍,有條件地將財務費用管理、會計報表編制等業務納入事后監督視角。二是明確監督重點環節。關注非工作時間的賬務處理;關注一人多崗及兼崗的現象;關注重要空白憑證日常管理;關注內外賬務核對;關注支付往來及同城票據交換進出關口;關注待處理賬戶掛賬情況。三是延伸風險監督視角。將對核算業務的監督,由單一的憑證監督延伸到核算系統操作監督、內控運行機制監督,明確風險監督標準,增強事后監督全面性。
3.改變監督方式,強化監督管理。一是加快監督電子化進程。在現有會計憑證影像事后監督系統的基礎上,加快開發國庫事后監督系統、發行事后監督系統進程,同時完善系統的風險審核和風險警示功能。二是探索事后監督新方式。加強各地事后監督部門之間的業務交流,同時疏理監督流程,提高風險監督的針對性。三是強化監督內部管理。完善事后監督內部控制制度,明確監督職責,開展監督業務點評和再監督,提高監督人員風險監督意識,強化監督管理。
4.注重監督分析,深入監督反映。一是充實交流監督人員,優化監督隊伍。采取業務部門跟班實踐、監督案例實戰演練、以老帶新等培訓方式,提高監督人員的業務素質和綜合能力。二是關注業務風險,提高分析水平。要從會計憑證及附件的有效性、完整性,核算差錯發生種類和發生機率,以及關鍵業務環節來看風險,掌握風險監督重點,提高風險分析針對性。三是構建信息平臺,強化監督反映。組織開發有效的監督分析系統,及時將監督結果轉化為監督資源;構建核算部門與監督部門共享的信息平臺,增進業務交流和信息反饋;建全監督反映回應機制,做到有反映、有整改、有落實,真正有效地發揮風險監督的作用。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紹興市中心支行 浙江紹興 312000)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