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分析山西省高儲蓄額形成的社會經濟背景出發,通過金融數據時間序列與相關經濟數據的對應分析,總結山西省居民高儲蓄的主要特點與基本趨勢,探討高儲蓄額形成的原因及對山西省經濟金融運行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政策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儲蓄 成因 影響 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11-213-02
統計數據表明,2001—2007年山西省居民年儲蓄存款(本外幣,以下同)年均增長17.36%,比全國高3.25個百分點,比山西省GDP年均增幅高4.26個百分點。即使是在資本市場活躍和CPI快速攀升的2007年,儲蓄存款仍增加616億元,余額達到5462億元,人均儲蓄存款16098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762元,在中部六省位居第一。作為內陸省份之一的山西省,就經濟發展水平而言,遠遠比不上沿海省份,但相比之下居民儲蓄存款增長速度卻高于全國水平,且超出經濟的發展速度,甚至超過了居民收入增長速度,儲蓄額度多年持續保持居高態勢,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關注。
一、高儲蓄額的主要特點
1.居民儲蓄額持續增加,增速快于同期經濟增長以及居民收入增長。2001年—2007年,山西省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年均增長17.36%,其中2005年增幅最高達22.8%。與此同時山西省GDP年均增長13.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3.6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9.84%,居民儲蓄額長期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
2.隨著儲蓄額的快速增長,居民儲蓄率保持高位。從1999年開始,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開始超過了當年的GDP,儲蓄率上升到107.1%,隨后一直保持高位運行水平。2007年居民儲蓄率有所下降,但仍達95.9%,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4.4個百分點。
3.持續高儲蓄存款額中定期儲蓄存款比重呈下降趨勢。2001年—2006年,山西省居民儲蓄存款中定期儲蓄存款占據了主導地位,所占比重始終保持在70%以上。但定期儲蓄存款占儲蓄存款總額比重呈現逐年下降趨勢,2007年下降到68.5%,儲蓄存款的穩定性趨于下降,活期化趨勢日益顯著。
4.多元化投資市場的升溫對山西居民儲蓄的影響有限。近年來我國發售國債額度逐年加大,居民出現較大的購買意愿,但國債對于山西省的高儲蓄存款額下降影響甚微。2006年下半年開始,中國股市開始復蘇,股指有了較大幅度的回升,居民呈現出較大的炒股熱情,居民收入分配有了新的去向。但有數據表明山西省2007年儲蓄存款僅在4月、5月、10月出現了下滑,全年仍保持較大增長,增幅比全國高6.9個百分點。
二、山西省高儲蓄額的原因分析
1.山西省經濟發展與居民收入穩步上升是高儲蓄額的基本原因。隨著山西能源為主的特色經濟的快速發展,山西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居民儲蓄均呈上升的態勢,平均增幅分別為13.55%和8.75%,經濟增長與居民收入的增加無疑成為高儲蓄額的基本原因。
2.制度轉軌過程中預期的不確定性是居民高儲蓄額的主要原因。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健全使居民預防性儲蓄動機升高。比如目前教育、住房、醫療、養老等保障機制未健全完善的情況下,居民收入的一大部分開支要用于子教育投資、住房投資、家庭醫療及重大疾病投資,特別是要留一部分資金用于個人養老資金。未來不確定性因素的增加,無疑使居民的儲蓄意愿增強,以多儲蓄的方式應付急需。據人民銀行近期儲蓄問卷調查顯示,在居民儲蓄用途選擇中有60%以上的居民用于預防性儲蓄,如教育、養老、防病、防失業等。
3.可供選擇的投資渠道小和理財觀念的保守推動儲蓄額不斷增長。長期以來缺乏有效的金融投資工具,購買國債是最安全、最方便、利息收入又高于銀行儲蓄存款的投資方式,但由于農民居住分散,面向農民發行國債成本大大高于面向城鎮居民發行成本,農民購買國債較難;股票市場投機大于投資,風險莫測;近兩年來基金市場火熱、銀行理財產品逐步推出,個人投資品種增多,但宣傳不到位,居民缺乏投資理財經驗。對于缺乏理財觀念又相對傳統保守的山西居民來說,可以接受和參與的投資渠道較少,大多數人仍然選擇儲蓄。
4.貧富差距過大,部分高收入群體直接拉動銀行儲蓄不斷攀升。近年來,一些“煤老板”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財富神話。對高收入群體來說,現有消費已達到一定水平,消費意愿不高,收入中用于日常消費的開支比例很小,更多的錢用來投資。而由于投資渠道狹窄,許多人就只選擇將錢存在銀行里。而低收入者由于預防性儲蓄需要迫切,不得不進行超儲蓄,從而加劇了高儲蓄行為。據對太原市儲蓄機構賬戶抽樣調查表明:20萬元以上的儲蓄賬戶余額占到全部儲蓄余額的70%以上,充分說明了當前儲蓄高增長存在小部分高收入群體直接拉動的原因。
5.保守的消費心理,間接促使儲蓄額居高不下。居民多年來形成的保守消費觀念——有雞才能下蛋,先攢錢后消費。這種消費心理制約了消費意識,形成一種滯后的消費觀念,特別是農村地區,農民長期以來收入處于較低水平,投資儲蓄是其收入分配的最終取向,是促使長期儲蓄額居高不下的一個因素。
三、山西高儲蓄額對經濟金融運行的負面影響
1.高儲蓄率抑制了消費,削弱了投資擴張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儲蓄與消費的關系是一種此消彼漲的關系,與過高的居民儲蓄率相伴隨的,必然是較低的消費率和平均消費的下降。統計數據表明,在山西省儲蓄額不斷攀升的同時,另一組經濟數據卻在連年下降。2001年以來,山西省居民消費性支出分別為76.48%、75.56%、72.88%、71.55%、71.15%、70.8%、70%,呈逐年下降態勢。居民消費傾向的下降部分抵消了投資擴張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影響了最終消費需求的增長。
2.極易形成和加劇銀行的系統性風險,影響經濟穩健發展。大量的居民儲蓄存款壓在銀行不能及時取得效益,銀行背上沉重的利息負擔,如果貸款運用不當,銀行就要承受較大的金融風險。同時銀行為了防范風險,又易出現資金流向的不匹配,即在大量銀行資產無法貸出的同時,最需要資金的中小科技企業、民營企業等卻難以得到發展資金,對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
3.不利于融資格局的優化,制約生產規模擴張。由于間接融資資金充沛,成本相對低廉,同時發展資本市場就較為困難,可以說儲蓄的高增長加快形成了以銀行貸款為主的間接融資格局。這種融資格局易使企業形成以外源融資為主,尤其是以銀行貸款為主的資本結構。事實說明,這種資本結構是不利于企業長遠穩定發展的。
四、應對高儲蓄額的措施
1.擴大內需,引導消費。山西省物產資源豐富,人口眾多,隱藏著巨大的消費潛力。要將山西巨大的消費需求擴張潛力轉化為現實購買力,政府就必須實行鼓勵消費政策,促進消費心理預期,使消費與經濟發展形成良性循環。加大有利于促進消費的基礎設施投資,改善城鄉居民消費環境,樹立消費者信心,引導消費者的支出預期。要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分層次加快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同時加快個人信用體系建設,保障消費信貸的規范發展并以此促進消費的進一步升級。
2.積極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居民預期消費行為。政府應加快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步伐,逐步擴大社會保障體系的覆蓋范圍,建立覆蓋全體勞動者的社會保障體系,為居民消費和投資解決后顧之憂。進一步完善養老保險制度,將養老保險的實施范圍擴大到城鎮各類企業職工以及個體勞動者,實現廣泛覆蓋的目標;完善失業保險制度,讓“再就業工程”制度化;切實推進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降低居民預防性儲蓄動機,適當分流儲蓄。
3.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優化融資結構。一是不斷改進和完善現有的金融投資工具,如大力發展債券市場、基金市場,拓展適合居民購買的理財品種,以促使居民的預防性儲蓄存款直接轉化為投資性存款。二是面對個人投資渠道狹窄、投資品種差異性不夠的“瓶頸”,應盡快研究推出成熟的投資品種,如交易所基金、指數基金、股指期貨等;同時,積極探索并開發資產證券化品種,以便為個人投資者提供更為廣闊的理財空間。三是加大對新的投資品種和理財產品的宣傳力度,增加居民理財觀念,提高理財能力。
4.運用公共調節手段,完善收入分配機制。要加快工資和薪酬制度改革,合理提高公務員等社會階層的收入水平,進一步完善并嚴格執行最低工資標準有關規定。強化稅收在收入再分配方面的作用,較大層次拉開級差稅率檔次,進一步提高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減輕中低收入居民的稅收負擔,以緩解收入差距拉大的矛盾,抑制總體消費傾向的下降。
5.人民銀行應加快存款保險制度建設與實施。要加強金融保障體系建設,與國際接軌,盡快推出存款保險制度,同時對存款人進行風險教育,公布取消國家對儲蓄存款隱性擔保的時間表,研究合理確定儲蓄存款利率,分流儲蓄,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促進經濟增長。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太原中心支行 山西太原 030002)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