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農問題”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首要問題,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首要問題。剩余勞動力轉移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文章擬分析湘西州民族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及帶來的問題,并從社會化管理層面作出初步探討。
關鍵詞:剩余勞動力 轉移 措施
中圖分類號:F3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11-250-02
農村流動人口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在農村人口的流動過程中,既帶來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與效益,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文章擬分析湘西州民族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及帶來的問題,并從社會化管理層面作出初步探討。
一、湘西州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現狀及特點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處湘、鄂、渝、黔四省邊區,現轄7縣1市。2005年全州總人口268.65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01.07萬人,占總人口數的74.8%,農業人口224.65萬人,耕地132.42千頃,人均耕地0.059公頃,農業剩余勞動力92萬人,占農業人口的41%,屬于老、少、邊、窮的山區,也是湖南省進入西部大開發的惟一地區。據調查發現湘西州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具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1}
1.異地轉移為主,就地轉移為輔。民族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異常龐大,關鍵在于農村經濟的蕭條,容納農業勞動力的數量極其有限。農業勞動力相對過剩,外溢效果特別明顯。
2.年齡構成以“中青年”為主。據抽樣調查資料顯示,湘西州轉移出去的農業勞動力以中青年為主,年齡集中在18~45歲之間,所占比例為90%。
3.農業勞動力受教育程度低。據調查,2006年轉移出去的農業勞動力中,具有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占88%,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業勞動力僅占4%,同時,通過有關資料我們發現,2006年轉移出去的農業勞動力中,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不足8%。
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引發的社會問題分析
農村人口流動促進了生產要素的重組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我國要加快經濟發展、促進二元結構向一元結構轉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快速、有效地轉移農村人口。但是農村人口在流動過程中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對這些問題,文章以湘西州為例,加以簡要分析。
(一)農村人口流動導致的顯性社會問題
1.加重了交通運輸的壓力,加劇了鐵路、公路等公共交通的緊張狀況。當前,湘西州的運輸主要依靠鐵路和公路,空運所占比重幾乎為零,而長距離運輸則主要通過鐵路來實現。在農村人口的流動過程中,由于人數眾多和現有鐵路運輸能力的有限性,使鐵路運輸處于超負荷運行狀態。其中,最為突出的表現是在春運期間,每到此時,由于學生、干部、軍人及其他人員的往返探親,鐵路運輸本就十分緊張、難以負荷,而龐大的農村人口流動大軍更使鐵路運輸空前緊張。
2.加重城市供應負擔,增大城市管理難度。湘西州及所轄縣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本就比較落后,難以適應居民生活、城市工業和經濟發展的需要。而隨著日益龐大的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涌入,城市的基礎設施更是處于超負荷運轉狀態,不堪重負。
3.加大了對農村人口計生管理的難度。農村流動人口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試圖計劃外生育的。農村流動人口由于脫離了原來農村計生管理組織的視線,使原有計生管理工作鞭長莫及,難以發現其計劃外生育情況,加之有關管理部門的管理制度和手段較為落后,對農村流動人口缺乏有效的管理,從而導致農村流動人口在城市的計劃外生育現象相當嚴重,使城市成為“超生游擊大軍”的安全“避風港”。
4.給社會治安帶來許多問題,對社會穩定造成不利影響。社會秩序較為混亂和治安下降是近年來湘西州比較突出的一個社會問題。而大規模的農村流動人口使這一社會問題變得更為嚴峻。據有關調查顯示,農村流動人口在城市擾亂社會治安、危害社會秩序、觸犯刑律的現象十分突出,有相當一部分違法犯罪活動是由滯留無業的農村流動人口所為。
(二)農村人口流動誘發的隱性社會問題
1.戶籍制度問題。我國現行戶籍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將全國人口劃分為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兩部分,非農業人口住城鎮,農業人口則只能居住于農村;偏重戶籍制度的控制功能,而淡化其社會服務功能,其最大缺陷就是不利于生產要素,特別是勞動力要素的合理流動與配置。近年來,由于農村人口流動的規模越來越大,現行戶籍管理制度的弊端也就更為突出。許多農村人口在城市務工經商,但戶口仍在農村,形成城里人,農村戶口的奇特現象。
2.進城務工農村人口的合法權益保護問題。雖然我們國家采取了許多措施保障進城務工農村人口的合法權益,但據有關調查表明,目前進城務工農村人口的合法權益還是受到不同程度地影響和侵害。目前一些用人單位特別是一些個體、私營和“三資”企業,違反國家勞動法規,在使用農村人口時肆意侵犯農村人口合法權益,表現最為嚴重的是拖欠、克扣進城務工農村人口的工資。
3.農村流動人口的素質問題。農村流動人口進城后,通常干的是城里人不屑一顧、不愿干的苦、臟、累、險的工作。這種迫不得已的低層次、低水平的就業,除了體制和制度的原因,另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進城務工農村人口的素質一般都較為低下。素質低下對農村人口極為不利:一是導致農村人口就業面狹窄。二是就業競爭力弱。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轉型所產生的城鎮職工的下崗分流,使城市就業競爭異常激烈。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素質低下的進城謀職農村人口要與處于多方面優勢的城市人口爭奪“飯碗”、競爭就業機會,毫無疑問會處于劣勢。
三、強化湘西州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社會化管理措施與建議
(一)農村人口流出地的管理與服務措施
目前,湘西州農村人口流動的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給各方面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產生和引發了不少的社會問題。在強化農村流動人口的管理與服務方面,農村人口流出地可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強規劃和領導。各級地方政府要充分認識到加快農村人口流動的重要意義,明確農村人口流動對提高農村人口生活水平、促進農村和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將加快農村人口流動納入到地方各級政府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使之有章可循。同時,針對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過程中所存在和遇到的種種困難,加強領導。各級政府特別是縣一級政府應由黨政一把手全面主持農村人口流動工作,由勞動部門主管其日常主要工作,并會同農業、工商、公安、計生等部門,聯合成立農村人口流動領導小組或辦公室,負責了解各地經濟發展動態、勞動力供求信息、本地勞動力輸出情況、勞動力流動的總體態勢和發展趨勢等,并在調研的基礎上擬訂好勞動力輸出計劃,同時培訓流動或即將流動的農村人口,做好流動的組織、管理、服務等各項工作,引導農村人口合理、有序流動。
2.消除進城務工農村人口的后顧之憂,促進輸出。通過召開務工人員座談會、總結宣傳成功典型、宣傳勞務信息和輸出政策等途徑,用身邊活生生的典型教育、引導農村人口改變守土戀鄉、靠田吃飯的陳舊觀念,鼓勵他們大膽走出去。對那些缺路費走不出去的農村人口,應用小額信貸予以扶持。黨委、政府要成立農村人口流動領導小組或辦公室,建立以勞動部門為龍頭,有關單位、地區和駐外“窗口”單位為成員的勞務輸出網絡,并抓住輸出前、中、后三個關鍵環節,實行“一條龍”管理與服務。
3.建立、健全促進農村人口流動就業的中介組織。為有效幫助農村人口實現流動就業,各級政府應在農村人口流動領導小組或辦公室的領導下,由專職人員組建服務經營性質的勞動服務公司或勞動就業介紹所,負責農村人口流動就業的具體組織、服務工作。除了政府性質的勞動中介機構外,各地還應允許民間成立勞動服務公司或勞動就業介紹所,其任務與政府組建的勞動中介機構相同。
4.加強對輸出農村人口的教育、培訓。農村人口素質較低是制約農村人口流動數量和就業層次的重要因素。開展農村人口就業培訓,提高農村人口素質,促進農村人口流動就業,是緩解湘西州農村巨大就業壓力的迫切需要。為使輸出的農村人口能勝任自己的工作,并為日后的進一步發展打下基礎,農村人口輸出地要對農村人口就業培訓加大支持力度。可采取的措施有:在地方財政中要設立農村人口就業培訓專項基金,用來啟動、加強和落實農村人口培訓工作;加快發展教育事業,減少和消除文盲、半文盲,努力提高輸出農村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質;努力推行9年義務教育,積極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搞好上崗前培訓,大力興辦職業學校、職業培訓班;做好即將輸出的農村人口的法紀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等。
(二)城市對進城務工農村人口的管理與服務措施
1.安置好進城務工的農村流動人口。對進城務工的農村流動人口,流入地可采取以下措施加以安置:一是成立管理機構,加強管理。由政府成立由各有關部門組成的進城務工農村人口管理小組,專門負責進城務工農村人口的管理工作。二是要求招收進城務工農村人口的企業做好已招收進城務工農村人口的管理、服務工作。三是加強對進城務工農村人口的職業培訓。職業培訓對進城務工農村人口具有重大的意義。有學者研究得出,進城務工農村人口在近五年是否受過職業培訓對其收入的作用幾乎與正規教育的作用相等。{2}
2.依法組織進城務工農村人口加入工會,強化對其合法權益的維護。據第五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無論社會地位、經濟地位,還是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進城務工人員都排在25種職業群體的最后一位。{3}進城務工農村人口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維護,不僅不利于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甚至還會產生嚴重的社會政治問題。工會是勞動者合法權益的重要維護者。在公有制企事業單位,要按照有關法律政策規定,對進城務工農村人口與城鎮職工一視同仁,不得拒絕他們入會;要抓緊做好非公有制企業的工會組建工作,最大限度地把進城務工農村人口組織到工會中來,以利用工會組織更好地維護進城務工農村人口的合法權益。
3.建立、健全針對進城務工農村人口的社會保障制度。對于進城務工農村人口來講,除了惡劣的工作環境,他們面對的還有更加惡劣的生活環境。{4}因此,為切實保障進城務工農村人口權益,湘西州應及時建立健全有關進城務工農村人口的社會保障制度:一是健立、健全針對進城務工農村人口的工傷保險制度。二是建立健全針對進城務工農村人口的醫療和大病保障制度。三是建立、健全針對進城務工農村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和社會救助制度。
注釋:
{1}周峻,張華.民族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分析與思考[J].經濟論壇,2006
{2}王奮宇,趙延東.流動民工的經濟地位獲得及決定因素[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3}{4}全國政協委員.阻礙農村勞動力轉移三大問題.云南日報,2004.3.12
(作者單位:吉首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南吉首 416000)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