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站在棲霞山上,登高遠眺。
這是一座神奇的山。多少年來,歷史的斑駁記憶散落在這吳頭楚尾、映帶山水、臨江伴城的鐘靈毓秀之地。厚重與輝煌在這里曾留下過無數令人神往的記憶:早在7000年前,先民們已在這片土地上勞作生息,并創造著最初的農業文明;2200年前,始皇帝曾在這里設置江乘縣,從此揭開了南京建置史的全新一頁;1500年前,先后有13位齊梁王孫貴胄托葬棲霞山畔,至今仍有神獸辟邪日夜守護;250年前,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駐足這里,六次登臨燕子磯?!暗谝唤鹆昝闵健睆拇笋Y名天下……
然而,歷史的悠久,并不意味著物質的富有。棲霞,這個充滿無限詩意與神韻的名字,直至解放以后的許多歲月里,仍和中國的許多地方一樣,始終背負著一個極其沉重的“貧”字。
多少年來,棲霞人靠著這片沃土,辛勤耕耘、奮力向上,他們曾想憑借汗水,走進富裕,迎來安康;多少年來,棲霞人滿懷激情,背井離鄉,他們曾想拓展天地,天涯海角,尋找未來,追求理想;多少年來,棲霞人靠天、靠地,滿含淚水,渴望收獲,祈求吉祥;多少年來,棲霞人的夢想在干旱中破滅,在洪水中絕望!
改革開放的春雷震響,揚子江畔猶如八級臺風掀起巨浪,棲霞開始了抒寫追夢的篇章。于是,征地、拆遷、筑路、架橋,這片380平方公里的土地,開始人頭攢動,機器轟響。招商引資辦企業、建工廠,棲霞大地變得處處熱浪逼人,歡歌海洋。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領頭羊,數萬農民離開土地走進了廠房;街道的經濟更上插上翅膀,稅收的額度在不斷膨脹;大學城的興起,使棲霞經濟更加有了科學技術的含量;八卦洲昂起萬噸巨輪,長江二橋宛如金色飄帶,把江中綠島凸顯得更加美麗、誘人,成為廣大民眾向往的天堂;遍布碼頭的集裝箱在龍潭港的汽笛中遠航,把棲霞的未來送往全國,送往世界五大洋;華能電廠、大唐電廠讓這片土地的發展后勁倍長,經濟技術開發區猶如挺起的胸膛,在新一輪發展中斬風劈浪;八十里沿江岸邊,人來人往,格外繁忙,到處涌動的春的浪花;寬闊的公路一直向村莊延伸,馬達的轟鳴奏起生活節節升高的強音;金秋藝術節的旋律在各個社區、村莊回蕩,廣大群眾載歌載舞沐浴著春天的朝陽;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居有所樂,成為人民群眾茶余飯后的褒獎。昔日的鄉村坡地,如今變成一座座工廠,零散的民屋,被一棟棟花園洋房所替代;農業稅、學雜費的減免,使居民收入成倍增長……棲霞,以巨人的步伐,正昂然邁向那夢寐以求的小康。
站在棲霞山上,看著這如詩如畫的家鄉,一股股暖流像山洪那樣無法遮擋。
怎能忘啊,區領導們一年四季風雨兼程、歷盡艱辛,在困境中尋找良醫,在思索中尋找藥方;有多少基層干部為了發展而忍辱負重、奔走他鄉,捕獲希望;又有多少黨員站在風口浪尖,奮力搏擊,為全區的未來擔起重任。怎能忘啊,棲霞兒女為了大局而舍小家,把巨大的痛苦埋在心底,以無私奉獻的音符為今天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的樂章!
棲霞山,你不僅見證了這片土地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史變遷,也親眼目睹了你的兒女身上所閃爍的頑強拼搏、永不停息的風采。
一個世紀前,一代先哲孫中山在燕子磯作沿江考察,不僅親自命名“新生圩”,而且還預言“其將來的發展未可限量”;半個世紀前,開國領袖毛澤東視察十月村,發出“組織起來,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號召,為中國農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我知道,腳下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不僅有山的凝重,更有水的靈性。君不見,那美麗的百水河,正流淌著孫中山的期待,九鄉河寄托著毛澤東的厚望,七鄉河記錄著棲霞人的剛強,便民河則把棲霞人的歡樂正送往四面八方。
美麗棲霞我的家,楓葉紅于二月花。此時此刻,當我站在棲霞山巔,面對這片土地所發生的滄海桑田般的歷史巨變,我不由得想對歷史自豪地宣布:我們沒有辜負,我們沒有欠賬,因為我們用勤勞與智慧的雙手,繪制了理想的藍圖,并用心血與汗水,展示了棲霞人昂首挺立的精神脊梁。
責任編輯青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