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聯合國停火決議遭以色列和哈馬斯雙方“默契”踐踏后,全世界對聯合國的巨大失望與尖銳指責迅速涌現。這并非聯合國第一次被批軟弱,多年來,這個章程多、實權少的組織吞咽了世界太多的是是非非。有人哀嘆,誕生于多極世界,卻要在強權世界里生存,這是聯合國最大的悲哀。除了在某大國意志強硬,而目標又軟弱無比時,聯合國的決議才顯得強硬而有效,大多數時候,它都被束之高閣。
媒體哀嘆“無力的巨人”
遲遲無法向加沙的無辜民眾交出答卷的聯合國安理會終于通過了停火決議,決議隨即便遭到嘲弄。以色列與哈馬斯仍在不管不顧地交火。阿拉伯世界大失所望。突尼斯通訊社稱,總統本·阿里對聯合國表示遺憾。伊朗總統內賈德強烈抨擊聯合國,稱應該將其總部從紐約遷出。阿爾及利亞《論壇報》說,聯合國只會不痛不癢地發幾聲無人理睬的呼吁,給若干外交官、大使提供以外交辭令表達“遺憾”的講壇。《阿拉伯新聞》的文章表示,聯合國是一個空洞的討論社區。
世界也對聯合國感到悲哀。英國《獨立報》稱,在中東和一些歐洲國家眼中,美國在聯合國投棄權票,已經是給聯合國面子了,這是布什離任前向聯合國打出的一個“友善”的手勢;《新政治家》雜志則將聯合國形容為“無力的巨人”。法國“法蘭西24”新聞電視臺在描述了聯合國所屬辦事機構、學校和人道主義物資運輸車隊紛紛遭到以軍炮火打擊的慘狀后稱,“原本應該是由聯合國敦促以色列提供安全保障,并保護當地人的利益與和平,但如今它卻連自己都保護不了”。
有說不盡的尷尬
這樣的結局似乎在聯合國的意料之中。畢竟,這不是第一份不起作用的安理會決議了。早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期間,聯合國要求以色列撤出被占領土的242號決議就被其視為廢紙。從遠的說,有上世紀50年代美國操縱安理會通過一系列決議,對朝鮮發動大規模戰爭;60年代,美蘇展開對第三世界的爭奪,聯合國成為“兩超”競爭的場所。從近的來看,聯合國曾對伊拉克前領導人薩達姆作出過17項決議,對索馬里海盜問題作出過4項決議,但都沒有收到效果。1999年春,在沒有安理會授權的情況下,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部隊對前南斯拉夫進行了長達78天的空襲;2003年,美國在未獲得聯合國授權下發動伊拉克戰爭。僅在巴以相關問題上,2000年至今,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就有8次遭到美國否決。有人哀嘆,聯合國制止不了戰爭,只能將非法發動的戰爭合法化。
在“維和”等方面,聯合國也有說不盡的尷尬。索馬里托管和獨立是聯合國一手締造的,其國旗顏色就是“聯合國藍”。但該國長期以來軍閥混戰,中央政府形同虛設,海盜橫行,聯合國對此束手無策。在剛果(金),藍盔部隊已駐扎多年“維和”,卻無力阻止一出接一出的內戰慘劇;在科特迪瓦、塞拉利昂,維和部隊屢屢被內戰一方劫為人質,而聯合國卻無力施救。
說到底,聯合國只是一個多邊外交的舞臺,而非一個政權組織,它不擁有國家機器,它缺錢,更缺軍隊。從某種程度上說,聯合國的權力是建立在成員國對它的尊重之上。
不得不忍受西方的陽奉陰違
當年美國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出資在曼哈頓買下18英畝的土地將之捐獻給聯合國,而美國又承擔了聯合國會費的22%之多,就連聯合國總部大樓整修所需要的19億美元費用,大部分也是美國給予的低息貸款,而且還要接受其嚴格的監督審查。美國稱,自聯合國成立以來,美國每年都是提供經費最多的國家。以2004年為例,美國向維和行動提供11億美元;為支持盧旺達和前南刑庭提供7200萬美元;美國提供的經費占世界糧食計劃署預算額的48%;占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預算額的17%;占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預算額的31%。美國政治評論員奧利佛·諾思指責聯合國成為“反美主義的傳播舞臺”,各國的領導人都可以在聯合國譴責美國,而美國卻要為這些反美行為“埋單”。在這種背景下,不僅美國政府,作為預算批準單位的國會,也可以對聯合國頤指氣使。
英國皇家國際關系研究所的中東事務學者羅伯特·樂威認為,聯合國的影響力“時大時小”,能不能夠被發揮出來,都同美國有著關聯,這反映出聯合國在國際外交上存在著政治軟肋。這個軟肋就在于,世界上不僅僅有戰爭要去調停,還有欠發達地區需要注入資金發展經濟、教育,還要給予遭遇自然災害打擊的地區和國家物資捐助。這一切都需要聯合國向有實力的成員國提出支持的要求。因此,在一些地區沖突問題上,聯合國往往可以提出一個正義和公正的建議或決議,但在執行上它又不得不忍受西方國家的陽奉陰違。
該不該被扣上“軟弱”的帽子
埃及開羅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哈桑·納菲阿表示,盡管到目前為止,聯合國對此次加沙危機的斡旋和調停尚未有明顯效果,但聯合國依然應該是促成沖突雙方實現停火的主要力量。他認為,自1945年成立伊始,聯合國就將保衛世界和平、反對戰爭以及通過和平方式解決爭端作為宗旨,但其工作的最終成效如何,更多地取決于國際力量的對比和大國間的關系,特別是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的立場。美國在聯合國擁有最重的話語權。其他國家很多時候既要與美國協調利益,又時時存在一定程度的斗爭。因此,客觀地說,聯合國不該因為其決議遭受冷落而被扣上“軟弱”的帽子,因為只有“權力”遭到蔑視而又無計可施的實體,才能被稱為“軟弱”。而聯合國從來就不是一個以“權力”為基礎構建的機構,而是一個協商性的國際組織,是一個各國代表相互辯論、甚至“討價還價”的平臺。
世界需要聯合國這個舞臺
對于聯合國的困境,有人這樣總結道,它是多極世界的產物,卻要在強權世界里生存。但這并不意味著聯合國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事實上,不僅世界上其他國家需要聯合國這個舞臺,美國也需要這個舞臺。一位常駐聯合國的記者表示,雖然聯合國處理國際危機的作用有限,但這個世界還是需要聯合國,它是全球唯一一個多邊性的外交舞臺。美國等大國需要聯合國這面中立的旗幟,以確保自己在介入某些熱點沖突時的公信力;而那些旁觀國、受害國,不論對聯合國有多少抱怨,也無法甩開它。對于它們而言,聯合國、安理會仍是可以發出自己呼聲、并廣為人知的最有效、有時甚至是唯一有效的途徑。因此,聯合國從來就不是一個做結論的場所,而是一個爭奪國際輿論主導權的戰場。
(資源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