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是所有產業發展的根本問題,網游產業的升級,更呼喚技術研發的革新。
對關注游戲產業和游戲產品的大多數人而言,游戲開發的技術人員是一個重要而陌生的群體。說重要是因為網絡游戲和其他產業一樣,技術支持是發展的基礎和根本,而且網游產品是如此的特殊,技術的意義不僅僅是底層構架,也是玩點和內容的表達手段。說陌生,則是因為這些技術人才都是各游戲企業的寶貝,被保護的很嚴密,輕易不對外示人。2007年第一屆中國游戲開發者大會(CGDC)召開時,會務工作人員神奇地發現,這些中國游戲產業的技術骨干們,大多連名片都沒有。
游戲開發的技術層面可以分為策劃、程序、美術、管理、安全、測試等六大領域。每個領域鉆研下去都有高深的學問,而每個領域在學術研究上的突破,也會是商業上的飛躍。而且,每個領域幾乎都和游戲產品的文化內涵息息相關。從開發者角度看,用技術手段反映文化內容是網絡游戲自始自終的使命。
那么,在網游產業面臨文化升級的關口,中國的游戲研發行業,如何跟上腳步并提供支持呢?這個問題太深太復雜。即便是專業人士要講清楚這個問題也需要很長的篇幅。更重要的是,這個行業直接面對技術的革新和演變,這在微觀上是不可預測的。所以,只能用宏觀概括的眼光去掠影這個非常重要又非常專業的行業。
游戲研發中的封閉與合作以及東西方游戲開發方式的異同是游戲開發行業的兩大熱點話題。中國游戲開發者大會(CGDC)已經要開到第二屆了,應該說,對行業中合作與交流的重要性,各家企業和專業機構都有足夠的認識。但商業保密的思想仍然是這種交流中難以解決又不好回避的矛盾。一方面希望得到外界的指導和幫助,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展示自己的核心財富。而且,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對他人講述的經驗和觀點也存在質疑。這大大影響了中國游戲技術研發力量的整體提升。但這個問題不是能夠簡單地通過管理機構的指導來解決的。
但對于另一個問題,就完全看行業中的主觀意向了。國外的游戲開發團隊普遍要經過12個月到18個月團隊培訓磨合以保證維持良好的質量控制,一直到游戲項目完成。而國內現階段還只是依靠美術、程序、策劃三方面的總監來協作游戲,這樣一個團隊要十幾個月中保持穩定都是有難度的。同樣,對于國內的市場環境和盈利模式,海外的從業者也表現出了一定程度的不理解。有位芬蘭赫爾辛基技術學院的研究員在第一屆中國游戲開發者大會上表示,不應該直接為了銷售而設計虛擬道具,出售游戲中的權力不是好方法。但是,這個被中國市場普遍驗證成功的模式在海外拓展的過程中也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也許正如完美時空的CEO池宇峰在中國游戲產業年會上所說的,中國游戲企業并非沒有內涵,而是要看如何發掘其內涵。
批判的接受海外技術,同時創立屬于中國獨特的游戲文化,才能保持產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