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幾條關于國內社交網站UUZone宣布今年3月份關停的消息,恐怕已經沒有多少網友還記得這家被稱作國內首批社交網站的優友地帶了。成立于2003年的優友地帶曾經輝煌一時,并在早期獲得晨興投資百萬美元的風投,如今,這個經歷了六年發展的SNS先驅已然成為歷史。
優友地帶的歇業,無疑為國內浮躁的社交網站敲響了警鐘。盡管Facebook和MySpace的注冊用戶遍布世界各地,盡管國內校內網、開心網的用戶數和流量位居網站排行前列,但在這些龐大流量的背后依舊是盈利模式不清晰的問題。社交網站的商業價值在哪里?如何將流量變現?如今,社交網站們對于盈利的嘗試已現端倪。
“基礎服務免費,增值服務收費”可謂社交網站天然的收入模式。作為SNS網站風向標,Facebook是最早推出并普及虛擬禮品的網站之一,免費禮品、1美元禮品以及廣告贊助禮品都吸引了不少用戶的使用。雖然Facebook聲稱他們并未真正在意此項業務的盈虧,但第三方機構對Facebook來自虛擬禮品的營收的估計普遍樂觀,預測結果從3500萬美元到5000萬美元不等。此外,Facebook自開放平臺后,憑借其自身的虛擬應用與第三方開發的虛擬應用,預計收入將在1億美元左右。
在國內,校內網、51等社交網站紛紛效仿Facebook,將開放平臺與支付系統對接,推出虛擬禮品系統、高級會員等增值服務,并與開發應用的第三方進行盈利分成。近日,一款由第三方公司“五分鐘”開發的APP“開心農場”成為了校內網上的熱門應用,日活躍用戶超過百萬,其中不乏通過支付校內豆來購買游戲道具的用戶。數據統計,該應用已經為校內網帶來了每周約10萬元人民幣的收入。陳一舟告訴記者,除去兩成渠道成本,校內與第三方開發者按四六比例分成;而從總體上看,校內網增值服務帶來的收益不會小于廣告收入的3倍。
經濟危機令不少社交網站面臨資金和盈利問題,但對商務社交網站而言,目前卻迎來了發展的新機會。那些已經失業或是為工作擔憂的人們紛紛活躍于商務社交網站,希望借此找到工作良機。以全球最大商務社交網站LinkedIn為例,其今年1月的獨立訪問量比去年12月上漲了22%。憑借高品質的招聘服務,LinkedIn已經成為不少公司和獵頭尋找人才的沃野,與之簽訂合同的不乏Google、賽門鐵克等大客戶,而相當數量的注冊用戶也樂意接受收費的商務賬戶服務來與他人建立商務合作關系。這樣的盈利模式讓LinkedIn在兩年前就進入盈利階段,其CEO Reid Hoffman最近表示,如果他本人愿意,LinkedIn可隨時進行首次公開招股活動。
除了上述這些盈利模式外,千像以1850萬美元陸續收購藝龍23.7%的流通股的消息,讓“SNS+電子商務”的模式成為了媒體關注的焦點。雖然這一模式并不成熟,但在陳一舟看來,兩者有著不少契合的地方,例如校內網和開心網的用戶主要是在校大學生和畢業四五年內的年輕白領,而人們在網上訂購機票、酒店和旅游的習慣也正是在這段時期形成。將兩者整合,一方面可以把SNS高質量的用戶帶給藝龍,另一方面,也可借此為SNS龐大的流量找到商業上的出口——按照他的估計,只要將旗下網站用戶的10%到20%轉化為藝龍的客戶,就有可能改寫市場的格局,并借此為社交網站帶來一筆不小的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