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場景:上班族A早上在街邊買了份報紙和可樂,不需要投幣也不用找零,他用手機在專門的終端機器上一刷,就完成了支付。隨后,A先生又用手機把兒子下個月的交通費打到了兒子就讀小學的賬戶中。在去公司的路上,A先生接到緊急通知,馬上用手機給老板訂下了當天下午飛往羅馬的機票。而A先生所在公司的出納,此時正在手機上按下六位數的ID號碼,把手機變成一臺可以自動操作的銀行出納機器,給A先生和他的同事們發放當月的工資和獎金……
這并不是2046年的科技幻景,在日本或者韓國,移動銀行所能觸及的范圍已經深入到現實生活中方方面面。大到高額資金的轉賬,小到幾塊錢的生活支付,一部手機既是電子商務的終端節點,又擴充了銀行柜員機甚至是ATM機服務范圍。
實際上,移動銀行串起了一條產業鏈。手機用戶把傳統銀行業務與手機綁定,對于銀行業務規模來說將是量變到質變的變化;同樣,通過手機隨時隨地享受各項金融服務,移動互聯網所支撐的科技內涵將越來越貼近傳統、貼近百姓生活。
移動銀行涉及銀行、運營商、和系統集成商三個環節,技術上的門檻只是表面,移動銀行在三者之間利益分配和業務協調上卻明顯力不從心。要想把這條鏈串起來,并不容易。
山芋好吃,燙手
上世紀末,手機基本完全代替了人們腰上別著的BP機;移動銀行,幾乎與手機普及的節奏同步緊跟著在本世紀初出現。在移動互聯網技術和3G的推動下,手機儼然成了移動的“小電腦”,然而,處在半熟期的中國移動銀行,成長的步伐卻走得有些艱辛。
市場研究公司IE Market Research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到2010年,中國手機用戶數量將從2007年的5.40億增長到7.38億;根據中國銀聯統計,中國目前“活躍”銀行卡數量為8000多萬張。
隨著中國金融市場全面開放,銀行間競爭日益激烈,近十倍的數字空間誘使銀行開始在增值業務上尋找出路。高端手機的逐漸普及,中國3G也已經由蓄勢轉化為實際的動能,中國未來移動銀行將逐漸發展成為類似網上銀行的、提供綜合性金融服務的成熟平臺。并且這個平臺將會更加自由、便捷、高效。
目前,我國移動銀行仍面臨著一系列的難題。中國用戶對手機查詢賬戶余額、明細、消費積分等信息可能并不陌生,但要用手機進行資金轉賬和遠程匯款,就難免對安全性有些擔心;如果用手機繳納水、電、煤氣、電話、交通等各項銀行代理的繳費業務,更怕一旦應用就會被按月扣除相應的服務信息費,并且有些收費標準并不透明。
由于沒有統一的技術規則,移動銀行出現了不同銀行接口不同、不同銀行用戶界面也不同的情況,而隨著IT創新引發的金融業內部業務流程的變革,銀行之間的業務流程和操作也不統一,銀行間的業務和合作少,彼此“兼容”的能力差,而這不僅給軟件開發帶來難度和額外的成本,還給用戶的使用帶來很大的混亂和不便。
移動銀行尚在蹣跚學步,傳統行業與IT聯姻如何跨過阻礙?
三人成戲,同行
移動銀行涉及銀行、移動運營商、系統集成商三者關系的互動與互補。
對于銀行來說,統一業務流程和操作,是各銀行間進行業務合作的基礎,也是移動銀行實現跨行業務的前提。
運營商在搭建了基礎平臺的同時,應該適當“放權”來調動銀行和系統集成商的積極性。
系統集成商就整個金融業務和移動互聯網資源,為用戶提供更豐富、細致的移動銀行體驗。
角色有了,這出戲又該如何唱?根據業內專家的觀點,大致有四種劇本。
劇本一:運營商獨角戲。
該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產業鏈關系簡單。日本運營商NTT DoCoMo最初提供的移動支付業務就屬于這種形式。運營商集移動支付業務數據傳輸網絡提供者和移動支付賬戶管理者于一身,收益來自于從商家獲得的每筆交易的服務傭金以及從消費者獲得的包括短信費、WAP瀏覽等費用。不過,這一模式只適用于支付額度較小的移動支付業務,更何況由于金融業務管制,運營商往往只能經營與移動通信業務相關的支付。
劇本二:運營商主角,銀行配角。
運營商仍處于主導地位,但多了一位配合角色。銀行分擔了管理移動支付賬戶的功能。至于通信費的分配比例,則由主角決定。這種模式的好處在于拓寬了小額支付的限制,安全等級有了保證。但長期來看,銀行對與移動運營商合作開展移動支付業務的積極性并不高。誰又甘心總是當配角呢?
劇本三:銀行主角,運營商配角。
如果是銀行主導呢?相當于傳統支付業務的延伸,數據通過移動通信網絡傳輸。運營商只負責提供網絡,不參與移動支付業務的管理和運營。銀行從商家獲得的每筆交易的服務傭金,移動運營商獲得消費者的通信費和銀行支付的專網使用或租借費。由于銀行有足夠在個人賬戶管理和支付領域的經驗,交易安全性高。但最大的障礙是不同銀行的互聯互通性差,為用戶帶來不便。
劇本四:第三方主角。
除了運營商和銀行這兩位我們熟悉的名角外,還有一位新秀也閃亮登場。獨立于銀行和移動電信運營商的第三方運營商,利用移動電信的通信網絡資源和金融組織的各種支付卡,進行支付的身份認證和支付確認。聯動優勢、上海捷銀都屬于此類新角。然而,在新面孔被公眾熟悉前,業務推廣難度很大。如果沒有運營商和銀行的扶持,要挑大梁還很遙遠。
無論接下來的劇本怎么演繹,金融業與電子信息產業的緣分仍然已經注定。2006年2月6日,中國銀監會頒布了《電子銀行業務管理辦法》和《電子銀行安全評估指引》,首次將移動銀行業務納入自己的監管體系,從政策層面給了商業銀行更大的信心。 主角也好,配角也罷,移動銀行都為金融創新開辟一片新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