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抹茶,大家可能都會以為它是源于日本,其實,抹茶最早源于中國,興起于隋唐,鼎盛于宋朝。據考證,在魏晉時期的古籍文獻中,就有關于抹茶的記載。其中對抹茶沖泡后所呈現的景象的描述為:“沫沉華浮,曄若春敷”到了唐宋年間,抹茶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流飲料,正所謂“夫茶之為民用,等于鹽米,不可一日以無。”古代的抹茶也稱未茶,是以優質新鮮茶葉為原料,采用蒸青、干燥、天然石磨碾磨等技術加工而成的微粉狀的覆蓋蒸青綠茶。
但令人遺憾的是,抹茶在明代中后期便消亡了,距今約有400多年。但抹茶由當年的遣唐使從中國帶到日本后,在日本不但得以保留、繼承,還得到了發揚光大、提煉升華。日本是一個善于學習他國文化并根據自身特點予以創造的民族。他們將抹茶與宗教情操、哲學思想和藝術修養、社會生活融為一體,形成一種和睦人際、提升品格,并為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的飲茶藝術。
抹茶的制造
抹茶的制造非常講究原料品質,每年僅利用春茶制作,且在茶芽生長期間,必須搭設棚架,利用遮陽篷布或稻草遮蓋,降低日照,增加茶芽的葉綠素和氨基酸含量,降低苦澀味成分。
抹茶的加工過程主要有采摘、蒸汽殺青、干燥、研磨等工序,它的特殊之處在于利用天然的石磨,在低溫、低速下碾磨而成,其顆粒十分細小,可懸浮在熱水中,不沉淀,因此可供抹茶道以茶筅點茶,呈現鮮綠的茶湯,久置亦無沉淀現象。
需要注意的是,抹茶與普通綠茶粉完全不同,綠茶粉的原料僅僅是普通綠茶,而且綠茶粉是利用粉碎機進行粉碎,其粒度為抹茶粒度的25~60倍大,用機器粉碎出來的粉末無法懸浮在熱水中,久置便會產生沉淀,同時因為加工過程中產生的高溫,使綠茶粉的色、香、味受到破壞。抹茶色澤翠綠持久,而綠茶粉色澤黃綠易變;抹茶淡雅清香,粉質細膩,滋味清甜,而綠茶粉的粉質較粗,味帶苦澀。
日本的抹茶道
日本少女的肌膚個個都是白里透紅、吹彈可破,別懷疑,抹茶就是最大的功臣,抹茶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與膳食纖維,是保持肌膚白透的最關鍵因素。抹茶一般在品飲上分濃茶及薄茶,濃茶用老茶樹的茶葉,味道濃郁;而日常飲用以薄茶較佳,所以一般喝到的都是薄茶,味道合宜也較適合嘗鮮者。
器具準備
茶筅是沖泡抹茶重要的工具,功能是用來攪拌使其溶解均勻,一般在買抹茶時一起買就可以了,再者需注意沖泡抹茶的水溫無須過高,大概在80℃~90℃,超過90℃就會把苦味沖出,變得不那么可口了,所以請千萬留意水溫。其它的工具:一個好拿好握的大碗(約4人飲用的量),用來取抹茶的茶匙,再為每人準備一個小茶杯。
茶筅:由一精細切割而成的竹塊制作而成,茶筅是抹茶道中必備器具,用以調攪抹茶。
茶碗:內壁為白色的瓷碗,能很好地襯托茶湯顏色。
茶匙:用來計量抹茶粉,并將其置入茶碗中。
小茶杯:用來為每個人分茶。
抹茶:品質好的抹茶新鮮自不在話下,從外觀看來鮮綠有光澤。
在日本享用抹茶,通常是感情很好或熟識的幾個朋友,或者家人一起品用,所以并不需要分別倒出給他人,就是將碗口分4等份,你一口我一口,自己喝過后端送給別人時,要把自己嘴巴接觸的位置轉開,方便下一位飲用,所以一般適合4人一起飲用,太多了就容易重疊。
沖泡方法
首先,用開水把茶碗溫熱,用茶匙將約1匙半的抹茶粉置八碗中,茶量置好后,就可以沖入熱水了,熱水的量為茶碗的1/4左右,有心得后再依各人口味厚重沖泡。隨后拿出茶筅,用左手中指及拇指按住碗口,右手拿起茶筅先輕攪抹茶使其溶于水中,再以中快的速度前后攪擊茶水,直至所粉末溶于水中,千萬不能有未溶的顆粒。
小貼士:抹茶的保存
遠離異味避免濕氣
抹茶啟封后很容易吸潮變質哦,所以啟封后需要立刻放入密閉的容器,如果能預先在容器內放入一些干燥劑就更加安心啦。還有,抹茶吸收外來氣味的能力很強,所以建議使用專用容器,并且要遠離有濃烈氣味的食品、化妝品、香煙、肥皂等。
避光避熱
抹茶對光和熱非常敏感!不僅僅陽光,日光燈也是茶葉變質的原因,所以選擇不透光的容器非常重要哦。高溫也會影響抹茶的質量,抹茶陳舊后顏色發黃,香氣也揮發殆盡。所以,抹茶的保存場所應該盡可能暗而冷。
冰箱保存
冰箱可以延長抹茶的新鮮度,短期保存抹茶最好放入冷藏室(0~5℃)里,未開封的抹茶如果需要長期保存,可以放入冷凍室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