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摩洛哥籍太收藏家大衛·納哈邁德發言炮轟當代藝術市場,指責某些標價百萬的藝術品“幾乎是場騙局”。
據說,大衛·納哈邁德擁有價值20億英鎊的收藏,其中有5000多幅繪畫,包括300多幅畢加索作品。并且他的家族依靠買賣藝術品發了大財,他們專注的領域是現代藝術,例如畢加索、馬蒂斯和羅斯科的作品。納哈邁德還認為,在弗朗西斯·培根之后,就沒有人能把藝術往前推進一步。這位大收藏家向《獨立報》公開表示,現在收藏界有很多人感到很尷尬,因為他們持有的一些藝術品比購買時已經貶值了不少。過去三到四年,藝術市場其實是非常空洞的,只有少數幾個買家相互抬高價格,制造了市場的虛假繁榮。
對于他們的這種言論,英國《藝術報》專欄作家路易斯安·巴克表示異議。“畢加索、馬蒂斯、羅斯科是大師當然毋庸置疑,”她說,“但是藝術世界是向前發展的,抹殺培根之后的一切顯然是胡說八道。
很顯然,這些爭議引發的根本點還是因為經濟危機下當代藝術的表現羞強人意。
春拍臨近,不少人問我今年當代藝術會是什么樣的市場表現,我的回答一定是:“不好!”
雖然年后一直也在國內外游走,參加了不少藝術家的展覽。雖然從我們本期的專題來看,中國的藝術明星依然活躍在世界的每個角落。但是從我們本期專題的采訪情況、以及綜合各個畫廊拍賣行的現狀來看,今春當代藝術市場的低迷是不可避免的預期。
這不是像大衛·納哈邁德那樣全盤否定當代藝術,也不是對目前活躍著的藝術家們失去信心。相反的,阿為市場的調整,好藝術家已經漸漸浮出水面、一目了然,來來依然是康莊大道。但是在這個特殊的階段,當代藝術市場的尷尬并不會因此而改變。
我所謂的當代藝術市場的尷尬,無非可以歸納為三點:賣家不出售、買家不伸手、藝術家不降價。
進去幾年的活躍市場,給相當多涉及藝術行業的人帶來收益,同時也帶來阻礙。對賣家來說,由于大部分作品并不在低位買入,而自身的經濟情況尚不到拋售的境地,所以低價出售的可能性很小;對買家而言,心理價位早早就調整到了經濟危機下大部分投資類商品一般的下浮比例,沒有合適的作品沒有合適的價格絕對免談;而作為生產者的藝術家,在火熱市場中獲益頗豐,未來幾年內即便不賣作品也到不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更何況降價銷售還要影響老客戶的心情和利益,孰輕孰重自然分得很清楚。于是,夾在中間最為難的就是畫廊和拍賣行,無貨銷售或者有貨賣不出成了今年的必然趨勢。
至此,不由得想起狄更斯在《雙城汜》中的一段經典臺詞:“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段僅僅是個人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