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人,3口缸。1982年冬天,峽江之畔的一個小村落,31歲的蔡宏柱帶上“全部家當”,辦起了當地第一家企業——青龍醬油廠。醬香從水缸中透出,沒人知道這股香味會帶來什么。
蔡宏柱也不知道。祖祖輩輩未離開過田地的他,只是隱約覺得:泥腿子要改變命運,就不能總守著一畝三分地。
他太清楚農村的艱難。他夢想著拔掉窮根。
18歲那年,生產隊長交給他50元錢,說:這是隊里一半的家當,你拿去做本錢,想辦法賺點錢回來分給大家過年。
他在一家騾馬店住下,靠一輛板車一條牛,起五更,睡半夜,兩個月給生產隊掙回1700元。
蔡宏柱說,他忘不了鄉親們分到錢時的笑臉,這讓他自豪,也讓他沉重。蟄伏于心底的熱情與智慧一旦覺醒,會迸發無限可能。蔡宏柱甩開膀子,拼命地干,醬油廠很快賺錢,3年后裂變出一個沙發廠、一個油脂加工廠、一個綜合商店和一個飲料廠。
1992年,蔡宏柱再次作出選擇:關閉醬油廠,轉戰白酒業。
當年9月,第一股酒香飄過小山村。他第一次覺得,稻花的香味如此醉人。
從此,“稻花香”挺進大江南北。1994年產值2142萬元、1996年2.15億元、2003年6億元……16年間,稻花香以每年賺一個廠的速度跳躍發展,當年的小酒廠最終“破繭成蝶”,成為全省最大的白酒生產基地。
(一)
1992年,中國白酒市場呈現出白熱化競爭狀態,許多白酒品牌像唱擂臺戲一樣,鑼鼓家伙一響,打上花臉就扯嗓子叫板,完全不遵守市場規則,更遑論產品質量。
蔡宏柱以農民的質樸牢牢把守住創業的底線:一個真正有理想、有前途的企業,絕不可自甘墮落地去當“亂世梟雄”,僅僅靠小機靈、小聰明甚至邪招、怪招在“混戰中”撈一把算一把,一定要有大智慧、大品德,憑正招、高招、絕招市場致勝。
有道是:十年磨一劍。蔡宏柱從最初創辦醬油廠到這一年正好十年。十年的風霜雨雪,酸甜苦辣,歡笑痛苦,高興失意,一切的一切,終于使他鍛造出這樣一柄利劍:“三高兩找一創”。
“三高”,即高起點、高質量、高效益;“兩找”即找名廠、找名師;“一創”即創名牌。這百字為練、提要勾弦的十八個字,便是著名的稻花香“十八字方針”。憑著這“十八字”方針,蔡宏柱在逆境中,率領稻花香人風鬟兩鬢,矢志而戰,成功研制開發出第一瓶“稻花香”白酒。這年10月,該酒一上市,立即受到廣大消費者的熱烈追捧,整個白酒市場為之風靡。中國酒類泰斗秦含章老先生兩次率專家到稻花香考察,賞其色,聞其香,品其味,鑒其格,察其衛,稱贊其品質的完美,“與茅臺、五糧液不相上下。”于是,他老先生欣然將稻花香集團門前的巨型酒爵命名為“華夏第一爵”,且賦詩一首:三江峽谷好風光,萬戶英雄皆宜昌;地面小康歡飲日,天邊大醉稻花香。
此后,為進一步壯大企業,蔡宏柱以諸葛三分天下的智慧,又提出“一年建成一個廠,一年賺回一個廠”的方針,并進而提出“今年的利稅是去年的產值,今年的產值是明年的利稅”發展目標,在風云變幻的市場競爭中,打了一場又一場精彩漂亮的攻堅戰,成為世紀之交中國白酒行業的一道最亮麗的風景。
2001年12月26日,中國正式加入WTO之后的第15天,稻花香宣布進行現代化企業制度改造,全面跨入股份制的嶄新時期。
人們似乎很少將稻花香的這次改革與WTO聯系起來。然而蔡宏柱的出發點,正是要乘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東風,進一步解決好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問題。也正是這次改革,使稻花香集團徹底打破了用人“關系化”、“家族化”的慣例,全面推行“定崗擇業”的用工機制,通過創新經營管理制度和用人機制,不僅提高效率,調動員工積極性,更將稻花香集團從此推向了現代化企業發展的軌道,為稻花香品牌走出湖北、走向全國,夯實了基礎平臺。
(二)
2004年,白酒行業在歷經區域間、企業間、品牌門類間的調整重組后,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而又競爭激烈的時期。
在這一年春季動員大會上,蔡宏柱擘畫經略,擲地有聲:實施“四大工程”,實現新一輪大發展。
所謂“四大工程”,即:1211工程、凝聚力工程、人才工程、金網工程。“1211”即:抓好一個主業(白酒),樹立兩大品牌(稻花香、關公坊),促進一大批配套產業;“凝聚力工程”,即:大力弘揚稻花香企業精神,樹立正確的創業理念、文化理念和價值理念,提高廣大員工思想境界、敬業精神和主人翁意識;“人才工程”即:轉變用人機制,改善用人環境,培養一大批復合型、專業化的高素質人才,形成具有超強戰斗力的稻花香團隊;“金網工程”即:不斷強化市場營銷工作的過程控制,精耕細作市場網絡,做細做實市場終端,形成全國市場網絡終端管理和誠信服務體系,實現由市場銷售形態向現代營銷體系的根本性轉變。
通過“四大工程”的提出和實施,很顯然,蔡宏柱的企業發展理念中,企業文化形態對市場的決定作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變得更為迫切和直接。他之企業發展戰略的構想,已不單單只著眼于經濟效益的持續增長,更有著對人的素質、企業精神、企業文化、企業責任與義務等社會效益的強烈訴求。
2005年初,大病初愈的蔡宏柱左手握筆,在紙上歪歪斜斜地寫下一串數字:15555511111。
他的解讀是:抓好一個主業(白酒),新增5萬噸商品酒,做大做強5個品牌,帶動一批配套企業發展。“十一五”期間實現銷售收入50億元,利稅5億元,建成5個社會主義新農村。
全廠嘩然。新增5萬噸商品酒,意味著年增銷售收入15億元,對于一個年銷售收入不過6億元的酒廠而言,這一步是否太大?
蔡宏柱不這么想。曾造訪過茅臺酒廠、茅臺鎮的他,心底還存有一個夢想:讓稻花香躋身中國白酒前五強,把龍泉鎮建成中國的酒城。
為了這個夢想,他要加快步伐。擊鼓三通,笙磬同聲。當年,這個被稱為“151”惠民工程的首期項目大盤敲定:總投資4.19億元,建成稻花香工業園區。
06年5月,首期項目全面竣工。中南五省最大的白酒生產基地在龍泉鎮誕生。
同月,工程二期項目建設啟動,關公坊百畝萬噸基酒項目正式奠基;隨后,昭君醬香型百畝萬噸釀造車間項目立項……
膽略與遠見,成就了稻花香的飛躍發展。
短短一年間,這個年產3萬噸白酒的酒廠,變成了一個年產8萬噸、銷售收入15億元的大型酒業集團。旗下品牌稻花香、關公坊、楚瓶貢、昭君、屈原,如五朵金花般次第綻放。
酒廠變成了酒城。這個占地2900畝、總資產17.4億元的園區里,有食品工業區、住宅小區、酒店、廣場,1萬多常住及流動人口、500多輛運輸車、1000多個體工商戶穿梭其間,每年帶來的第三產業營業收入就高達3億多元。
舉目四顧,見小橋流水,樓宇參差,好一幅新農村景觀。
(三)
每天清早,朱德生都會騎著摩托車,與妻子陳必芬一道,駛進稻花香的大門。
老朱是釀酒車間的工人,陳必芬在包裝車間上班。幾年前,兩口子告別耕作了幾十年的田地,雙雙成為稻花香員工,收入也由過去的每年不足5000元,增至3萬多元。
就在朱德生駛進大門的同時,同為龍泉鎮人的張述林,正在視察自己投資300多萬元引進的新設備。
張述林是佳藝包裝公司的總經理。6年前,做木匠活的他,帶著含辛茹苦攢下的20多萬元,加入稻花香旗下:聯手成立包裝公司,作為配套企業,為系列酒生產木質包裝盒。如今,公司年銷售收入已達1000萬元,張述林也成了遠近聞名的小老板。
在龍泉鎮,有成千上萬個朱德生、張述林。在稻花香不斷拉長的產業鏈中,他們離開土地,當上了工人、職員,甚至老板,從貧窮走向富裕。
數字最有說服力。6年前,圍繞發展8萬噸白酒,鎮上涌現19家配套企業,形成了以白酒生產為龍頭,紙品包裝、彩色印刷、金塑制品、玻璃制品、陶土產業、太陽能及種養殖等為一體的產業鏈。
眼下,在這個產業鏈上,8000多農民直接或間接成了稻花香的員工。他們享受著企業提供的醫療、失業和養老保險,不少農民“洗腳”上岸,住進了廠區的樓房,年均工資都在萬元以上。
“用工業拉動農業,讓農民成為工人,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長效之路。”蔡宏柱說。
【人物后記】
蔡宏柱深深地崇拜著將中國人民從水深水熱中解救出來的偉人毛澤東,以毛澤東思想作為事業的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崇尚古代軍事家孫武,運用《孫子兵法》深刻揭示的競爭規律,指導市場制勝;蔡宏柱還十分推崇儒、道、釋三家人生智慧,不斷從中汲取精華,摒棄不利于企業文化發展的元素,形成了踏踏實實的人生規則和具有獨特魅力的稻花香文化。
蔡宏柱的成功之道,作為現代企業文化的瑰寶和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白酒界,在國內成為人們取之不盡的商業謀略資源,而且在國外也產生著良好影響。馬達加斯加國民議會副議長拉祖阿哈利米哈賈·蘇羅福南奈納、博茨瓦納共和國總統費斯圖斯·莫哈埃、老撾副總理通倫·西蘇里等先后率代表團到稻花香集團參觀,阿爾巴尼亞、阿根廷、巴西、智利等23個國家的農業技術管理專家也先后來到稻花香集團參觀考察。
“我過去是農民,現在是農民,將來還是農民。”
這位57歲的企業家“農民”說:帶領農民致富,是我終身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