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無數用勞力賺錢養家的男人一起,見證了廣州一座座光鮮的大樓拔地而起。但他失望地發現,兒子逐漸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而他讓兒子擺脫農民身份的努力也付諸東流。
背景
隨著美國金融危機向全球蔓延,我國相當一批中小企業無奈破產倒閉。僅僅2008年上半年,我國就有6.7萬家中小企業倒閉,其中紡織行中小企業倒閉1萬多家,有2/3的紡織業企業面臨重組。而這些中小企業恰恰是吸納農民工就業的主力軍。當一批中小企業在金融風暴中無奈破產倒閉時,農民工成為承受直接沖擊的群體。
對于成千上萬在東部沿海地區謀生的“農民工”來說,他們并不是官方傳統定義中的“工人”,既沒有體制的束縛,也沒有體制的保障,這家企業垮了,收拾行裝,再投奔另一家是常事。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這里面有無產者的豪邁。但是,如果一場覆蓋整個經濟體的蕭條襲來,是否還有足夠的工廠為他們提供工作?在08冬天,發生在遙遠異國的一場金融風暴,裹挾了千萬中國農民工的命運,讓他們08年末提前回家的路程,不是那么的溫馨……
現狀調查
返鄉農民工何去何從
自2008年10月以來,珠三角和長三角等地因企業倒閉出現了農民工失業和返鄉回流等新情況。這次規模不小的倒閉和裁員,一時間造成局部地區農民工失業人數驟增,不少農民工無奈地選擇了返鄉。
年關將近,又無活可干,在廣東“雙轉移”重鎮清遠市一家鋁材廠打工的陳賀美把衣服往背包里一塞,向熟悉的同事借了300元,帶著裝了幾件衣服的背包和那個儲存量超過1G的山寨手機,踏上了自己并不情愿的返鄉之旅。
08年12月20日晚上8點左右,距離陳賀美回到家里還不到4個小時,一場風暴就把家里的喜悅氣氛撕得粉碎。父親陳德勛在漆黑的房子里摸索一番后,仍然找不到次日要派上用場的一塊小磁鐵,喝了點酒的他把責任歸咎于自己的妻子,一氣之下把她堆放好的雜物統統扔出了家門。
在沖突發生的兩個小時前,陳德勛的心情還是無比暢快。晚飯剛過,他坐在剛收拾好的飯桌前,為自己生平的第二次重大投資而費盡心思:“明天建筑施工隊就會派人來和我們談蓋房子的事,估計在我們那塊100多平方米的土地上建一層樓房要8萬塊。”
十幾年前,他就已經把第一筆投資放在了自己唯一的兒子陳賀美身上。從1993-2005年12年間,為了供兒子讀書,這個前鄉村的赤腳醫生、不識字的文盲遠赴廣東,先后在中信廣場、二沙島和珠江新城的建筑工地上干過。他和無數用勞力賺錢養家的男人一起,見證了廣州一座座光鮮的大樓拔地而起。但他失望地發現,兒子逐漸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而他讓兒子擺脫農民身份的努力也付諸東流。
投資失敗帶來的后果,是一家人仍然要擠在被煙火熏得發黑的破舊的木板房里,唯一的大型電器是那價值900塊的電動磨面機,這是木坪村每個家庭必不可少的生產資料。而現在,63歲的一家之主的決定變得無比現實,把家里的錢都用來建房子,因為與其他隨時可能血本無歸的投資不同,“房子至少可以踏踏實實地住上幾十年。”
“他愛怎么折騰就怎么折騰,我不管。”陳賀美對父親的第二次投資同樣不領情。為了避開這個“打了一輩子工才存了8萬建房款”的父親,他在回到家里的第一天就暗下決心:春節過后一定要到廣東闖蕩,即使賺的錢還比不上在家養豬的母親。
54歲的母親曾給他提過在家養豬的建議:現在的豬崽20元一斤,如果每年養兩頭母豬的話,將有上萬元的收入。
據統計,這個冬天里返鄉農民工大多數為45周歲以下的青壯年,約占了返鄉民工的78.5%,他們中的大多數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打工、輕創業”的思想,不愿意過多承擔創業的風險和壓力。
年輕的陳賀美也對“養豬創業”毫無興趣:“我一個年輕人,能夠打工絕不會在家養豬。”他已經習慣了城市的生活方式,也缺乏與自己的山村同成長、共致富的自覺和勇氣,希望能夠繼續在城市謀求就業機會:“等賺夠了錢,我就回鄉里開個飯店,要做有特色的。”
像陳賀美存在一樣思想的返鄉農民工不在少數,事實上能夠回鄉務農的農民工,很可能只是一小部分。那些曾經干過農活的壯年人,才有可能重操舊業,而大批十幾歲就出來打工的年輕人,對農村生活已經相當陌生了,他們根本不懂怎么干農活。可以預料,盡管大批的農民工提前返鄉,但一開春,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還是會沿著熟悉的路,重返城市和城市化的“珠三角”、“長三角”地區,或一些其他的勞力需求密集地區。
經調查發現,回流人員大體可分五種類型。一是回鄉觀望型。以年輕人居多,他們原本有較好較穩定的收入,因企業精簡等原因回鄉,如經濟形勢好轉,他們將繼續回原務工地工作。二是回鄉創業型。基本以高學歷及多年打拼積累一定資金、經驗者為主,他們有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回鄉尋找合適的項目自主創業。三是回鄉就業型。以年齡偏大技能單一的體力勞動者為主,他們難于適應在外競爭激烈的職場環境,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失去崗位,想回鄉在當地尋找到相對合適和穩定的工作。四是技能就業型。多為在打工多年、有一定專業技能和知識,也是當前許多工業園區企業急需的技術崗位人員,他們“回流”后很快就在當地企業重新就業。五是回鄉務農型。以年齡偏大,有一定資金積蓄者為主,在當前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吸引下,就沿海企業裁員、關停之機,乘勢回鄉,從事種養等農業事業。
自謀出路
農民工09年賺錢新途徑
◎就業有經驗有技術機會多
內地某工廠負責人對記者說:“目前,我們企業一直沒有間斷過招工,特別是針對有工作經驗的返鄉農民工,他們基礎好,跟著老員工做兩天就能在生產線上工作。”
在生產車間里,記者找到了剛到該企業上班的葉凌。她告訴記者,從浙江回到家里后,發現龍南的許多企業還在繼續招工,就在同村朋友的介紹下選擇了一家同樣是生產玩具的企業上班。由于和以前工作相似,所以很快就適應了,工資也能達到1000元左右,雙休日還可以放假回家幫父母做點家務,還是挺劃算的。
“回鄉干什么?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目前,我國的職業種類已達2000個。農民工只要肯學習,就業機會其實很多。”長沙市勞動保障部門有關人員介紹,目前長沙餐飲酒店、保姆護理、建筑裝飾業都需要新員工。
長沙一建筑裝飾公司負責人介紹,目前在他們這一行,手藝好、有一定技術能力的建筑裝飾師傅仍是搶手貨,工薪優厚。相關保姆護理業人士也表示,臨近元旦、春節,長沙保姆服務業的保姆、護理員等崗位的需求缺口還很大。
◎創業 充分利用技術資金優勢
由于地方政府主動為返鄉農民工的回鄉創業提供了很多的優惠政策及便利條件,想留在家鄉創業的農民工越來越多。
08年11月12日上午,從沿海返鄉創業的石景宇從網上找了一些房源信息后,安排手下的兩名員工出去看樓盤。他的房產信息服務店領到營業執照有幾天了,但被人稱為“石總”還是有點不習慣。
石景宇今年35歲,在廣東鶴山市一家服裝企業做外貿銷售已經六七年了。“今年服裝出口不好做。”石景宇說,雖然在廣東每個月有幾千元的收入,但形勢越來越不好,就干脆和妻子回老家自己干事業。他是涪陵區人,在農村長大。
石景宇稱,選擇房產信息咨詢行業,是因為投入少,只需門面的租金和辦公費用,一旦有什么風險可避免更大的損失。
對于農民工來說,隨著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內地轉移,農民工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他們的回流可一定程度上緩解內地的民工荒問題。更重要的是,他們通過多年在外打工,吸納了更多的社會經驗和知識,擴大了視野,也會帶回一定的資金、技術和信息及社會資源,通過政府部門的引導和幫扶,讓他們回鄉創業,帶動更多農民工就業,讓他們更好的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可以說,農民工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也是城鄉一體化的關鍵鏈條。
◎務農重拾舊業暫避寒冬
這次受金融危機影響,提前返鄉的農民工大多為36歲以上的農民工,約占總量的70%以上,我們將他們稱為第一代農民工,而80后出生的農民工,我們稱他們為第二代農民工。由于觀念的差異,失業后,留守還是回家,兩代農民工會有截然不同的選擇。第一代農民工大多都是從土地上走出去的兼業農民,通過外出打工掙錢補貼家用,他們對農村生活比較認同,有農村生活的經驗和基礎,失業對他們心理打擊較小,失業后,他們大多都會毫不猶豫選擇回家。而第二代農民工卻對城市生活方式有了一定的認同,可能還是傾向于外出打工或創業。
不管是第一代農民工還是第二代農民工,出于現實無奈而被迫留在農村里時,只留著一畝三分地過日子肯定是不現實的。建議他們應該利用政府的優惠扶持政策,開展特色養殖或種植,才有可能實現創富的夢想。
今年元旦,返鄉農民工申秀海,正蹲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喜滋滋地看著4只即將生產的母獺兔,盤算著一窩兔子三個月后出欄能掙多少錢。
申秀海今年47歲,電焊工,常年在建筑工地上打工,那時除了各種開銷,一個月能剩下1300元左右。三個月前,工地上沒有活了,他不得不回到家鄉。
“怎么開始養兔子了?你從誰那兒聽說養兔子能掙錢?”記者問。
申秀海指著陪記者來他家參觀的村支書說:“他告訴我的,他家也養了獺兔,養一組兔子(一公四母)一個月的收入能有1000多元,活很輕省又不用離開家,比外出打工輕松多了。”
“春節后還準備出去打工嗎?”記者問申秀海。
“不去了,就在家養兔子。”申秀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