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連續劇《貞觀長歌》中,唐太宗李世民派大軍攻打北方勁敵突厥人,由于糧道多次受到突厥騎兵的襲擊,李世民正為運糧的事犯愁。此時,突厥首領頡利也派人來長安,找到了當時的長安首富竇義,以其養子的生死為要挾,逼迫他給突厥人輸糧三十萬石。竇義既怕犯資敵之罪,又擔心兒子安危,左右為難。后來他想出一條兩全其美的辦法,答應幫頡利運糧,卻暗中將此事告訴李世民,讓他劫糧。唐軍劫得糧草之后,很快打敗了突厥人。
對于竇義是如何發家致富的,觀眾可能并不知情。說起這位長安首富的生意經,也許更讓人嘖嘖稱奇。
資源利用小本創業的法寶
竇義是陜西扶風縣人,他的伯父和舅父都是唐朝政府的高級官員,家世顯赫??烧l也沒想到,竇義從小卻對經商產生了極大興趣,他把孔子弟子中善于經商的子貢當作自己的偶像。商人在中國古代的社會地位比較低,他的經商理想未能得到家人的支持,所以年少時的竇義只能暗中籌劃,等待時機。
十三歲那年,竇義的舅父在安州任職期滿返回京城長安,帶回了十幾雙安州特產絲鞋,分送給外甥和侄兒們。當時其他人都爭先恐后去挑選,惟獨竇義不慌不忙。等他們挑選完后,只剩下了一雙大號的,他拜謝舅父,收下了這雙大號鞋。舅父納悶,你小小年紀拿雙大號鞋有何用?竇義沉默不語。
原來,竇義是想用這雙鞋作為下海經商的本錢。他悄悄把這雙鞋拿到集市上賣了,換得五百文錢,然后去鐵器鋪打制了兩把鋤頭。
五月初,長安城里榆樹果實成熟了,果籽紛紛掉落到地上。竇義每天去榆樹下掃果籽,一共掃得了十余斗。隨后他去了伯父家,對伯父說:“我想借住在嘉會坊的宗祠內溫習功課。”侄兒想找個清靜的地方讀書,伯父自然會提供方便,竇義順利搬進了宗祠。竇家宗祠的院子很大,空地也比較多。竇義于是用先前準備好的兩把鋤頭,在宗祠院內的空地上挖溝,播樹種,他將榆樹果籽播種在溝內。不久,每條溝里都長出了榆樹幼苗。等到秋天,千萬余株小樹苗長到一尺多高。
第二年,榆樹苗已長到三尺多高。他對樹苗進行了一次間伐,留下桿枝直挺的樹苗。間伐下來的小榆樹則捆起來作為柴薪,每捆二尺左右,共有一百多捆。這年秋天,天氣陰冷,連降大雨,他將這一百多捆榆柴運到集上去賣,每捆賣了十幾文錢。
第三年,竇義繼續為榆樹苗提水澆灌。到了秋后,榆樹苗有些已經長成雞蛋那么粗,他又間伐了一次樹苗,得榆柴二百多捆。當初他投入的五百文本錢,僅兩次賣柴的收入,就已經獲利好幾倍。
又過了五年,榆樹苗已經長大成材。竇義砍伐粗大的榆樹做成蓋房屋用的椽材,共千余根,賣得三四萬文錢。又挑選出枝桿大的制成造車用的木料千余根。此時,他的生活已是富足有余。
竇義以一雙鞋的本錢,成功掘得人生的第一桶金,除了個人具有經商天份之外,充分利用了宗祠中的閑置資源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發現并利用身邊的閑置資源,是小本創業的一大法寶。
技術創新賺得盆滿缽溢
完成了原始積累,竇義便開始擴大再生產。他開發了一個在當時頗有技術含量的新產品——法燭。
那時候是不流行制訂書面項目計劃書,但竇義卻在心里對整個項目進行了詳細的策劃。首先,他以一百文錢一匹布的價格采購了一批蜀郡產的青麻布,雇人縫制成小布袋。另外還采購了幾百雙內鄉產的新麻鞋。然后,竇義面向長安城各街坊,以勤工儉學的名義廣招小孩子來打工。報名者踴躍,甚至連朝廷官員家的孩子都跑來打工了。竇義給他們的報酬是每天發給三張餅,十五文錢。童工們的工作任務是拾槐樹籽。先前制成的那些小布袋就是用來裝槐樹籽的。
接下來,竇義又讓小孩們揀拾破舊的麻鞋,每三雙破舊麻鞋換一雙新麻鞋。消息傳開后,前來用舊麻鞋換取新麻鞋的人不計其數。沒幾天,就換得舊麻鞋一千多雙。竇義雇人將破麻鞋沖洗、曬干,貯存在宗祠院中。又在坊門外買下幾堆遺棄的碎瓦片,讓工人將泥滓洗去,用車運到宗祠院內,還從長安西市采購了一批油靛。
原材料準備就緒后,竇義購置了一些必需的設備,開始組織生產。他招收了一批按日計酬的工人,負責將破麻鞋切爛,將碎瓦片搗碎。用篩子篩過后,將麻鞋、瓦片碎末與槐樹籽、油靛混合到一塊熬煮,攪成乳狀。最后讓工人做成長三尺以下,直徑三寸的長棒。這種長棒便是成品法燭,一共生產了一萬多條。
唐德宗建中初年六月,京城長安連降大雨,柴薪價格暴漲并且嚴重缺貨。竇義于是將貯存的法燭拿出來銷售,每條售價一百文錢。用法燭燒飯,火力是普通柴薪的一倍,極受消費者歡迎。
法燭實際上是一種變廢為寶的新能源產品,竇義利用技術創新,賺得盆滿缽溢。
地產開發獲取暴利
房地產開發如今是暴利行業,在唐代同樣如此。所以一旦有了機會,竇義也開始涉足房地產業。
長安西市南邊靠近繁華地段,有一處十多畝倒放垃圾的低洼之地,人稱小海池。獨具慧眼的竇義看中了這塊地的潛在價值,想買下來。這塊地皮的主人急于將這塊爛地出手,得知竇義想買,測量都免了,只收三十貫錢就趕緊拋掉了這只“燙手山芋”。
竇義買下小海池后,在洼地中央立了一根木桿,桿頂懸掛一面小旗。再在洼地周圍搭建了六七個臨時商鋪,雇人制作煎餅、團子等食品。然后舉辦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少兒游戲。游戲內容是讓孩子們投擲瓦礫,擊打木桿上面的小旗,擊中的,獎給煎餅或團子吃。參加游戲是免費的,街坊的小孩子自然趨之若鶩,爭先恐后。不出一個月,參與投擲瓦礫游戲的有上億人次,所擲的瓦礫已將洼地填平了。
游戲結束后,他在填平的這塊地皮上建造了二十間門面。由于地處繁華鬧市,這些門面每天的租金就有幾貫錢,獲利豐厚。后來,人們將這塊地方稱為竇家店。
作為首富的竇義,在房地產開發過程中仍然非常講究策略。設計那個投擲瓦礫的游戲,目的就是降低開發成本,實現利潤最大化。
天使投資一本萬利
“天使投資”是風險投資的一種形式,指的是個人出資協助具有專門技術或獨特概念的創業者進行創業,承擔創業中的高風險,享受創業成功后的高收益。
唐代雖然還沒有“天使投資”這個名詞,但類似天使投資的行為,在竇義的商業活動中已有所體現。
在當時的“京漂族”中有個叫米亮的胡人,同“京漂族”中的大多數人一樣,米亮在長安拼搏了整整七年,始終沒混出什么名堂。不過,他有幸結識了大富豪竇義,并經常得到其資助。
竇義搞完小海池地產開發項目之后,閑居在家中。一天,米亮來見竇義,說長安崇賢里有一座小宅院要出賣,要價二百貫,建議竇義將它買下來。竇義問他投資價值何在。米亮說:“我擅長鑒別玉石。我曾看見這家屋內有一塊特殊的搗衣石,很少有人留意它。這塊搗衣石可是一塊價值連城的于闐玉?。 备]義雖不太相信有這等便宜事,但還是決定賭一把。小宅院買下來之后,米亮立即找來一位玉工做鑒定。玉工看到這塊搗衣石大驚:“這的確是一塊奇異的寶玉?!庇谑牵]義雇用玉工將這塊搗衣玉石加工成腰帶扣板、執帶頭飾等各種玉石產品,銷售收入達數十萬貫。
竇義投資二百貫,居然獲得了上千倍的回報,堪稱風險投資中最成功的案例。米亮在這樁交易中也受益頗豐,竇義將買下的那座宅院送給了米亮。
錢權交易廣開財路
錢權交易是中國商人的慣用手段,但竇義的操作手法也比常人更高一籌。
太尉李晟府第旁有一座小宅院,傳說里面經常鬧鬼。竇義花二百貫錢將它買下,準備辟成耕地。李晟想買下這塊地建造一座擊球場。竇義說這塊地已有了用途,不肯賣。等到李晟成了皇帝身邊的大紅人時,竇義帶著房契去見李晟:“我買下這座宅院原打算借給一位親戚居住,可又擔心離太尉府第太近,可以俯瞰到您府上的一切。我的親戚是貧賤之人,沒什么修養,因此我一直沒有借給這家親戚住。這塊地方寬闊清靜,可以修建一個跑馬場。今天,我特意來府上向太尉進獻房契,只希望大人您能收下我的這份心意?!?/p>
李晟大喜,私下里對竇義說:“你有什么需要幫忙的,盡管開口?!备]義說:“我不敢有什么奢望。日后如果有什么事需要您老人家關照,我再來求助您吧。”李晟一聽越發覺得竇義夠朋友。錢權交易的關節就這樣打通了。
隨后,竇義從長安東、西二市挑選家財萬貫的大商人五、六個,問他們想不想把自己的子弟弄到官府中去任職。讓子弟從政,歷來是富商們夢寐以求的愿望。那些富商紛紛表示:“竇兄如果能將自己的孩子弄進官府任職,愿以二萬貫錢酬謝。”
于是,竇義帶著這些富商子弟的簡歷去拜見太尉李晟,說是自己親朋好友的孩子。太尉李晟高興地答應下來,將他們安排到一些富裕的州縣擔任重要職務。他輕而易舉就從那些富商那兒拿到了幾萬貫錢。
竇義一生積累了大量財富。他名下的商鋪就有上千間,每間商鋪價值千余貫,分布于長安繁華鬧市。由于沒有子嗣,竇義年老時將積攢的錢財分別贈送給了親朋好友。
竇義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成功的商人之一。他的智慧和成功經驗,無不值得我們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