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處處皆商機,身為普通的上班族,大可不必覺得“錢途”黯淡,8小時以外照樣有不少致富門路。
還可以積累一定量的資金,又不占用上班時間。市場,于是便毅然做起了該產品的代理。剛開始致富門路一:做兼職適宜人群:自身有特長、有固定時間且有創業激情的年輕人。
10年前如果你在工作之余做兼職,一定會偷偷摸摸,害怕被單位知道了受到嚴厲的處罰,如同從事“地下工作”。如今兼職已成一種時尚,兼職職位有高有低,需要根據各人的能力、機遇而定。不管任何兼職,都可以鍛煉能力、積累經驗,同時實踐案例:丁琴(女,28歲,機關文員,兼職收入約 3000元 /月)
賺錢途徑:機關文員兼職自由撰稿人。
丁琴讀大學時就非常喜歡寫作,曾經也是中文系有名的才女,所以業余時間丁琴便寫點豆腐塊文章投給報社。沒想到這點愛好居然給她帶來了不錯的收入。因為把寫稿當成一份“事業”來做,所以寫稿的熱情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開始有針對性地給不同的報紙、雜志寫稿?,F在丁琴每月的稿費收入在 3000元左右,已經和工資差不多了。
注意事項:上班族在選擇兼職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與自己的特長和未來發展的方向相結合。兼職是為了縮短自主創業的距離,縮短從打工者到老板的距離,如果陷入到為兼職而兼職,為眼前的一點蠅頭小利斤斤計較,而忘記了對自己能力的鍛煉和資源的積累,那就有點得不償失了。
致富門路二:產品代理
適宜人群:頭腦靈活,有市場意識,判斷力準確,并有一定的風險承受力的年輕人。
翻開報紙、雜志,到處是尋找產品代理的廣告。有些人對此類廣告抱著本能的排斥心理,以為都是騙子,其實并非如此,這里同樣隱藏著一座座金山。只要自己眼光獨到,選擇代理產品時目標明確,就很有可能打開局面。打廣告招代理的產品,一般都是尚處于市場拓展階段的新產品,因此,選擇代理時,最重要的是看清代理產品的發展前景。
實踐案例:王毅(男,26歲,超市職員,兼職收入約 2000元 /月)
賺錢途徑:代理保健品。
王毅的工作屬于比較規律的那種,而且因為工作性質,可以和同事經常輪休。一個偶然的機會,一位在醫院工作的朋友介紹他認識了現在做的這種保健品。憑著自己多年的售貨經驗,再加上朋友專業的講解,王毅覺得這種保健品肯定有他還屬于三級代理,經驗豐富之后,現在已經成為一級代理,不僅銷售網絡日趨完善,收入也比之前有了不小的改觀。
注意事項:選擇代理產品時,必須是真材實料的,必須是正規企業生產的,最好是經相關部門認證的有合法手續的產品。最好直接與生產廠家接洽,而不要做二手甚至三手的代理商,除非生產廠家有特殊要求。不然一旦發生糾紛就麻煩了,記得在做前一定要做好多方面的風險準備。
致富門路三:網上開店
適宜人群:熟悉網絡,有一定文化水平,富有創意和激情的年輕人。
網上開店,眼下正成為許多大學生和剛上班一族創業的時髦選擇。進貨、發布信息、收錢發貨,許多年輕人風風火火地做起了網上“小老板”。據亞洲最大的電子商務網站淘寶網統計,在淘寶網上萬個網上店鋪中,在校大學生所占份額居然達到40%。
實踐案例:雷佳(女,22歲,在讀大四學生,月收入 4000至 6000元)
賺錢途徑:課余網上開化妝品店。
大二時,雷佳在易趣網上注冊了店鋪賣化妝品。為了開店,她專門學了 photoshop制作網頁,并將四百多件商品的名稱和說明一個個登錄到網頁上。開店之初正是夏天,她經常頂著炎炎烈日往返于學校郵局之間。由于不熟悉快遞業務,剛開始時還時常倒貼郵費。和顧客打交道也是一門學問,雷佳稱,許多顧客起初對網上購物并不信任,她經常熬夜給顧客解釋,并解答他們咨詢的問題。2年堅持下來,網上店鋪給雷佳帶來了不菲的收入,更給她帶來了快樂。
她賣的都是自己很感興趣的東西,也比較精通,通過買賣,她與許多顧客成了朋友。
注意事項:切莫為創業掙錢而耽誤學業。目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網上開店不僅可以解決一部分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還能為他們提供社會實踐的機會,對于他們以后的職業發展有較大的幫助。但網上開店不可“一窩蜂”,應選準目標,有的放矢。作為在校生,更應合理安排好時間,如果因為忙于掙錢而耽誤學習就得不償失了。
致富門路四:拓展業務
適宜人群:工作經驗豐富,人脈廣,溝通能力強的年輕人。
做自己工作之外的副業可以充分利用在工作中積累的資源和建立的人脈關系,這是上班族的一個特點,也是上班族的一個優勢,學會充分利用在工作中積累的資源和建立的人脈關系進行創業,可以大大減少創業風險。因為相當于本職工作的延續,創業成功的機率也較大。
實踐案例:熊杰(男,31歲,公司部門經理,額外月收入 4000元)
賺錢途徑:利用客戶關系經營建材。
熊杰的單位以經營化學制劑為主,工作近十年讓他積累了不少客戶資源,后來跟自己的朋友一合計,放著這么多資源不用實在浪費。于是,幾個人合伙開了一家小型建材店,分工明確,熊杰只負責銷售。憑著自己跟客戶多年合作建立的信任,建材店很快就打開了局面,接下來自然“財源滾滾”。
注意事項:要注意不能將個人生意與單位生意搞混淆,將工作秩序搞顛倒,甚至只要是有利可圖的生意就歸自己,而無利可圖或者虧本的生意就歸單位,這樣做不僅要冒道德上的風險,而且很有可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另外,要區分清楚主業、副業,不能因為自己的創業活動影響單位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