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胡同的拐角,是一片刻制墓碑的鋪子,主人是一位老者,年復一年的雕鑿著一塊塊條形的石料。只見斧鑿過處,預先要被去掉的部分就慢慢化作石屑散落在地上,留下的地方則變成各類文字的一筆一畫。這時候,原本冰冷堅硬的石頭就有了生命,成為拉近生者與死者情感距離的墓碑。
人生似乎也是如此,初來乍到這個世界上,就像是方正平滑的石料,在其后一生的歷程中便要被反復雕鑿,直到生命的終止,才會知道到底成了什么樣子。構成這里面細節的就如同墓碑上散落下來的石屑與留下的筆畫,是一個取舍的過程,整個人生也不過就是這一次次取舍抉擇的聚合體而已。與墓碑的制作稍有不同的是,大部分人生取舍的選擇權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不必被動的去雕鑿,其間的道理像是去逛公園,你可以步行可以騎單車可以乘公交甚至可以打出租,因為你面前具備這些條件,你也有選擇的權利。不過,這種選擇可不是無限的自由,人生的取舍過程就是你的影子,時時刻刻跟著你,逃避不掉,也逾越不了。君不見那個介子推,面對榮華富貴取又不愿取、舍又舍不去的時候,就躲進綿山以示逃避。及至晉文公放火燒山,他又不得不陷入生和死這樣一個取舍的圈子,這一回是他無論如何也無法逃避了,只得選擇了身后的清譽而舍棄了身前的生命。歷史上、現實中,類似設法逃避逾越取舍的人有不少,結果是不但沒有絲毫的成功,而且又在另一場取舍中演繹了悲劇。
既然如此,倒不如不去嘗試無謂的逃避與逾越,而是靜下心來去做好取舍這篇文章,為自己打理出美好人生。2000多年前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曾有過“魚與熊掌”的精彩論斷,其實一生之中,不少的取舍正如這魚與熊掌,舍前者取后者是人之常情,舍后者而取前者對基本的生存也無大礙,說不定還能吸引別人或贊賞或驚詫的眼球,落得個有個性有品位的名聲。
可是,并非所有的取舍都這樣四平八穩,當它們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時候,就成了是非生死的抉擇。“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誰讀起來都慷慨激昂的句子,事實上卻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身體踐行的。有的人這樣做了,比如要“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在舍棄了生命的同時,也留下了浩然正氣為后世敬仰。有的人則猶豫再三之后向相反的地方奔去,富貴得以繼續,罵名卻也延續千年萬載。在這里,不管是哪一種取舍,最終都將走向人生的終點——只是一條是生命的不歸之路,而另一條是道義的。對于我們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夠明辨是非,這樣才會對自己每天都在經歷的人生取舍有所裨益。
又去城南的胡同,驀然發現,用心刻制墓碑多年的老者,店鋪里居然也有不少廢棄的作品,原因也無一例外,皆是在雕刻的過程中出現了錯誤的取舍。或許道理正像是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管指示牌是何等清晰明確,總會有人迷茫甚至走錯方向,而這一切只能在時間的洗禮中去調整去矯正。
(摘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