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飲食養生,感覺好像是近十多年的事。
殊不知,飲食養生算不上什么新生名詞,更談不上什么新觀念,只不過是曾經被遺忘的老祖訓。記得孔子說過一句話:“民以食為天。”這位圣人早已總結出對于老百姓最重要的事,那就是吃飯。不錯,飲食在滿足我們口感的同時,也為我們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儲備,而正因為飲食是人每天的必須,古人尤其看重飲食不當的危害與飲食調養的重要,由此出版了許多飲食養生的著作。而直到今天,再讀這些飲食養生論,也是受益匪淺。
《養性延命錄》中說:“飲食之患,過于聲色。聲色可絕之逾年,飲食不可廢之一日。為益亦多,為患以切。”意思是說,飲食可能導致的危害比娛樂與性事所造成的危害更大,更為嚴重。聲色可能一年不沾,但飲食卻是一天也不能廢止,飲食為人帶來了許多好處,也很可能帶來嚴重的禍患。每每看到這句話,都百感交集。為何?我年逾花甲,患冠心病、高血壓已有5年,遍訪名醫,問“何以得該病”,均答“肥甘厚膩之禍”。不得不感慨,古人之語真是遠見卓識。若是銘記這一祖訓,如今也不會因貪圖美味,而受疾病之苦。
再說飲食養生中一個重要部分——食療。食療的全稱就是飲食療法,它是飲食養生的一個分支,指用食物的不同性味作用于不同的臟器,從而起著調理和治療作用。
傳說中藥湯藥就是由商朝一位曾經做過廚師的大臣“伊尹”發明的。而在《周禮#8226;天官冢宰》中記載了我國最早的醫學分科,其中就有“食醫”一職。據專家研究認為,此時的食醫未必是真正用食物治病的醫生,更大的可能是宮廷的營養師。可以看出,在商周時期,食療治病已經得到人們的認同。另外,在《黃帝內經#8226;素問》中很少提到藥物,但卻頻頻涉及飲食調養。書中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這句話中的“養”即補養,“助”即幫助,“益”即補益,“充”即充實,說明飲食食物對人體的補養作用。所以,食療也不是現代人的發明,而是古人療病養生的經驗之談。
魏晉南北朝時期,飲食方面的書很多,如崔浩的《食經》九卷、何晉的《食蔬》、劉休的《食方》、虞悰的《食珍錄》,這些書多數都是食譜方面的書籍,涉及到飲食養生方面的內容很少。而在隋唐的時候,尤其是在唐代,國力強盛,社會生產力得到很大的發展,大量的飲食治療經驗得到總結,出現大量的食療專著,如唐代名醫孫思邈《千金要方》就專設“食治”一卷,把可用于治療的食物集在一起。其后,孫思邈的弟子孟詵撰寫《食療本草》三卷,介紹了約三百多種食物的治療作用,并揭示某些飲食治病的規律性問題,以及地區不同,人們對食物的適應性也有所不同。
孫思邈曾肯定食療的地位,說:“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后乃用藥爾。”意思很明顯,指凡是有病需要治療,先采用食物療法,若食療不愈,再改用藥物治療。對此,我也是深有體會。剛被診斷高血壓的時候,靠吃藥控制血壓并不理想,后幸逢一位老醫生,他告訴我,高血壓與飲食有很大關系,如果單靠藥物,而不改變飲食習慣,那只能是徒勞無功。他還告訴我,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改變飲食習慣,比如少鹽,少油膩,如果血壓沒有糾正,再服藥。瞧瞧,這簡直與孫思邈所說如出一轍,后來我也了解到,有部分早期高血壓患者通過改變飲食習慣甚至完全可以不必用藥。
當然,有很多人常把食療和藥膳混為一談。其實,所謂藥膳與食療并不是同等的概念,它們的區別在于食療用的是食物,即使有某些治療作用,也是利用食物的偏性。而藥膳,除了有食物之外,常常還會加入一些藥物,只是通過烹調方法使之具有比較好的口感。
古人的飲食養生理論真的是博大精深。今人學飲食養生,必須明白,若要達到養生的目的,既不能靠單一的一種食物,也不能靠某款藥膳,必須得把飲食養生當作一個有機的整體,既用食物的性味,兼以飲食治療,又要遵循飲食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