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童年愛書成書迷 立誓讀盡天下書
1、書香寒門
再說董必武長到了四五歲,淡眉亮眼,長圓臉兒尖尖下巴,腦后一條小小辮子,走起路來一甩一甩的,小模小樣,精靈可愛。小樂應已是媽媽的心肝,更是奶奶的命根。
董必武的母親蔡氏,是位典型的舊中國的賢惠女性,自幼到董家當童養媳,長大與必武的父親成婚后。先后生了兩胎女兒。作為舊中國的賢妻良母式的婦女,母愛之心自然不用說,對兒子的愛更是超乎尋常。她一生勤勞節儉,日夜勞作,為了給家庭增加收入,常常買來籽花,經過軋花、紡紗,再織成布,賣給人家做衣服,夜晚在昏暗的油燈下還要繼續勞作,常替人家納鞋底或花布鞋墊,一晚上可納一雙鞋底或鞋墊,有時一雙也可以賣60文錢。
為了勞動,母親蔡氏常把小樂應牽絆在身邊,等他長大一點了,會走了,會玩了,手巧的娘,就用一些碎布做幾個布娃布狗之類的玩具給孩子玩玩?;蛘咦寖蓚€姐姐陪他玩。窮人家的孩子沒有吃閑飯的,大姐姐已能拾柴挖野菜做家務,還能跟娘學紡線做針線活兒,所以小樂應只有靠二姐雙芝帶出去玩。
二姐照看弟弟,她也是個孩子,一樣的貪玩,有時就沒有顧及到弟弟,被奶奶發現了可就了不得,責罵和“栗鑿”夠她受的,何況小樂應是她的命根,誰還能怠慢他,就是小樂應的娘沒有照看好她也得受責怨。
小樂應自小聰明伶俐,能說會道,長輩們愛他一張甜嘴,除了備受奶奶的寵愛外,父親更是把他看作掌上明珠。
小樂應也有個特點,對父親特別依戀,盡管父親常常是一臉嚴肅沉靜的表情,樂應卻總要尋找他,譬如父親早早起床,樂應喊他糾纏他,要他帶自己出去,父親要是去哪兒樂應總要念叨牽掛,要是父親在書房里關門讀書,樂應更是有特別的敏感,樂應會指著書房說父親就在那里讀書,有時自己一個人去找父親,要他教自己讀書寫字,小樂應的神態的確令人可愛,他咿咿呀呀地念著書本,真像讀書那么回事,難怪父親總在娘面前夸獎兒子將來是個狀元郎。于是父親就經常利用一些空暇教一些古人的詩句讓他背記,或有時教他認識一些簡單的文字。
今天又是一個很晴朗的日子,父親還是早早地起床。他有一個習慣清晨早起讀書,無論嚴冬酷暑,從不間斷,雖然考中秀才,只補辦了增生資格,無錢托人找關系花錢補辦廩生資格,有了廩生資格就是廩膳生員(能從國庫中領取膳食的生員),但是一家人20多人吃飯,他又是一個三個孩子的父親,這個貧寒的書香門第,是不可能讓他安閑地在家讀書進學考取功名的,他已經給自己找到一份塾堂教書的工作,薪水不高,但能貼補家用。小樂應一早起床就不見了父親的影子,問娘父親去了哪里,娘不應答,她忙著納鞋底,就讓二姐雙芝引弟弟出去玩耍,但娘又不讓她帶弟弟走遠處,只允許姐姐帶弟弟在家里院子里或房屋周圍玩耍。
小樂應央求二姐道:“二姐,求你帶我出去耍一會兒吧。”
二姐嘴一扁,不做聲。
小樂應搖著姐姐的手,說:“那就到父那兒去讀書,好不?”
二姐不好氣地說:“父忙,去學堂了?!?小樂應偏求姐姐帶他去找父親,姐姐沒想到父親在書房里讀書,就勉強帶弟弟去找找看,可父親還真的在書房里。
姐姐已經聽見了父親的聲音,她怕帶弟弟去吵鬧他,就拉弟弟回去,可是弟弟也聽出了父親的聲音,說姐姐騙人,偏要拉姐姐去父親的房里。
父親只有關在書房里,才覺得世界是屬于他的,有時高聲朗讀,有時低吟淺唱,有時靜坐默思,沉浸在書的世界之中,而回到現實世界里,父親就顯得力不從心,總帶有某種無奈。
但是父親卻不厭煩兒子樂應的打攪,有時還特有情趣地逗兒子讀書寫字。
其實樂應哪里管那些,一聽見父親的聲音就要進去。
樂應推開父親的門,大叫道:“父親!你在這里,讓我好找!”
父親見兒子撲了過來,連忙摟住兒子,用堅硬的胡茬親樂應的臉蛋。雙芝也低聲細氣地喊父親。
樂應爬到書桌前的高靠背椅子上,像父親那樣端端正正地坐著,拿起一本書就哇啦哇啦地讀了起來,聲音是那樣洪亮,音律是那樣有節奏韻律,雖然他并不認識字,卻讀得有板有眼,好像是在讀一首精美的長詩,直讀得姐姐瞪圓眼睛望著他,父親頷首微笑,他也像欣賞一幅得意的畫作一樣,激動不已,無比舒暢。
哈哈哈,倒是一聲爽朗的大笑,打斷了樂應的讀書。
原來是大伯來了,大伯笑著說:“哎喲,我的樂應!真是個小文曲星。怎么這樣會讀書。”
父親笑道:“哪里,大哥,你搞錯了。他哪認識字喲,模得怪像的?!?/p>
“沒錯,沒錯,我的樂應就是靈,精,天生的狀元郎喲!”
樂應看見大伯和父親都在說他剛才讀書,一下子窘地紅了臉,他不好意思地撲到大伯的懷里,大伯愛憐地抱起樂應。高高地拋起他。樂應歡快地叫著:“大伯,大伯,你看我像個讀書人嗎?’,
“像哦,就是像,你能得很!我們董家就是指望你將來讀出狀元來。讀出功名來?!?/p>
父親叫大伯放下樂應,說:“樂應,你別累大伯,大伯找我有事吧?’,
大伯搖搖頭說:“也沒事,我是問問你去廣善庵當塾師的事?!?/p>
“說妥了,我今年還是去廣善庵教,多少能掙一些銀錢貼補貼補?!?/p>
大伯說:“這幾年醬園生意不好做,賺不到什么錢,要是家里寬余,我們家應該讓你和三弟在家專心讀書,那樣我們董家說不定有一個能讀出一個舉人進士來,博取個功名,那樣不就讓董家光宗耀祖了?!?/p>
“快不要這樣說,考取功名當然對得起祖先,可我們也不爭氣,沒有那能耐,三弟有才,說不定就是我家的希望?!?/p>
樂應見兩個大人說話不理自己就扯父親的衣服,父親就對雙芝說:“雙芝,你把樂應引走,我跟你大伯有事說?!?/p>
樂應還吵著要父親教他讀書寫字,大伯才叫姐姐引他去奶奶那里玩耍。
樂應這才戀戀不舍地離開了父親,去找奶奶了。
2、奶奶的心肝兒
叫二姐帶樂應去奶奶那里,二姐有些猶豫。
二姐怕奶奶,倒不因為別的,就因為她已不只一次聽奶奶跟娘說要給她包腳。她到了該包腳的年齡。她弄不明白大人們為什么這么狠心,女孩子到了六七歲,大人就用一條長長的棉布片兒把女兒的腳包成一個小尖角,還說是造化“三寸金蓮,四寸銀蓮”的美腳呢?而且她還親眼目睹了姐姐被奶奶殘酷地包裹的痛苦場面,具體的感受她雖然沒有體驗過,但見姐姐那走路一拐一瘸的樣子就有些害怕,所以她怕奶奶怕大人們。
但弟弟卻吵著去玩耍,她只好跟弟弟一起去奶奶那里。
樂應剛到奶奶門口就見七叔(董基智)和五哥賢瑜從奶奶房里出來,七叔扯了一下樂應的小辮子,嬉皮笑臉地說:“小乖乖,奶奶有好吃的等著你呢!”
賢瑜調皮地眨眨眼睛,大人都說他最精怪,鬼主意多,但這時并沒有說什么,吐一下舌頭就拉七叔玩去了。
雙芝沒有理會他倆,就帶弟弟進了奶奶的屋子。
奶奶一見小樂應來了。就踮著小腳差不多是跑了過來,摟著小樂應心肝寶貝叫個不停,搞得小樂應直喊好悶人,奶奶才松開手,說:“小心肝吶乖乖,好長時間沒來看奶,奶奶都想死你了?!?/p>
“奶奶,我也想奶奶。”
奶奶就越發高興得不得了,又是搬小凳子讓他坐,又是忙顛顛地進屋找東西給他吃。
二姐知道奶奶偏愛弟弟,不會給她吃的,望著弟弟手里捧著黃橙橙的熟紅苕片兒,嘴里都快流口水。
奶奶瞪著二姐,半天才用手點了二姐的額一下,說:“女伢這樣好吃!這是隔壁三奶給的,我多日子了舍不得吃,才特意留給弟弟,你個欠食鬼?!?/p>
二姐眼里漫溢出了晶瑩的水珠,但她不敢哭出聲來。
不過,奶奶還是從弟弟手里拿了一片給姐姐。
小樂應倒很大方,分了好幾片給姐姐,還說:“姐姐不哭,我跟你合著吃?!?/p>
于是奶奶就給弟弟講故事、猜謎語。
接著又唱那些古老的童謠,奶奶唱——
月亮走,我也走,
我給月亮提油簍。
小樂應接著唱——
一提提到大門口。
大門口有棵桂花樹,
桂花樹下好梳頭。
小樂應唱到這里就問:
大姐梳的么事頭?
奶奶答:
大姐梳的烏龍倭墮髻。
小樂應又問二姐:
二姐梳的么事頭?
二姐答:
二姐梳的鳳凰雙翹翅。
小樂應見二姐的辮子梳得有些毛就笑道:“錯了,二姐梳的稻草滾毛球?!?/p>
二姐糾正道:“那是三姐不會梳,梳的稻草滾毛球?!?/p>
奶奶指著二姐的一綹散亂的頭發說:“還說弟弟說得不對,你這不就是梳的稻草滾毛球?”
小樂應哈哈哈地笑,奶奶也鄙夷地一笑。
二姐委屈地哭了。
奶奶大聲說:“你才不受玩哩。”
小樂應知道姐姐生氣了,就哄姐姐說:“姐姐莫哭,我們搞得玩兒?!?/p>
二姐望了一眼奶奶,果然就不哭。
但二姐下次就不帶弟弟去奶奶那里。
小樂應又跟姐姐一起去找那些堂兄弟玩。
三堂兄賢璋比小樂應大好幾歲,又大方又愛幫人,就是有點怕讀書,五堂兄賢瑜就機敏得多,他們正帶領一群人在做“老狼抓小羊”的游戲。小樂應見過哥哥們做這個游戲,覺得滿有意思的,也就吵著要參加,五哥還不大滿意,嫌小樂應太小有點礙事,噘著嘴,小樂應主動喊五哥,他才答應。這個游戲由三哥當領頭羊,后面人牽著前面人的衣服,前面人擺動,后面人跟著跑,生怕被裝老狼的人抓住。
小樂應玩得忒高興,但是跌了幾次跤,三哥也保護不了他,搞得氣喘吁吁的。
小樂應還是很希望堂兄們天天都能陪著自己玩,可是幾個堂兄上學的上學,做事的做事,沒有人天天陪他玩。
這天,小樂應本想找人玩,可是偏偏沒有人跟他一起玩,于是就找啊找,結果走迷了路,回不了家。
3、樂應失蹤了
小樂應失蹤了,娘還是快燒火做午飯的時候,娘才發現的。
娘吃了早飯就囑咐小樂應的二姐,要她把弟弟看好,因為娘和大姐要送新做的禮鞋給人家。娘最近日以繼夜地忙,是給一家富人家趕做禮鞋。富人家娶親或嫁姑娘都要替一家人準備很多新布鞋,越多表示越富足,這次是有錢人家嫁姑娘要趕做20雙布鞋。由于要得急,所以娘就趕忙做起來送給人家,沒想到出去一中午,二姐就把弟弟引到不知哪里去了,娘一回來就喊小樂應,沒有人答應,再問二姐,二姐就哭起來了,說找了半天也不見弟弟的影子,這下可就把娘嚇壞了,娘一跺腳,一巴掌打在二姐的屁股上,二姐就哭了起來,娘吼了一聲,大姐就拉起二姐出門分頭去找。
娘半天不見孩子回來,可就急了,自己也趕忙去找。
開始怕奶奶知道,娘就偷偷地到隔壁幾家去問,可都說不見孩子。
娘急得淚汪汪的,回到家里,身子一歪,剛倒在椅子上,奶奶就來了。
娘快些把椅子讓給奶奶坐,奶奶就問樂應找到沒有,娘不敢瞞她,照直說明了小樂應失蹤的原委。
奶奶擊掌大叫道:“我的天哪,你們好野的心吶!我的乖乖要是不見了,我就不要活了!”
剛好二姐這時進來了,怯怯的,臉上還掛著淚花。
奶奶的氣不打一處來,不由分說,又吼又罵,狠狠地釘了她幾“栗鑿”,還踹了二姐一腳,說:“找不著就別回來!”
娘和大姐又只好出去找,奶奶癱軟地坐在椅子上,大伯父來了。
奶奶就哭道:“海濤(大伯父董基浚,號海濤)呀兒吶!這些個廢物把老娘的心肝引不見了,這是么樣辦吶!”
“娘,你莫急,我讓老三他們去找?!贝蟛敢彩且荒樀年幵啤?/p>
正說著,二房的老五賢瑜來了,剛進門就見大伯陰沉著臉,嚇得吐舌頭,想退回來。大伯就喊道:
“瑜伢,樂應到哪里去了,你曉得嗎?”
“我哪曉得,我上學去了?!辟t瑜抓頭眨眼睛。
“你個鬼精,就你鬼主意多,哄他這里玩那里玩,你快去給我找?!?/p>
賢瑜噘著嘴,但剛轉身就碰見賢璋(大伯父的三子),賢璋還沒問他,賢瑜就說你老子找你。
賢璋曉得賢瑜不是個好東西,但撤退已來不及,只好硬著頭皮進去。
大伯一見老三就罵開了,幸好沒有打他,只命令去找小樂應。
賢璋跑步攆上賢瑜,說:“你,一定是你哄(騙)了樂應?!?/p>
“放屁,百事怪我,我不找?!?/p>
“你敢,你試試?!?/p>
果然,三哥背回了小樂應。
奶奶摟住小樂應,心肝兒寶貝的喊了半天,眼淚流得滿臉都是,大伯父見小樂應滿身泥水,軟塌塌的樣子就問:“苕乖乖,你去了那里?”
小樂應軟綿綿地躺在大伯父身上,半天沒有說話。
娘和大姐回來了。
娘一見小樂應,就哭道:“我的兒啦!你嚇死娘了。”
小樂應撲到娘的懷里,娘摟著他哭個不止。
奶奶把一家人罵了個遍,最后奶奶又把氣撒在二姐身上,罰二姐下跪,一家人都沒有阻攔,二姐跪在地上哭得傷心,小樂應就去拉奶奶的手說:“奶奶,我求求你,莫打姐姐,是我自己出去的,不怪她?!?/p>
娘見兩個孩子跪在地上哭,更是心疼地哭了。
“哭你娘的鬼,就像你奶死了一樣,這個女伢不管教。將來要成精?!?/p>
奶奶氣咚咚地走了,大伯也默不做聲地走了。
二姐還是沒有躲過懲罰。奶奶和大伯母還有娘她們三人像殺豬一樣給二姐包了腳。那凄慘的哭聲驚天動地,把小樂應驚醒了。小樂應衣服不穿,打一雙赤腳,跑了出來,喊道:“你們不要打姐姐!不要打姐姐!”
樂應要去救二姐姐,大姐攔住他,說娘給二姐姐包腳,樂應問:“包腳痛嗎?”
“當然痛,可有什么辦法,誰叫我們是女孩?”
“女孩就要包腳嗎?”
“女孩命苦。”
“姐姐命不苦,我長大要保護你們。”
姐姐摟緊弟弟。
到了晚上二姐還在喊痛,還要父親救她,父親安慰了幾句就過來了,娘也怕去看二姐,流著淚說作孽,父親嘆息了一聲,說:“有什么辦法,女孩子總是要過這一關的?!?/p>
小樂應聽見姐姐在哭喊,眼淚在眼眶里轉圈兒,說:“為什么要懲罰女孩?是怪姐姐嗎?”
“你不懂?!备赣H抱住樂應的頭,說。
“你們不能怪她,那天是我自己走不見的。”
“多險呀兒吶,你怎么去了那個黃泥凼?”
“五哥對三哥說謊,不要我告他,他就說要帶我去那里弄黃泥巴做泥人泥狗,我才去了那里?!?/p>
“你五哥愛說謊對不?”
“我不說謊?!?/p>
“這些孩子是好野,跟他們只能學壞,你要管好?!备赣H望了娘一眼,說。
“我怎么管好,他長了腳,可以到處跑,你來管?!蹦锏椭^,撫摸著剛剛入睡的樂應。
過了半天,父親才說:“好,我帶他學堂去管。”
4、小樂應進學堂
父親把要帶樂應去學堂的事。先就告知了大伯父。
大伯父說:“這孩子天資聰穎。生來就是個讀書郎,讓他早點上學,要得。我們董家這幾年的日子一直過得緊巴,我這當家的沒能耐,不知怎么算計,該叫做事的都去做事了,原先六弟,娘寵著他,現在我也把他安排去了王家店鋪當學徒,也能混住自己的嘴巴,其他的男孩我家的老大賢珙,老二賢琨也拜托王家帶出去學個手藝,可是這一家人20多人吃飯,人多口多,手長袖子短。還是顧不來哦!”
“大哥,這幾年時世蹇涉,年歲饑饉,聽說朝政忙于應付洋人的騷擾,賠款賠禮,搞得焦頭爛額,哪還顧及百姓,地方上時世亂,物價漲,做什么難,過日子能有快活的?”父親向來愁心重,見大伯感嘆時世,自然就喟嘆不已。
“不說這些了,就說家里這幾個娃吧,我看我們家還是要盤個秀才狀元出來為董家成就個功名來?!?/p>
“大哥,你這愿望總是高遠的,哪能有這么大的指望,我這帶的兩個學生娃賢璋賢瑜,天資倒也不很差就是沒個讀書人的精神?!?/p>
“采臣,你的教育要嚴,棍子下面出好子?!?/p>
父親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兄弟倆說了一會話就各自做自己的事去了。
小樂應要跟父親去學堂了,他不知有多高興哩。
小樂應一大清早就被父親叫醒,他揉著惺忪的睡眼,問:“父,你叫我做么事?”
父親擰著小樂應的耳朵說:“我帶你去學堂,去不去?”
“去學堂讀書?”
“你想讀書嗎?”
“我想讀書,我要跟你一起去讀書?”
“你能讀什么書,你又不認得字?!?/p>
“我會識字,‘上大人丘乙己’,我會認還會寫哩?!?/p>
“你能,”父親用手指按了一下小樂應的鼻子,說,“那好,我帶你去學堂玩?!?/p>
“真的?我能讀書了,我會讀書,你教我的詩我都記得,‘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還有‘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床前……”
“好了好了,你可以去學堂了?!?/p>
“好,太好了,我可以去學堂了。娘——”
娘正在廚房煮早飯,不耐煩地說:“你自己穿衣服,我忙。”
“衣服我曉得穿?!毙窇贿呎f著,一邊打著赤腳往廚房里跑,父親攔也攔不住。
娘一看小樂應衣服沒穿好,就瞪圓眼睛說:“還說曉得穿衣服,要搞涼了會生病的?!?/p>
“父說要帶我去學堂,你說好嗎?”
“好什么好?你這樣沒規矩的野伢子,還是跟他們野去好了。”
“娘,”小樂應抱著娘的腿搖,說,“我不再去野了,我要去學堂讀書,你答應我吧?!?/p>
“快去穿了衣服再說,不然娘要生氣的?!?/p>
“娘答應了,答應了。”小樂應高高興興地跑去穿衣服。
娘不是不讓他去學堂,她早就想孩子能跟著他父親去識字去讀書,可是這孩子越玩越野,在學堂里坐得住嗎,何況學堂是人家富人辦的,能讓他帶孩子嗎?昨夜里為這個跟他父親討論到半夜。
娘還是決定讓他爹帶他去學堂試一試,于是就早早地催他們吃飯。
小樂應見娘端出來的是一碗白米飯,特別的高興,在過年過節才能享受到這樣的美味佳肴,因為平時一家人總是吃一些菜糊糊或者用紅苕片蘿卜片熬粥,其實也只能是他的碗里才有一家人聚集起來的一點米飯,看來今天是個特別的日子。小樂應見父親和姐姐都在默默地吃飯,也就快些吃飯。
娘沒有吃,她在忙著給小樂應找衣服。娘找到一件很干凈很整潔的衣服好像是過年才穿過的一件藍長褂。
小樂應曉得娘是讓他去學堂了,不然不會給他找新衣服穿,于是飯也不想吃就從飯桌上下來。結果慌里慌張把沒吃完的米飯也弄灑了出來。
娘望見小樂應面前滿是米飯。連忙走過去說:“樂應,你看你是么樣吃的飯,多好的白米飯。”
小樂應一看面前滿是白米飯,就說:“我不想吃?!?/p>
“你不想吃,這么好的白米飯別人還吃不上呢。你看你爹和你姐姐,他們吃的什么?”
小樂應抬頭望見父親和姐姐的碗里都是一些菜葉子,才低下頭愧疚地用筷子去撿桌上的飯粒。娘一粒一粒地把飯粒撿到碗里再吃。
娘把小樂應碗里的飯大口大口地吃完了,又語重心長地說:“孩子,糧食金貴呀,要愛惜吶,你爹你娘掙一文錢都不容易,這白花花的米飯能浪費嗎?”
父親也嚴厲地說:“農民們種糧食辛苦,有幾句詩是怎么念的?”
小樂應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父,我錯了?!?/p>
小樂應彎下身子幫娘把地上的飯粒一粒一粒地揀了起來,娘把這些飯粒送到院子里讓雞們吃了。
父親沒有再繼續批評他,而是催快些穿好衣服去學堂。
小樂應穿上藍長褂轉圈兒,開始還滿高興的,可發現這件衣服大了許多,就有些不滿意,噘著小嘴說:“娘,這件衣服不是我的吧,你看又大又破?!?/p>
娘說:“穿衣服不能挑挑揀揀,只要穿著適合不冷就行。何況穿衣吃飯就是應該講究樸素?!?/p>
父親也在一旁說:“好極了,這衣服雖然打了一塊補巴,但你娘補得才叫好看哩,”
娘給小樂應穿好衣服,又給他洗了臉。
父親拉著小樂應就走。還夸道:“你看我們的小樂應,穿著這個小長褂才像個讀書人吶。”
正要出門,忽然有兩個孩子跑來,一個大點孩子抱住樂應說:“樂應,你上學,我天天來背你去,好嗎?”個子小點的也在旁邊嚷:“太好了!太好了!”原來是賢琨賢瑜兩人來了。
5、樂應的記性可神了
小樂應跟著父親來到廣善庵學堂。
這個學堂原是一座庵廟,三間殿堂,現在退出一間做學堂,是富人家聘先生辦的,收有20來個學生。
小樂應跟著父親進了學堂,看見兩間佛殿有幾個尼姑在庵廟里燒香拜佛,好生奇怪,但又不敢耽誤,照直來到學堂里,只見學堂里擺放著一排排的桌椅,前面有一張大條桌,上面放了一些什么他沒看清楚,只覺得好像有一條竹木片,做什么用的,他還不敢問。
可沒等他弄清什么,幾個學生向父親拜了拜就坐到自己的位子上“哇啦哇啦”地讀書。
父親把他領到一處小房間。父親指著一位老先生的畫像說:“樂應,你看這就是孔圣人的牌位,你拜他,你想做學生,你想將來讀出秀才讀出狀元來,你就趕快拜吧?!?/p>
小樂應剛拜過孔圣人,就有一群學生娃圍過來。
好像是三堂兄五堂兄給引來的,三哥五哥笑了,他們也友好地笑了,賢瑜扯了一下小樂應的長褂,怪摸怪樣的,小樂應也沒弄明白他的意思。
父親卻說:“學生們,我今天帶來一個非正式的學生,他叫董賢琮,以后大家要相互友愛。好吧,讀書去!”
于是大家就去讀書了。
小樂應還不是正式學生,按照塾堂的學規,先生一般是不準自帶學生的,但塾堂的堂長是個開明紳士,跟董必武的父親是世交,所以小樂應到學堂來,他倒很樂意。
小樂應沒進過學堂門,還是上啟蒙課,父親就把他編在蒙學一組,自家有兩個堂兄在學蒙學,大房的三堂兄賢璋,二房的五堂兄賢瑜,都是剛上學兩年一年,雖然三堂兄大三四歲,五堂兄也大一二歲,但兩個堂兄都貪玩,學習不長進,非得要先生的戒尺教鞭壓迫才能完成功課。
小樂應已上學了好幾天,父親都是讓他坐在三堂兄的旁邊,聽聽書,或者就是練寫《上大人》這個蒙學課本上的描紅字。寫累了就放他出去玩耍。
今天一進學堂,小樂應就搬了一張小凳子坐在三堂兄旁邊的座位上,看三堂兄兩手捂著耳朵背書,就問:“三哥,你念么事?”
三哥說:“我背《三字經》,昨天三叔剛教的一段,”
五堂兄坐在不遠處,他那雙眼睛眨巴眨巴轉得忒快,他說:“三哥背的不是新課,他‘炒現飯’。”
小樂應還沒聽懂,父親就來了。
父親一來,兩個堂兄就像老鼠見了貓子,乖乖地坐著讀書,那樣子真叫人好笑,小樂應愣愣地望著父親說:“父,我做么事?”
父親臉一陰,說:“莫叫我父,叫我先生。”
小樂應眨巴眨巴眼就叫先生。
五堂兄“撲哧”一笑。
三堂兄也跟著嘿嘿。
引得旁的學生愣著眼望。
先生揚起教鞭要打三堂兄,可落在三堂兄的課桌上,說:“快讀,我要查你的背課。還有你,手伸來!”
五堂兄慢吞吞地伸手,教鞭還沒打來他就縮回手,結果先生的教鞭就打在他的課桌上,啪的一響,他嚇得身子一抖顫,小樂應也嚇了一跳。
先生指著五堂兄的寫字本說這個那個字如何如何寫。
再等父親過來查三堂兄的背課時。小樂應就覺得想去屙尿,他站起來悄悄地對父親說:“我要屙尿?!?/p>
父親忙不過來。不能給小樂應布置功課,就允許小樂應出去。
小樂應捂著肚子出去了。
他剛從學堂后的茅廁回來,就聽見窗戶邊好像是父親在查三哥的背課。
三哥在大聲地背著:“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p>
小樂應不禁也跟著念,念著念著就覺得自己念得很順暢,不一會兒里面好像有好幾個人在大聲念《三字經》,他玩了半天正想再進去,可是里面的學生一窩蜂地擁出來了。
學生下課了,有的去了堂后面的茅廁,有的就在門前的草坪上玩耍。小樂應跑到三堂兄旁邊說:“三哥。你背熟了嗎?”
“他哪背得熟,他只背得蛐蛐熟?!?/p>
“還不是你的鬼主意。”
小樂應說:“三哥,你捉蛐蛐怎不叫我去?”
“我哪敢叫你?!?/p>
“三哥,你怎么背了幾遍《三字經》還不熟,我快記得了?!?/p>
“吹牛,你又沒正式學,哪背得熟,你要真的背的熟,我今晚就給你捉個蛐蛐?!?/p>
“好,你們聽:‘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趺礃?”
五堂兄罵了一句臟話,說:“我——乖乖,下次背課你幫我接聲。我……”
“你又來了鬼主意,別聽他的,上次不是你哄樂應說黃水凼弄黃泥做泥人,害得樂應差點回不來?!?/p>
“五哥,你說謊我就不跟你玩?!?/p>
他們的話還沒有說完,先生就把學生都叫進去寫字了。
第二天上學,小樂應就把自己寫過的字念幾遍,等著先生來檢查。先生查了其他學生的作業就來說小樂應昨天寫的字,小樂應看見自己寫的字圈了很多紅圈圈,就知道是先生認為寫得滿意的字。父親又教樂應寫新字,他讓樂應磨墨寫字,指著一個“丘”字說:“‘丘’字貌山,撇筆要突起,橫筆要沉穩,你看這樣寫是不是好些?”
“父寫的真好?!?/p>
父親臉一沉,說:“怎么稱呼?”
“先生的字真好?!?/p>
先生嚴肅地說:“字如其人,要穩實厚重,不能輕慢漂浮,做人也一樣要務實?!?/p>
小樂應似乎聽懂了父親的話,字寫得更加認真了。
字寫完了,樂應就出去玩了一會兒,等他走到窗戶前就聽見父親又在檢查兩個堂兄的背課,他聽見好像是三哥在背:“性相近,習相遠,茍,狗不叫……”“毛,”好像是五哥在說什么,但三堂兄卻接聲道:“狗不叫,貓兒叫。”
“啪”的一聲,三哥挨了一戒尺。三哥“哎喲”了一聲。
五哥再背的時候,也在“茍不教”一句上也打了哽。
小樂應在窗戶外大聲念:“茍不教,性乃遷。……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p>
父親伸出頭一看,發現是小樂應在外應聲,就說:“董賢琮,你不錯,你進來試試?!?/p>
小樂應乖乖地進來,先生擰著他的耳朵。拉到前排站著,先生要他大聲背《三字經》。
小樂應低著頭,半天才咳了一聲,大聲念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B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先生點了點頭,等他背完了就問:“董賢琮,你是怎么一下子背熟了?!?。
“先生,我聽你教他們,就用心地記下來了?!?/p>
伙伴們也都在下面議論道:“樂應的記性可神了。”
先生用手捋著胡須說:“董賢琮不錯,他先于你們背熟了,他說是用心記下來了。用心就好,用心就能做成任何事,‘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p>
于是小樂應從這天起就被當作正式學生跟著父親讀書,從《三字經》到《四書》,他讀得很用心,也很有長進。這一年他才5歲。
6、先生也被難住了
到了6歲,小樂應又跟著父親到距黃安縣城30里的李冕二村的塾堂就讀。這年他學的東西可多了,《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父親全都教他讀過。舊時讀書,低年級學堂先生不多作講解,所以小樂應雖然讀過“四書”的一些篇章,但只是學會識字寫字,對語句并不怎么理解,加之小樂應又很小,父親忙于教塾堂里的大孩子,也就很少給他講解。
但小樂應憑著自己突出的聰明和超常的記憶力,囫圇吞棗地強記下了“四書”。
可是第二年,董必武的父親卻要去縣城更遠的東張煜村張家塾堂教私塾,一是遠二是又沒跟主人講好,所以就沒決定帶小樂應去。
父親正要背著行李出門。
小樂應兩手一攔,問:“父,你去哪里?”
父親說:“我去很遠的地方?!?/p>
小樂應扯住父親的衣服,說:“你等一會?!彼孟袷窃缬袦蕚?,一進房門就拎出一個鼓鼓囊囊的書包。說:“我也跟你一起讀書去。”
父親見走不脫就喊他娘。
娘說:“樂應,你聽話,父這次要去很遠的地方教書,不能帶你?!?/p>
“憑么事?”
“太遠了?!?/p>
“比李冕村還遠些我也不怕,我的腳走得長血泡我也不怕?!?/p>
娘想起孩子去年上學的辛苦,五六歲的孩子連走二三十里路。為娘的想起都心痛,就又改口說:“張家是私塾還沒跟人家說好哩。”
“怎么不行?我是去讀書的,能教別人家的孩子就不能教自家的孩子,我不信。”
娘聽孩子說得如此懇切,就不知怎樣攔了。娘的心軟了,就對父親說:“你看孩子讀書的心情這么迫切,么辦?” “你不叫我為難嗎?”
小樂應跪在地上抱住父親的腿,哭著說:“我要讀書,我要讀書,你說過不管到哪里教都帶我讀書,你怎么也說假話,我要讀書?!?/p>
父親見孩子讀書的心這么誠摯,就猶豫了,站了半天才說:“你這么哭不是耍賴嗎?哪像個讀書人的樣子。”
“你答應了。”小樂應忽的站了起來,用袖子抹了淚涕。
“你這樣子人家愿意接受嗎?”
“我保證用心讀書,聽你的話,不聽你的話你就把我送回來。”
“那就試試吧,看人家要不要?!?/p>
這樣小樂應就跟著父親來到張家私塾。
張家員外是一個讀過幾年書的財主,他家很富,家族也很大,自家有五六個學童,加上親戚的就有10來個娃。
張員外穿一件藍花緞子長褂,提一桿水煙袋,說話文謅謅的,像很有學問似的,他見董先生帶來一個小孩,臉上先是掠過一絲陰云,但很快陰轉晴天,笑道:“董先生駕到,不曾遠迎,失禮,失禮?!?/p>
“張員外,有禮了。”董必武的父親打拱作揖,又示意小樂應行禮:“張老爺,有禮了!”
“喲,這是愛子吧,到底是書香人家的子弟,這么有禮,將來定有出息。”
“哪里哪里,犬子不肖,添麻煩了。”
“沒關系,沒關系,只要他過得習慣?!彼男β暱偨o人有某種不實的感覺。
小樂應曉得父親本可以不帶他來,所以就格外小心,用心地讀書寫字,聽話,不給父親惹麻煩,但張家的老幺倒有些霸道,小樂應還是處處讓著他,比如說讀書寫字吧,老幺總是兩手一擋,小樂應就沒有位子,不過他還是盡量等他做完了自己再做,這事不說父親也看見了,父親就把他兩的座位編開了。
可就是張員外倒有些讓人討厭,他常常來學堂指指點點,說些不著邊際的話,而且他愛吹,他常說:“學童們,我自幼就愛讀書,那‘四書’‘五經’我是倒背如流,不說是很精通,至少可以說是略通大意吧,不信,你們可以隨便考我?!?/p>
小樂應聽著耳朵有些發麻,心想:不怕你吹,我有日子就要試試你的。
果不其然,機會來了,張員外買弄地吹了一番,就走到小樂應的身邊,忽地拍了小樂應的肩膀,很沉很不舒服的,還用怪調問他書搞懂了沒有。
小樂應就問:“老先生,我可以請教您一個問題嗎?”
“問題?好學精神可嘉,問吧?!?/p>
“《論語·微子》中有一句:‘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不知怎么講?”
張員外揪了一把胡須昂頭想了一會,說:“這一句我是太熟悉了,不勞動,不分五谷正是夫子所熟悉的人。因為孟子說過:‘勞心治人者,勞力治于人者’說的就是勞心的人不勞動不分五谷就是圣人,哪會做下賤的勞動?”
小樂應雖然沒有完全聽懂他的話,但他已聽見有幾處明顯的笑話,可他還是裝得很虛心地問:“那這個‘孰’字怎么講?”
“孰者熟也?!?/p>
小樂應連忙把手捂在嘴上,生怕自己笑出來,說:“哦,是這樣,長見識,長見識。”
張員外幸好沒有立即發現自己的愚蠢,要不然那小樂應就慘了。
小樂應還是忍不住,一下課就跑到學堂后面苕笑半天,直把肚子笑痛,才回來。
夜晚本想把這個笑話告訴父親的??蓻]等他開口,父親就瞪大眼說:“你好能啊。”
“是他叫我問他的。”
“還狡辯,你給我跪下!”
小樂應委屈地跪著流淚。
父親嚴肅地說:“你好好地給我思過,讀書人要謙虛謹慎,讀了幾句書就了不得,你用這么簡單的問題問他,不是有意考人家,看人家笑話,虧你讀了幾年書,要讀了更多的書,那尾巴不要翹到天上去!恃才傲物,目中無人,做人危險!”
“我錯了!”
“錯了,你給我跪著背《論語·微子》,背熟了再起來。”
小樂應書是背熟了,人也起來了,可是過了兩天,四叔來看他們時卻把小樂應帶了回來,從此小樂應再也沒有去張家私塾讀書。
7、我要讀書
小樂應被四叔帶回家就直往奶奶那兒跑。還未進門就喊奶奶。
奶奶近來有些不舒服,躺在床上一般懶得起來。今兒個一見小樂應回來,就高興得坐了起來,說:“我的乖乖,你到哪里去了,把我想死了?!?/p>
“真的嗎,奶奶?我跟父親到好遠好遠的地方讀書去了,四叔說你想我想病了,叫我回來看你?!?/p>
“哎喲,我的乖乖,不是你叔說我病了,你還不來看我了?你四叔才不是個好東西,咒我病。”
“不,奶奶,那兒太遠了?!?/p>
“是的唄,我要罵你采臣(父親的字號)這個狠心賊,我的乖乖還只有7歲喲?!?/p>
“不能罵,讀書是我要讀的?!毙窇拐J真起來。
奶奶就逗他,問道:“讀書有么事好處?”
“讀書可有意思哩?!睒窇男⊙劬φ0驼0偷摹?/p>
“有,有,‘讀得書多勝田畝,不須耕種自然收’,孔圣人還說‘學而優則士’,書讀多了將來考秀才,考狀元,我賢琮將來有大出息吶!”
“奶奶,你怎么說的跟我父說的一樣?!?/p>
“能不說的一樣嗎?他還不是我教的,乖乖,你用心讀,董家就指望你?!?/p>
小樂應點點頭,說:“我要讀好多好多書,要讀完天下書。”
小樂應跟奶奶玩了半天就回來找四叔。
不見四叔,問了娘好幾次,娘不耐煩地說:“你老找四叔做么,他教書去了,你自己玩耍。” “我跟哪個玩?” “你跟自己玩。”娘坐在紡線車前,一手搖紡車,一手拉線,忙得看也不看他。
“三哥五哥讀書去了,大姐二姐又不跟我玩。我玩么事?”
“沒人玩了,就在我身邊。”
“那,我要讀書?!?/p>
“你讀書,去拿書在這兒讀給娘聽。”
“我去找四叔,他帶我回來,我再怎么去父那里讀書啊?!?/p>
娘曉得是張家不許他父親帶子弟,才叫四叔說是奶奶想他,她不好說明,就說:“找什么四叔,你在家天天讀書。讀不懂再叫四叔教不就成了?!?/p>
“那四叔怎么就沒說呢?”
“說了,你在家好好讀,到時候四叔再來檢查?!?/p>
小樂應只好拿出書來,在娘身邊讀書。讀了一段話,娘問:“你讀的什么,能不能講給娘聽?”
“能啊,我讀《孟子·告子》中的一段:‘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p>
“么事啊,么樣魚呀熊掌的,古人就愛吃那物什?”
“哈哈哈,娘說錯了。孟子是打個比方,他是說魚和熊掌這兩種食物,如果只取一種,那你取哪一種?”
“我吃魚,熊掌那昂貴的物件,我們窮戶人家見才沒見過。哪還敢想?!?/p>
“哈哈哈,娘,你又錯了,孟子說你應該取熊掌舍魚?!?“喔。是這樣?接著講。”
小樂應接著往下面讀,讀到不順暢的地方,娘就說:“樂應,這一段你讀錯了吧?!?/p>
“娘,你怎么知道的,你又不認得字。”
“我不識字,會意思,我聽你讀得不順暢,就曉得跟我這紡線一樣,糾纏住了就紡不順,當然就錯了。”
“娘。你好聰明,我先看看再講好嗎?”
小樂應又開始認真地讀起書來,邊讀邊思考,讀到疑難問題,他皺了一下眉頭說:“娘,我還是要跟父親去讀書。”
娘看見孩子一臉誠懇好學的樣子,就覺得有一種酸味在胸口漾起,便安慰孩子說:“不要吵,你要想讀書,等四叔晚上回來再說。”
四叔傍晚回來了。
小樂應跑到四叔那里去,搖著四叔的手說:“你讓我等得好苦哇!”
“有這么夸張?”四叔抱著小樂應旋轉了好幾個圈圈,再放下他,小樂應落地就發暈,順勢倒地哭著說:“我在父親那里讀得好好的,你把我帶回來,我再么樣去讀書?”
“真的嗎?還怪我,不是你自己說想娘想奶奶要回的?!?/p>
“你撒謊,我有這么沒出息,想娘想奶奶想得不讀書?你也太夸張了吧?!?/p>
“沒有是吧,你想讀書,那你想讀什么書?”
“我要讀書?!?/p>
四叔打開書箱。拿了一本書出來晃晃又藏了進去。
“四叔,我還沒看清你的書箱里到底有什么書呢。”
四叔故意逗他說:“我這是大人看的書,你能看得了?”
“能,我看得懂,你借一本我讀讀。”
四叔打開書箱,拿出《三國演義》、《水滸》、《東周列國志》等,但又故弄玄虛地一一要了回去,說:“這書是四叔的寶物??刹荒茈S便借人家。”
“四叔,你也太小氣了吧?我不是別人,我是樂應,你借一本我讀,求求你。”樂應雙手合十,作揖狀。
四叔見他如此誠懇,就說:“書要愛惜,不能弄壞了,借書要快速讀按時還,別人才肯借。”
“我保證能做到。”
四叔拿出一本《水滸》,說:“這是一本描寫梁山英雄的書,里面有的是一些仗義疏財、俠肝義膽的豪杰。你看了要跟我講,講不出來,下次再不借,做得到不?”
“做得到?!?/p>
“要做得到,限看兩天,講一段,講好了有獎?!?/p>
“有什么獎?”
“到時候再說?!?/p>
小樂應接過書高興得跳了起來,轉身就跑了。
晚上小樂應飯沒吃飽就催著娘點燈。
娘說:“慌么事,天還沒黑?!?/p>
小樂應急了,就求大姐姐點燈,姐姐笑他,他兩手捧著書,走來走去,直到娘點燈做鞋子,他才湊攏去看書,看著看著,就覺得有味兒了。娘催他去睡覺他還戀著書本,但娘把燈掇走了才無可奈何地去睡覺。
第二天滿想去找四叔講書,可四叔早去學堂了。
小樂應一整天足不出戶,目不窺園,專心專意地在家看書。
又到傍晚,姐姐又來催他吃飯,他一抬頭,倒覺得天突然黑了,他說:“大姐,我看不見了?!?/p>
大姐連忙去背他,他一回到家里,娘就說:“你看么事書。這么用功?”
“四叔給我的書,他規定我過兩天跟他講書?!?/p>
“那也別慌,慢慢看。”
小樂應三口兩口就吃完了,掇走了油燈。
娘追到房里要油燈,他攔住娘的手說;“就借一晚上油燈好嗎?”
娘拿他沒轍就把油燈讓給他,他關上房門,開始看書了。
那時窮人家點油燈是用一個小淺碗裝一點菜油,在碗里放一根燈芯草或棉線,光芒很微弱,湊近才能看到物什,但是油燈有很大一股濃煙,時間長了就會熏得滿臉滿鼻子的黑灰。
果然,看了大半夜書的小樂應早上起來臉上搞得滿是黑灰,四叔一來就看見了,笑了半天,才對樂應的娘說:“四嫂,你看樂應是個演戲的呢?!?/p>
“你看這個伢子,書讀得這樣入迷,要不得,要不得。”
“你們說么事?”小樂應剛起來人是迷糊的。大姐連忙把鏡子給弟弟照照,小樂應這才發現自己的花臉,也“哇”地叫了一聲。
小樂應見四叔來了就說:“四叔,你給的書我快看一半了,我講給你聽?!?/p>
四叔已經被他的讀書精神深深地感動了:
“你不用講,精神不錯,但是讀書要靠長時間的學習不是一日之功?!?/p>
“那你昨天說有獎的?!?/p>
“好,說話算數,有獎?!?/p>
“有么事獎?”
“獎你跟我一起去讀書。好嗎?”
“我跟你去讀書,真的?”
“真的?!?/p>
小樂應的娘也感到很驚奇,四叔說:“三嫂,我如今也是廩生秀才,也在學堂教書,我看樂應是個愛讀書的孩子,我帶他去讀書?!?/p>
“為難你了。”
“四叔,我要讀書,要讀好多好多的書,將來要讀天下書,我跟你去,一定用心讀。”
“四叔,先生!”小樂應說著就跪在地上。
四叔扶起小樂應,說:“收下你了一,起來。”
這一年,小樂應就跟著四叔到縣城內易家私塾學堂讀書。
8、借書高招
小樂應跟著四叔讀了一年書,除了規定所學的課程外,還在課外讀了《三國演義》、《水滸》、《七俠五義》等不少演義小說,第二年他隨著姑父到黃安縣東河寺讀書,又讀了《史記》,《漢書》等史書,雖然有的書并不十分理解,只是囫圇吞棗地讀了一遍,但他邊讀邊問,確實學到不少東西,而且從小培養了濃厚的文學興趣,小小年紀,勤奮好學,有書就讀,沒書就借,越讀越有味,越讀越想讀,簡直就成了個小讀書迷。
他的這種癖好,沒少給長輩找麻煩,把父親、四叔、姑父幾個長輩搞得招架不住,叫苦不迭。
一次,在談到小樂應時,姑父先對四叔說:“四弟,你這個好人教這么個難纏的學生,讓我帶我算服了他?!?/p>
小樂應跟姑父讀了一年書,天天讀書,天天討論問題,有時還為一個問題爭論不休呢,但姑父是一個和藹而開明的先生,所以有時倒鼓勵小樂應的大膽探求。這時見姑父在父親面前告自己的狀就紅著臉爭辯道:“姑父,我哪里難纏,我的書背了,功課完成了,又聽你的話,哪里難纏?”
四叔笑著說:“看,一定是你調皮了?!?/p>
“樂應,我才服了他呢,功課是完成了,書也背了。字也寫的棒,就是老纏著要你借書看?!?/p>
“你有書不借不就小氣了。是不,樂應?!彼氖骞室恻c火。
“可我哪能借那么多的書給他?!?/p>
“那你們為什么不買那么多的書藏在家里讓我讀?”
董必武的父親嘆息道:“哪有那么多的錢去藏那么多的書。何況天下的書藏得盡?”
四叔說:“哈,那倒大可不必,書是非借不能讀也?!?/p>
“你這好人教他借書讀,那他可把你的精神發揚光大了。借書他可有三招:硬借、軟纏、想心竅:讀書就是一招:熬油亮,白天有空就讀還不說,夜晚還要熬個大半夜,可把家里的菜油都點光了,你三嫂還要找你算賬呢!”
小樂應似乎聽出幾個長輩都在說自己的壞話,噘著嘴說:“好哇,你們都在說我,平時又說要勤學好問,‘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呀,人家要你借了幾本書就不耐煩。我以后再不讀書了!”
四叔見小樂應真的生氣了,就笑著問:“真的不讀書了?”
“不是不讀書。是不借書讀。”
“有好看的書也不借?”四叔進一步問。
小樂應生氣地走了,四叔笑著對大家說:“過不幾天他就要跟我去借書,你們信不信?”
父親和姑父齊聲說:“都是你教的。”
果不其然,四叔到一個姓張的老先生家去玩,小樂應就跟了去。
張先生見董基明帶了一個小孩來,就說:“董先生,這是你常說的那個愛讀書的董賢琮吧,歡迎歡迎,”
小樂應向老先生行了一個禮。
老先生笑著說:“賢琮,今天我可只備了好吃的,可沒有書看吶?!?/p>
老先生家有一個學童,比樂應大幾歲,愛讀書也好客。兩人一見面就熟了。
小樂應跟學童一起出去玩。四叔就說:“這個孩子就是愛看書,老纏著我要書看。”
“那就好,那就好。”
沒想到這兩個孩子玩到一起還是說的書,你聽下面的一段對話——
“小哥哥,你讀了好幾年書吧?”
“我讀了5年書?!?/p>
“哇,那不讀了好多書?”
“不多不多,怕有兩箱子書?!?/p>
“我真羨慕你,可那是一些什么書,你說說看我曉得這些書不?”
這個學童就把《水滸》等小說名著數了一遍,又把《史記》等歷史名著數了一遍,樂應都點點頭,學童就說:“這些你都看過,你比我小得多哇,那你看過《左傳》、《通鑒輯覽》嗎?”
“差不多看過吧?!?/p>
“你老弟吹牛吧,我再說一本你就沒聽說過,《綱鑒》?!?“那你讀過嗎?” “我也沒讀過,因為我父親說,他從來沒有借給別人,而且還是孤本。你懂嗎?”
“孤本?”
“孤本就是獨一無二的意思?!?/p>
“那好像是沒看過?!?/p>
“怎么是好像?我父親說在黃安縣也只有我家才有?!?/p>
“那我不信。”
兩個孩子就爭論著來到先生的書房里來了。
四叔笑著說:“張先生,借書的來了?!?/p>
“噢,你是來借書的嗎?”
小樂應就搖搖頭。
先生的孩子說:“父親,你說我們家是不是有一本《綱鑒》?他不信?!?/p>
“有是有一套,”老先生從箱底翻出一本《綱鑒》,說,“這不是小孩子讀的書,很深奧,而且我也沒有借過人?!?/p>
小樂應望著那本發黃的厚書眼睛特別地發亮,靈機一動,說:“這個書好像在哪兒見過,我也是讀不懂?!?/p>
張先生倒很驚奇地問:“在哪兒能看過,我這可是黃安縣唯一的一本?!?/p>
小樂應沒做聲。
張先生說:“你有點似曾相識吧,你看看,是不是你看過的?!?/p>
小樂應暗自樂意地接過書,小心翼翼地翻開一頁,認真地看了一段,略有所思地說:“這本書我好像是見過,但那位先生舍不得借我,我就只讀了一點,不信,我背一段給你聽,看是不是跟這本書一樣的?!?/p>
“有這樣的怪事,黃安還有第二本,你背一段?!?/p>
小樂應果真背出了一段,雖然錯漏了兩個字,老先生還是驚呆了,怔住了半天,才說:“罕見罕見,我算服了你,看了就能記住,老伯不小氣,把這書借給你,看一個月還我,就算破個例吧。”
“張先生,這不好。這可是先生的寶物?!彼氖鍘е撤N歉意地說。
小樂應上前禮貌地說:“謝謝先生!”
“不錯,不錯,將來前途無量?!?/p>
小樂應果真又借到了一本書。
回去后他日夜攻讀,不但讀完了全書,還做了簡要的讀書札記。28天就還給老先生,還書的那天,他長跪不起,偏要老先生懲罰他,老先生不但原諒了他,還不住地夸獎他,并借給他一些新的書籍哩。
董必武博聞強識,勤奮好學。就憑這種好學精神,在私塾和后來的書院中,除了通讀“四書”“五經”外,還博覽群書,學習新書中的史、地、博物、算學,反復研讀《古文尚書析疑》、《爾雅》、《說文》等著作,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功底,積累了豐富的文史知識,為他以后成為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位偉人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