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時期,有許多革命志士仁人,來到洪湖西岸的監利開展武裝斗爭。最著名的革命英杰有鄧中夏、賀龍、周逸群、關向應、段德昌、魯易、柳直荀、許光達等20多人。其中賀龍、周逸群、魯易三人之間革命關系鮮為人知。賀龍的入黨介紹人是周逸群,周逸群的入黨介紹人是魯易。他們受黨的派遣,先后都來到了監利,為創建湘鄂西革命根據地,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賀龍槍聲再起湘鄂西
賀龍是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始人之一。賀龍祖藉湖北鐘祥縣賀家灣。1896年2月出生于湖南省桑植縣洪家關一戶貧苦農民家里。1916年2月,賀龍“兩把菜刀”起義,投入反袁行列。1919年至1925年,先后任桑植獨立營營長、第三梯團團長、第一混成旅旅長、湖南澧州鎮守使等職。1926年7月率部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第九軍第一師師長。這時他與共產黨人周逸群結識,任命周為政治部主任。他是北伐戰爭中著名的左派將領。
1927年5月,賀龍部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賀龍任軍長。7月,賀龍率部東征討蔣,將部隊迅速開往南昌。在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劉伯承等人的領導下,成立了起義軍總指揮部,賀龍任總指揮。8月1日凌晨,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八一南昌起義爆發了。經過3小時的激戰,消滅了國民黨守城部隊,占領了南昌城。蔣介石急忙調集大批軍隊四面撲來,以周恩來為首的前委決定,按計劃撤出南昌,南征到廣東,重建廣東革命根據地,再行北伐。在南下艱苦的轉戰中,賀龍再一次向黨組織提出入黨要求。當起義部隊南下占領端金時,由周逸群等人介紹,賀龍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7年11月,黨中央打算派賀龍到蘇聯學習軍事。賀龍向黨中央要求回湘西北拉隊伍,繼續開展武裝斗爭。黨中央同意賀龍的要求,并決定由周逸群、賀龍、柳直荀、徐特立等組成湘西北特委,去湘鄂西開展武裝斗爭,建立根據地。
1928年元月15日,賀龍、周逸群、蘆冬生一行10多人,從上海抵達武漢。停留數日后,改乘小火輪溯江而上。20日,途經監利觀音洲,他們在此地以“拜客”為名,一舉繳獲了團防10多支槍,200多發子彈。21日,到達反嘴,與賀錦齋(賀龍的堂弟)游擊隊會合,部隊共有170多人,100余枝槍。此時正值大年除夕。部隊便在反嘴駐扎下來,和群眾一起過春節。賀龍得知本地劣紳李振濤勾結土匪,無惡不作。賀龍決定拿他開刀,在反嘴造起革命聲勢。大年初三,賀龍率10多人,直奔李振濤住宅。李正和姨太太們喝酒取樂,見勢不妙,拔腿就跑,被賀龍一槍擊斃。打響了年關暴動的第一槍。
賀龍從賀錦齋那里了解到監利剅口秋收暴動風起云涌,黨組織和群眾基礎都很好。便同周逸群、賀錦齋研究部署,決定聚集革命力量,就地開展武裝斗爭。1月25日,便派潘錦成與監利縣委、鄂中特委和石首中心縣委取得聯系,并于剅口召開聯席會議,決定集中三地游擊武裝會師監利下車灣,成立第四十九路工農革命軍,賀龍任總指揮。2月1日,工農革命軍在下車灣成立后,即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荊江兩岸年關暴動。賀龍率部首先攻打監利第二大重鎮朱河。激戰一小時,擊潰敵人,殲敵30多人,繳槍20多支,余者向縣城逃竄。接著在下車灣一帶長江上,巧用數十只漁劃子,襲擊魯滌平的軍火船,獲取了一些軍用物資。緊接著,賀龍又率部伏擊了從沙市過境的一支國民黨騎兵隊伍,擊斃騎兵團長,繳獲戰馬30多匹。三戰三捷,使工農革命軍士氣大振。
工農革命軍連續作戰,乘勝進攻,在監利境內和荊江兩岸發起了大范圍的軍事行動。首先消滅了盤踞在上車灣的土匪頭子易蜀的100多人土匪隊伍。接連攻打了尺八、何堡、聶河、王垸等大小集鎮,殲滅了一股股土匪武裝和國民黨團防據點。鎮壓了一批批民憤極大的土豪劣紳、湖霸和團防頭目,形成了洪湖西岸監利縱橫五六十里的紅色游擊區。
賀龍率領工農革命軍,在短短的半個多月的荊江兩岸年關暴動中,共消滅土匪武裝和國民黨團防2000余人,工農革命軍發展到1000多人,由一個大隊,擴編為3個大隊。
賀龍領導的荊江兩岸年關暴動,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大的歷史貢獻,它使洪湖沿岸、荊江兩岸以及漢水之濱。形成了許多大大小小的紅色區域,從而拉開了創建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序幕……
周逸群汪橋創建紅六軍
周逸群祖籍湖北蒲圻縣。1898年7月出生于貴州省銅仁縣一戶小康之家。1919年3月,風華正茂的周逸群赴日本留學。1923年回國后,同李俠公在上海創辦進步雜志《貴州青年》旬刊,宣傳愛國思想。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后,周逸群毅然“廢書學劍”走羊城。1924年10月,入黃埔軍校第二輜重隊學習。由于他靠攏中共組織,思想進步、工作積極、學習優秀,又有入黨要求,便由魯易等人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1月底,周逸群被選為軍校中共特別支部宣傳干事。1925年初,在周恩來等人的領導下,軍校組建了“革命青年軍人聯合會”(簡稱青軍會),周逸群為負責人之一。
1926年9月,北伐戰爭開始,周逸群經黨組織同意,到賀龍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第九軍第一師(后編為獨立十五師)任政治部主任,幫助賀龍改造部隊。1927年5月,賀龍、周逸群奉命出師河南,討伐奉系軍閥張作霖部,逍遙鎮一役,全殲敵軍。
1927年11月底,根據黨中央的指示和賀龍的要求,組建了以周逸群為書記的湘西北特委,前往湘鄂西開展武裝斗爭,建立革命根據地。
后因攻打監利縣城失利,周逸群、賀龍等便按原定計劃前往湘西北開展武裝斗爭。
1928年4月,周逸群返回石首。重組了遭敵破壞的鄂西特委,任書記。鄂西特委加強了對段玉林、段德昌兩支游擊隊的領導,使鄂西地區的武裝斗爭又蓬勃開展起來。5月,周逸群派段德昌率游擊武裝來到洪湖西岸,與王尚武、彭國材領導的監利農民武裝會合,成立了洪湖游擊大隊。段德昌率領洪湖游擊隊,馳騁大江南北,17天打了21個勝仗,使監利、石首、江陵三縣建立了紅色政權,初步形成了以監利為中心的洪湖革命根據地。
1929年6月,鄂西特委書記周逸群在監利剅口召開軍事會議,將監利、江陵、石首、沔陽四縣游擊武裝與洪湖游擊隊合編,成立了洪湖游擊總隊(后改稱鄂西游擊總隊),總隊長周逸群,參謀長段德昌。鄂西游擊總隊在周逸群、段德昌的領導下,采取靈活的游擊戰術,在河湖港汊中與敵周旋,乘機殲敵,粉碎了敵人的“清鄉”和“清剿”。
1929年12月,鄂西特委書記周逸群,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將鄂西游擊總隊改編為紅軍獨立師,下轄兩個縱隊。師長段德昌,政委周逸群。1930年2月5日,周逸群遵照黨中央的指示,命令紅軍獨立師第一、二兩個縱隊,到監利汪家橋會師,宣布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共有6000多人,5000余槍。紅六軍成立后,很快開創了鄂西地區武裝斗爭的新局面。2月7日,紅六軍在汪橋新觀誓師出征,轉戰大江南北,所向披靡,屢戰屢勝,先后攻占了30多座縣城和大小集鎮,直打到武漢外圍的漢陽蔡甸鎮,為發展和壯大鄂西紅色根據地作出了重大貢獻。
1930年7月4日,根據黨中央的命令,周逸群等率紅六軍同賀龍率領的紅四軍(后改稱紅二軍)在南平鎮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賀龍任紅二軍團總指揮,周逸群任政委。全軍團1萬多人7000多支槍。此時,黨中央派鄧中夏到湘鄂西擔任黨和紅軍的最高領導職務。9月20日,鄧中夏在監利周老嘴主持召開紅二軍團前委軍事會議,傳達了中央關于紅二軍團渡江南下,配合一、三軍團進攻長沙的指示,并決定先攻下監利縣城,再行南征。9月22日,紅二軍團在蘇區10萬農軍的配合下,經過一整天的激戰,一舉攻克了監利縣城。至此,荊江兩岸連成一片,湘西、鄂西融為一體,一個以監利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威震四方。
1931年5月20日,紅六軍和湘鄂西根據地的創始人之一的周逸群,在洞庭湖特區領導第二次反“圍剿”戰斗中,因掩護蘇區群眾轉移不幸壯烈犧牲。周逸群為黨創基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年僅33歲。湘鄂西臨時省委將此噩耗電告黨中央。并同時將洪湖軍校更名為逸群軍校,將列寧小學改名為逸群小學。蘇區人民代代銘記他。
魯易楊林關為黨捐軀
魯易1900年出生于湖南常德。早年留學日本,后來又積極赴法國勤工儉學。魯易在法國期間,結識了很多革命友人,深得趙世炎和蔡和森等人影響和指導,很快接受了新思想,信仰馬克思主義,對法國當時流行的各種錯誤思潮及學派,進行了尖銳的批判。
魯易回國后,被派到海南島工作。1922年經共產黨人陳公培等人介紹,魯易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后,魯易和陳公培以教書為掩護,積極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24年,魯易調到中共兩廣區委工作。當時,周恩來在黃埔軍校任政治部主任,調魯易到黃埔軍校政治部任秘書。同年8月,魯易升任政治部副主任。
1926年下半年。魯易被派到蘇聯東方大學學習。1928年回國后,即到中央軍委工作。1930年4月至12月,任軍委總政治部主任。1931年受黨中央派遣,來到洪湖蘇區,參與領導湘鄂西根據地的發展和斗爭。當他風塵仆仆趕到周老嘴,準備會見他多年不見的親密戰友周逸群時,可聽到的噩耗是周逸群已于5月20日英勇犧牲。6月,湘鄂西中央分局派魯易前往鄂西北與賀龍取得聯系,指示紅三軍回洪湖。當魯易告訴賀龍,周逸群已壯烈犧牲,賀龍不禁潸然淚下,他含淚對魯易說:“你是逸群的入黨介紹人,逸群是我的入黨介紹人,我們三人跟黨鬧革命又走到了一起,真是天緣啊,可惜逸群同志不幸早逝離開了我們!”
8月,夏曦決定由魯易、萬濤等5人組成前委,指揮紅九師向鄂西北發展,迎接紅三軍回到洪湖蘇區。不久,夏曦為加強洪湖軍事政治學校的領導,任命魯易為軍校政治部主任。軍校由于加強了領導力量和政治工作,所以軍校越辦越好,先后培養和造就出了1000多名政治干部和軍事人才,及時充實了紅三軍的干部隊伍。
1932年春,紅三軍重新整頓軍部,魯易被任命為紅七師政委。魯易上任后,憑他多年的政治工作經驗,加強了紅七師指戰員的政治思想工作,很快實現了官兵團結、軍民團結,大大增強了部隊的戰斗力。
1932年夏,蔣介石調集10萬重兵,第四次“圍剿”洪湖蘇區。夏曦不聽賀龍、段德昌、魯易等人的正確意見,頑固地執行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軍事路線,“御敵于國門之外”,實行“兩個拳頭打人”。他命令紅三軍主力到襄北貿然與國民黨重兵對壘;強令魯易、王一鳴率紅七師到新溝楊林關擺開陣式打陣地戰。他親自督陣說:“丟失陣地,提頭來見。”然而,強敵壓境,紅軍只好拼死抵抗。戰斗十分慘烈,不少紅軍指戰員在“要與敵人血戰到底,誓死保衛洪湖蘇區!”的口號聲中,一排排壯烈犧牲。子彈打光了,戰士們就冒死沖向敵人,同敵人展開肉搏……魯易見親密的戰友一批批倒下心中無限悲痛。他強忍悲痛,要為戰友們報仇,堅持在第一線指揮戰斗。又有3個團長和一位團政委犧牲了。這時,魯易霍地抓起倒在身邊戰友手中的機槍,向敵群狂猛地掃射,敵人一排排倒下了,突然一顆炮彈飛來,魯易政委壯烈犧牲,年僅32歲。夏曦見勢不妙,急忙帶著身邊部隊撤離戰場,向西突圍而去。至此,洪湖根據地喪失殆盡。戰斗結束后,蘇區群眾暗暗將魯易的遺體抬到花子橋旁掩埋了,并同時埋下了一塊磚碑。
1985年,監利縣人民政府在分鹽花子橋原紅軍墓地,修建了一座紅軍烈士陵園,特為魯易政委樹立了一尊烈士紀念碑。徐向前元帥題寫了“青史永垂”的碑名。魯易這位紅三軍的著名將領,就象這巍巍豐碑一樣,永遠屹立在監利革命老區人民的心中。